level 12
前言近日在论坛里面看了几位兄弟的关于“战巡”的发言,感觉到有部分朋友的观点有所偏差。虽然对本人对“战巡”并不算太熟悉,还闹出了把回忆录当战史的笑话,直到现在还有五团的朋友还用这件事来拿我开心。但我觉得我还是有责任将我自己对“战巡”的看法说出来让大家研究研究。我自己承认我自己不是善辩的人,许多朋友问的问题,我要回去慢慢想一想才能回答得出,请见谅。也许我真的如“疾风”所言是个半桶水,有什么不足之处,请大家指出。战巡简介战列巡洋舰(Battle Cruiser,简称BC)是一种20世纪初兴建的一种大型战舰。是在装甲巡洋舰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一种功能性很强的新型战舰,它把战列舰强大火力和巡洋舰高机动结合在一起的战舰,既可以有效的打击海上敌人的袭扰,又能够快速部署。你可以将其看作是装甲简化版的战列舰舰(Battle Boat),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强化火力版本的巡洋舰。虽然在风帆时代的海军舰种里面,仅次于风帆战列舰的是一种叫“Warship”或 “Linship”的舰种,如果按现在的眼光来看,可以视其为“战巡”的一种前身了。 但我们这里所说的是20世纪初,世界上第一艘战巡英国皇家海军的“无敌”号下水开始算起到20世纪40年代末最后一艘战巡英国的声望号退出现役为止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一个舰种。可以说是特殊时期,特殊需要下的一种特殊产物。“战巡”的概念起源于英国,当时英国海军以“理想型巡洋舰”名义而设计的。战巡追求的是高机动性,而在当时的舰船动力水平上,英国人认为只有牺牲装甲才能做到。战列巡洋舰与装甲巡洋舰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武装。战列巡洋舰的主炮口径比装甲巡洋舰大。从主炮口径大小和威力方面战列巡洋舰可以与战列舰媲美,但防护装甲比战列舰薄。装甲方面省下来的重量被用在更强大的驱动装置上,这为战列巡洋舰提供了更高的机动性。 判断一艘军舰是否为“战巡”其实相当简单,第一,排水量,战巡的排水量几乎都比同时代的装甲巡洋舰大,与同时代战列舰基本相同;第二,装甲,基本上所有战巡装甲占总吨位的比例都不超过25%~35%之间;第三,机动性,战巡的航速与同时代的战列舰相比,高出2~6节的航速,其续航力也比较大。第四,火力,战巡的火力比所有巡洋舰的火炮口径都大,基本上都在250毫米以上,甚至英国、日本的战巡拥有与战列舰同等级的火炮;第五,结构,舰体的整体布局结构,与同时代的战列舰基本相仿。战巡出现的时代背景在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正蓬勃兴起,那时人类在追求不断地去征服自然,不断地去刷新纪录,包括速度纪录。当然,这并不是“战巡(BC)”兴起的主要原因。就如我前所言,战巡重点突出了军舰的机动性,是二战时期高速战列舰的前身。说起“战列巡洋舰”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他被称为“无畏舰之父”但很少人注意到他其实也是“战巡之父”,此人就是20世纪初英国皇家海军的掌门人――约翰.阿布思诺特.费希尔海军上将。此人既有魄力又有个性,深受基层水兵军官的爱戴却与同级的官员交恶甚深,皇家海军就在其手中顺利完成变革,大踏步地从风帆时代走进钢铁蒸汽时代,并且继续带领皇家海军称霸全球海洋,他给世界海军的建设带来了许多新的事物,新的观念,其中包括了战巡。费老爹是14岁加入皇家海军,从最基层的舰艇一路爬上皇家海军掌门人之位,参加过对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俄的克里木战争,入侵埃及战争等,一生经历恶战无数。在上任英国第一海军大臣后,他对未来的海战提出了这几点要素:大口径火炮,远距离接战,高速机动,发挥出色的装甲巡洋舰。