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7
【火爆顶十天★快乐度元旦】快乐的能量还是来源于我们一起努力
2006年12月23日 03点12分
1
level 7
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
2006年12月23日 03点12分
2
level 8
笑一笑,钱学森。应用力学、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科学家。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38年获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曾任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现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研究员。 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独立研究以及 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许多理论领域都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12月23日 03点12分
5
level 8
帮助,河南普通农民——牛志远 自办孤儿院收养39名孤儿 供养出21位大学生 牛志远一位59岁的河南农民,从1978年铸造铜像开始,20多年里一度攒下40万元积蓄。他自办福利院,收养着39名孤儿,从他们中间走出了21名大学生。这位农民,几乎倾 尽家产,给这些孤儿营造了一个家——“阳光福利院” 。 河南省襄城县县城8公里外公路边一座很不起眼的小院,紧闭的铁门旁挂着一块牌子,上书“阳光福利院”。这里原本是牛志远家的3亩责任田。2000年,这位当地首屈一指的铜像铸造师傅,在这里建起了加工厂。他本来有可能成为农民企业家,但2002年,他却将加工厂改办成福利院。 开办福利院,是这位农民此生最大的愿望。“这不是一朝一夕的想法。”牛志远说。他9岁丧父,14岁辍学,从小饱尝歧视和冷遇。他说:“我小时候受过苦,我理解他们的难处。”在他收养的39名孤儿中,收养时间最长的,已有8年。他承担了他们的学费,还给其中每个中学生每月补助100多元生活费。2006年这里就有16个孩子同时考上大学。其中 9人超过一本线,一人被北京大学录取。 牛志远有4年没给老伴买过衣服了,但每年总有几次领着一帮孩子来到县城最大的服装市场,任他们挑选各自的衣服,然后笑呵呵地去付钱。“衣服是人的招牌,他们应该和正常人家的孩子一样。”牛志远说。至于他自己,在夏天,总是只有两套衣服换来换去。 从1978年铸造铜像开始,20多年里牛志远一度攒下40万元积蓄。现在,这些积蓄用光了,还背负了7000 元的债务。大儿子和二儿子也被“套牢”在福利院,充当起了“管家和保安”。他本来可以很轻松地待在家里,带带孙子孙女。”二儿子牛永军说,他反对父亲的做法,但无奈父亲“专横,只按自己的意见办”。对牛志远的做法,在福利院开诊所的儿媳“不理解也不支持”。她还有点不满,“给村民看病挣的一点钱,也都贴补在了那些孩子身上”,而且,“自己孙子孙女上学,学费他不管,还没有对那些孩子亲。” 有村民笑牛志远傻,把钱花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身上,以后谁来还管你? 但牛志远很坦然:“我不图回报。 ”这样的话他对每个孩子都说过:“你们成才了,不来看我也行,我不难过。”他说自己早有思想准备,只希望创造一个环境,让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别犯罪,能成为国家的人才”,“这就很值了。” 说到办福利院的难处牛志远失声哭了:“太难了!太难了!”“我承受了很多的压力。”
2006年12月23日 03点12分
6
level 9
【火爆顶十天.快乐度元旦】为喜欢的人努力去做就是幸福 【火爆顶十天.快乐度元旦】为喜欢的人努力去做就是幸福
2006年12月23日 04点12分
7
level 8
快来,申竟,1962年出生在山西长治,她曾是一名下岗女工,2001年,她自主创业,成立了华普涂料公司。200 3年到2004年期间,她创办了“申竟希望班”,先后收养了40多个来自山西长治及贵州山区的贫困家庭的孩子,为此她投入了自己所有的物力和财力,尽管她多次由于资金问题陷入困境但她表示:“再苦再难也要让孩子们继续读书,我要把这些孩子们都送上大学!”。2005年,申竟荣获了“全国十大基层公益事业‘爱心大使’”的光荣称号。2006年2月,申竟获得了“2005中国经济女性年度人物公益奖”。 申竟的最大理想是能给孩子们盖栋公寓。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目标,申竟四处讨债和筹款。2006年10月9日,申竟在给孩子们筹款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年仅42岁。 申竟“走”后,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也特别关心“申竟希望班”孩子们的情况。长治市团市委书记吴小华表示:“无论将来会遇到何等困难,我们都将竭尽全力使‘申竟希望班’延续下去。”