在费希尔老爹就任第一海军大臣之前的日俄战争对马海战,东乡平八郎大将指挥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胜利简直就是用实战来证明了费老爹的观点。费希尔在各种场合和文件中都对对马海战进行了评论。也许是民族感情等因素作怪,国内许多海战爱好者并没有注意到20世纪第一场海战,日俄对马海战,包括其几年前的日清黄海海战对20世纪前半叶的海军发展与建设的影响有多么的巨大!一直默默无闻无闻的日本黄猴子居然能击败数量庞大的俄国舰队。当时的各海军强国(英、法、美、俄、德)等国纷纷拼命地研究这几场由日本人主导的海战。当然,各国研究出的结果不尽相同,但都纷纷不约而同地将这些研究结果应用到其海军运用方面,并深深影响了当时的军舰设计制造。
2006年12月31日 07点12分
1
level 12
费老爹对东乡大将使用的战术和日本海军中英制(有部分是虏自北洋水师)的表现赞赏有加(旧日本海军特别推崇英国皇家海军,全面学习皇家海军的那一套),特别对日本舰队巧妙地利用了速度和远程火炮的优势更是予以充分的肯定。东乡大将利用速度优势始终能在较远的距离上集中火力打击俄舰队的前卫舰,而俄后续舰艇几乎无法提供火力支援,结果一艘一艘陷入火网而覆灭。费老爹认为这种高明的战术是建立在速度优势之上的,“拥有高速就能主导海战”。日本舰队的装甲巡洋舰等其他中小型舰只在海战中异常活跃,几乎起到战列舰的作用,组成了游击中队,在己方主力舰艇的支援下,将敌方舰艇编队快速分割包围,歼灭的做法。或者快速进行侧翼包抄,迂回攻击。至于炮术方面,双方在能接近到发挥中小口径火炮的火力前(4~5千米),海战的胜败已基本确定了。虽然大口径火炮的命中率比较低,但其威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4艘俄罗斯新式战列舰命运的都是日舰发射的305毫米炮弹决定的。与日本舰队相比,俄国海军自进入钢铁机械推进时代即与法国海军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许多主力舰艇不是直接从法国购买就是带有明显的法式风格。法国当时的大型军舰是出了名的“海上碉堡”装甲奇厚,抗打击能力强,可就是速度不高,操控不灵敏,重心过高,1910年法国海军有一艘战列舰(忘了什么型号了,好像与俄国的“皇太子”号同级)在英吉利海峡急转弯避让的时候居然翻了。操控性不好对付日本较为灵活的军舰就很吃力了(好像北洋舰队也吃过这个亏)。加上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劳师远征,机械磨损,舰底生海藻等一大堆问题,使得俄国舰队(包括俄国在远东原有的太平洋舰队)在速度和灵活性上就输了一手。有些人会觉得11节和15、16节没什么分别,不就是相差3~4节吗,10公里都不到,有这么重要吗?在导弹时代前,一场海战往往需要打上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几夜,双方都在拼命地机动(或者叫移动),特别是在中远距离的海战,时间一长,速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而且,高速的一方在占领好的发射会(如T字横头的横位等),甚至在追击或逃跑方面也占有很大的优势。费老爹依据自己对日俄战争的解读,将速度对于军舰和海战的作用绝对化了(我们这里暂时把军舰的速度与操控灵活度统称为机动性),将机动性列为军舰的5大要素之首(机动、火力、装甲、航海性、造价)。费老爹认为:对外海上运输线是英国的生命线,在战时,敌方肯定会以高机动性的舰艇骚扰己方的交通线,舰队主力决战的时候,敌方高机动性的中小型舰艇对我方主力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对付那些高机动性的敌方舰艇,最好的对付方法是用同样高机动性的军舰来对付,既然无法保证现有的装甲巡洋舰,防护巡洋舰的火力有绝对把握干掉敌人的巡洋舰的话,那么为什么不把战列舰的火力搬到巡洋舰上呢?同时,拥有高机动性和重火力的舰艇在舰队决战中,在中远距离与敌方的主力舰艇交火时可以更快地占领好的发射阵位,从而可以向敌方倾射更多的炮弹;高机动性的军舰也比较容易规避对方打过来的炮弹,甚至在投入(退出)战斗,逃跑或追击的时候可以获得更大的优势。但受当时技术因素的限制,高机动性注定与重装甲发生矛盾,高机动就肯定不能有重装甲,反之奕然。费老爹认为,既然高机动性能让军舰躲避敌方的攻击,那么要重装甲干什么呢?于是乎,在费老爹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之下,这种增加动力机组,减少装甲,加强火力的军舰就面世了。于是世人将这种将这种具有战列舰的舰体结构与火力组合,但只有重巡的装甲机动性的两不像,称之为战列舰与巡洋舰的结合“战列巡洋舰”。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英国人追求军舰的相对速度(机动性)是有一定的现实原因及历史原因的,1940年前的英国称霸着全世界,由于在海外拥有巨大的利益,英国在海外拥有巨大的海外利益,皇家海军的其中一个任务是保卫这些海外利益,但就算皇家海军再强,规模再大,海外基地网再多,总不能密切控制着全球所有海洋吧。当在某些力量薄弱的地区有威胁到英国利益的事情需要舰队出面的时候,皇家海军就需要可快速部署的军舰到达该地区以捍卫大英帝国的利益,有时候要从地中海调到远东,有时候需要从远东调到南大西洋,没有一定的速度,去到都天黑了,回家睡觉去吧。同时,从历史角度来看,在风帆时代,皇家海军往往通过一些机动性高,操作灵活的舰艇来赢得无数的海战胜利,从而奠定了大英帝国的全球霸权(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就是一个例子)。风帆时代的军舰,军民不分,且没有旋转炮塔,火炮的安装是比较固定的,射角也有限,往往需要调整军舰的行驶方向来调整射角,加上风帆时代的海战距离较近,因此较灵活的,机动性较强的军舰往往比较有优势。就是因为这些现实的需求以及传统的原因再加上将日俄战争的经验教训绝对化,费希尔老爹的宠儿战巡在英国也有一定的支持者(包括青年时期的丘吉尔),甚至有些激进者(包括费老爹)要求将造船计划里面所有“无畏舰”的建造计划取消,全部改为像“无敌”号那样的战巡。但包括费老爹的战巡派没有注意到的是随着海军建设进入了钢铁时代,旋转炮塔、远距离火炮、火控系统的出现,火炮威力的增强,军舰的航速(机动性)已不是决定海战胜负的关键,战巡根本无法与敌方战列舰级别的大型军舰作正面的一对一对抗。
2006年12月31日 07点12分
2
level 12
地中海区域相对狭小,舰队展开比较困难。且沿岸历史悠久的良港众多,岸防设施经过上百年的建设,比较齐备。对于法国海军的战巡来说,破交并不是其主要任务,协助主力舰队在岸炮范围之外消灭地方舰艇才是其主要任务。(法国在一战后服役的几艘战列舰、战巡,都将主要的火力集中在前头,也是为了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扬己方最大的火力,以其将敌方快速摧毁的作用)。因此,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战巡相比,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敦科尔克级战巡速度、装甲、火力都相对较为平均,没有太偏重与哪一方面。在与意大利海军的作战计划中,敦刻尔克的主要任务是快速包抄到意大利人的后面,从后面下手。若是意大利人撤退了,就必须以最大速度贴上去,干掉他们的残余主力。可惜,法国唯一的两艘战巡有生以来开过的那几炮,目标还是以前的盟友,自己的同类,英国的“胡德”号。美国:如果按美国官方的说法,美国海军军史上并没有一艘真正的战巡。但实际上,以判断战巡的标准来分析。“衣阿华”级应该是战巡与战列舰的集合体。而二战后期投入现役的“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则更像一艘战巡了。 许多人认为,衣阿华是南达科它的发展的延续型。但实际上,在美国海军的造成计划上,南达科它的真正后续型战列舰是后来被取消的蒙大拿级(为什么要取消,日后再分析)。衣阿华一开始的设计是作为美国第二型战巡来设计的(第一型是后来因为华盛顿条约限制而被改建成航母的列克星顿和萨拉托加)。