2006年12月23日 04点12分
8
level 8
看看,麻风病防治专家 李桓英,1921年生,1978年至今任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品学兼优的她被霍普金斯大学推荐,来到日内瓦刚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工作。作为世界卫生组织首批官员,她被派往亚洲、美洲等许多国家,做防治性病等疾病的工作。 1958年,李桓英全家早已移居美国,但是她婉言谢绝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续签5年合同的聘请,瞒着家人回到了祖国。1970年,由于海外留学、工作的经历,李桓英被下放江苏泰州麻风村工作,第一次接触了麻风病的防治工作。1978年, 57岁的李桓英选择了麻风病防治这块“硬骨头”,开始从事麻风病的研究和防治。 西南地区是我国麻风病的高发地区,她把目光首先投向了那里。“一年怎么也得去个两三次,一次最少呆两三个星期。”李桓英一直将这个工作习惯保持了几十年。 1979年,李桓英只身来到云南勐腊县南醒麻风寨。在那里,不穿隔离衣。与病人握手,拥抱,拍肩膀,手在病人皮肤上摸来蹭去。用行动告诉那些村干部:“医生都不怕,你还怕什么。”病人向她招手用餐,李桓英大声应答:“就来,就来。”她想告诉大家:“李教授敢吃病人家的饭。” 帐篷搭起手术室,竹片架成工作台。李桓英在简陋且艰苦的条件下悉心摸索,苦苦追求。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西南麻防基地,经她治愈的病人已达1万多人,复发率仅为0.03%,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的标准。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一则消息:中国麻风病专家李桓英,运用一种名为“短期联合化疗”的方法,经过两年的治疗,十年的观察,有近万名麻风病病人完全治愈。消息一传出,震惊了世界麻风界。同年,该组织开始向全世界推广李桓英的做法。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这样评价她:“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从1985年起,李桓英就开始给云贵川三省的省、州、县麻防人员办学习班。每个班40人,迄今上万人次接受过她的培训。 李桓英工作起来不要命,她曾四次遇险,身上伤痕累累。翻车了,她说:“按乘车的概率也该轮到自己了”;船翻了,她说:“我胖得像个皮球,沉不了”。一侧锁骨、三根肋骨骨折,可她依然拼在麻防一线。 如今,老人年纪大了,去西南的时间较以往少了,但85岁高龄的李桓英依然矢志麻防工作。
2006年12月23日 04点12分
9
level 1
康金环对李文魁的关心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李文魁身材较高,买不到合适的衣服。康金环就出去买来布料,自己动手给他做;李文魁住的房子脏了,康金环就和丈夫一起去给他收拾、粉刷;李文魁是哈尔滨人,爱吃大面包,所以不管康金环、丈夫还是孩子,谁出门儿,回来必定给李文魁带回大面包。二十多年来,康金环家外边,总有一个地方放着房门钥匙,那是专门给,是我亲大姐!
2006年12月23日 04点12分
10
level 1
康金环对李文魁稍微清醒时,他能伸上手的就主动跑过去帮忙。遇到熟人逗他,你为什么帮她不帮我们?李文魁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孩子,动情地说,她是我大姐,是我亲大姐!
2006年12月23日 04点12分
11
level 8
快来,王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被人们誉为“当代毕升ⅰ薄K兄频暮鹤旨す庹张畔低骋⒘宋夜∷⒁怠案姹鹎τ牖穑跞牍庥氲纭钡囊怀〖际醺锩K鞒挚⒌幕夂头秸缱映霭嫦低常季莨99%的报业市场和9 0%的书刊(黑白)出版业市场,以及海外80%的华文报业市场,并打入日本、韩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6年12月23日 04点12分
13
level 8
支持,高敏,19岁,老家原在皖北农村,现为滁州学院大一学生。7年前,父亲的不幸病逝,母亲的离家出走,12岁的她成为了四个弟弟妹妹的“一家之长”。七年来,她不但坚强地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了风雨飘摇的“家”,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学。
2006年12月23日 04点12分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