后来,因为蒙大拿的取消,衣阿华的原始设计不断被修改,最后修改成一艘所谓的战列舰,但还保留了许多战巡的特征。与最终被设计成战列舰的衣阿华不同阿拉斯加从一开始就赋予了战巡的使命。可惜美国海军缺乏战巡的设计制造与使用经验,阿拉斯加级两艘更像是战巡与重型巡洋舰的结合体。且其到1944年才服役,那时候,日本海军的大型水面舰艇大部分都被消灭光了。阿拉斯加级担负的主要是为航母护航以及对陆炮轰任务。与英国表兄一样,美国人对于其在太平洋的主要潜在对手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表现也感到十分震惊。特别是对日本的高速军舰分割包围的战略感到头疼。加上美国同样有巨大的海外利益需要可以快速部署的军舰(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圣别戈到夏威夷,从夏威夷到菲律宾)。因此美国的战巡一开始所被设定的任务是在与日本的舰队主力决战中,坚决地阻止并消灭日本的快速穿插舰队,保卫主力舰队的外围,同时对有可能作先头冲击的日本鱼雷部队给予毁灭型的打击。在和平时期,作为美国海军的快速部署部队,以保卫美国的海上交通线及海外利益。可惜当美国的战巡出现的时候,大炮巨舰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日本:日本真正意义上的战巡,只有金刚级4艘。且第一艘金刚号是原装英国货,其余三艘是日本的盗版货。众所周知,日本海军师承英国,甚至有点盲目崇拜的程度。皇家海军有的东西,他也要有,根本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日本见英德两国在欧洲大玩战巡,也想搞一艘来玩一下,于是向英国购买了金刚,而且一下子仿造了3艘。但在日本海军与美国太平洋舰队作战的计划中,根本没有战巡什么事。加上日德兰海战后,英国人对战巡的过分的否定,也影响了日本人对战巡的态度。于是乎,金刚4舰在二战前纷纷改装成高速战列舰。二战中,利用其高机动性,到处跑来跑去,去完成一些琐碎的战斗任务。但几次瓜岛的偷袭战,也体现了金刚的一定价值。土耳其:土耳其的战巡原本是德国的“戈本”号,这艘军舰一生充满传奇,而且简直是幸运超人上身。突破了英国人的封锁从北海杀到了地中海,还一直穿越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的防线,在英、法两国军舰的穷追猛打之下跑到了伊兹密,还顺带把土耳其拉入了同盟国集团当中,可谓是功不可抹。这艘土耳其的战巡作为土耳其海军最大的一艘军舰,利用其航速,专门干点海上游击队的角色,今天到希腊沿岸去打一下希腊海军,明天就跑到黑海沿岸炮轰俄国人的海岸,后天就跑到东地中海去骚扰一下协约国的海上运输线。此舰一生大难不死,一战后,此舰曾被同盟国没收。后来,英国人为了改善和土耳其凯末尔新共和政府的关系,把这艘战巡又送回土耳其。对于,土英的举动,土耳其的主要两个敌人,希腊和苏联,都做了强烈的回应,希腊在美国买了两艘战列舰回来,苏联干脆把部署在波罗的海的一艘战列舰“马拉”号调到黑海。不过,回来后的原戈本号比以前老实多了。在土耳其海军一直服役到1962年。
2006年12月31日 07点12分
7
level 12
战巡的发展结局如前所述,战巡是世界军事史上特殊时代特殊需要的一个妥协性产物。当时的人们受技术限制,为追求机动性而减少装甲。当随着技术的发展,大功率,大马力动力机械的面试,高速战列舰得以实现,加上飞机的出现,大炮巨舰时代的结束,战巡退出历史舞台。我觉得很正常。看来我的分析也差不多了,看不看得明白是各位的事,我在这里只是不吐不快。我再重复多一遍,我认同马克思的辩证法:世界上没有绝对垃圾的武器,只有绝对垃圾的使用者。一个武器的研制,购买应该依据该国的整体国家战略的决定,而战场上具体作战计划的制定则应该依据武器的特点去制定。正式因为如此,我方认为,世界上所有武器都不是花瓶,包括战巡,反之,战巡是个很称职的海上杀手。胡德的装甲数据主装甲带船中部 12英寸 (305mm) (562英尺x 9.6英尺) 上部主装甲带 5英寸 (127m)下部主装甲带 7英寸 (228mm) 其他 4英寸-6英寸 (102-152mm) 甲板装甲前部 1.5英寸 (38mm) 上部 0.75英寸-1英寸 (19-25mm) 主装甲甲板 1.5英寸-3英寸 (38-76mm) 最低 1英寸-2英寸 (25-51mm)防水隔舱装甲4英寸-5英寸 (102-127mm)炮塔装甲正面 15英寸 (381mm) 侧面 11英寸-12英寸 (280-305mm) 后部 11英寸 (280mm) 司令塔装甲9英寸-11英寸 (228-280mm)伊丽莎白的装甲数据主装甲带舯部6.0英寸-13.0英寸 (152-330mm) 船尾4英寸- 6英寸 (101-152mm) 上部主装甲带6英寸 (152mm) 甲板装甲主甲板2.5英寸-5英寸 (63.5-127mm) 前部横向装甲6英寸 (152mm)防水隔舱装甲纵向防水舱隔板4英寸- 6英寸 (101-152mm) 炮塔装甲正面13英寸 (330mm) 侧面11英寸 (279.4mm)顶部4.5英寸 (114.3mm) 炮座装甲上部主装甲带7英寸-10英寸 (178-254mm) 下部主装甲带4英寸- 6英寸 (101-152mm) 6英寸副炮装甲6英寸 (152mm)司令塔装甲侧部11英寸 (279.4mm) 顶部3英寸 (76mm) 旋转部分4英寸 (101mm) 传声筒4英寸- 6英寸 (101-152mm) 司令塔装甲改装后减至 3英寸 (76mm)乔治5世的装甲数据主装甲带舯部 15.4英寸 (391mm) 尾部 5英寸-7英寸 (127-178mm)下部主装甲带3英寸 (76mm)甲板装甲7英寸 (178mm) 炮塔装甲正面 16英寸 (406mm) 侧面 11英寸-12英寸 (279-305mm)炮座装甲16英寸 (406mm)司令塔装甲15英寸 (381mm)
2006年12月31日 07点12分
8
level 12
原创,求精。我是战场的日不落。典型的巡洋舰主义者,喜欢BC
2006年12月31日 07点12分
9
level 0
费舍尔爵士当然只清晰看到机动防御,但是话又说回来,飞机也有了,雷达也有了,只是上舰问题和性能问题.德国舰队已不成为威胁,费舍尔爵士真是深谋远虑,远非温斯顿丘吉尔此等庸人可比.费舍尔爵士力争的声望号,在274型雷达投产以后,毫无疑问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获得超视距攻击能力,成为世界第一战巡.胡德设计问题就不少,但是284型究竟不是274型.所以费舍尔爵士终究是成功者.任何人也无法诋毁他.德迷?中国的德迷在海军方面还不入流.
2006年12月31日 08点12分
10
level 0
衣阿华是不同的,建造年代晚,对于抗风浪也没有太大考虑.所以能够那样.既然不是薄皮,那就是战列.但是声望号绝对强,装上274型雷达后,非火控雷达战列舰中应该没有对手的了.
2006年12月31日 08点12分
11
level 9
列些错误的数据出来搞什么?离开图纸一切都惘然。看看KGV吧,总共就12000吨的装甲,哪来的391mm侧甲?哪来的178mm水平甲?哪来的406mm炮塔装甲?哪来的381mm司令塔装甲?KGV装甲结构图:
2006年12月31日 12点12分
14
level 1
巴掌这总是有选择的贴这套俄国图,哈哈,同样出自该杂志的那个希佩尔级的最低防护他就从来不用。
2007年01月02日 03点01分
17
level 0
只能说19楼是个低能,吧里关于KGV装甲的讨论早就有结论了.
2007年01月02日 07点01分
21
level 0
装甲有P用啊,南达北卡火炮32000米穿水平甲10寸半,有雷达就能打那么远.任何战列舰装甲都是被雷达淘汰的废物.
2007年01月02日 07点01分
22
level 1
我已经有20多艘战列舰的模型了,战巡只有可怜的3艘!
2007年01月02日 07点01分
23
level 0
战巡是胜利者,看看现在导弹是强火力,巡洋舰航速也挺快,就是不用装甲.这说明装甲没用.那时是没导弹,要有导弹声望号也装两枚?
2007年01月02日 07点01分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