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7
【巩贺归来★发贴】贺贺,你是我们心目中的冠军!深信你的前景会更好,我们永远支持你! 【巩贺归来★发贴】巩贺巩贺,魅力四射!河蟹河蟹,爱你一切!f
2006年12月23日 02点12分
2
level 7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
2006年12月23日 02点12分
3
level 1
喜欢看她每一次站在舞台上的淡定和倔强的矜持,微微上扬的嘴角,永远微抬的下巴(这时候我总会想起那句:把头抬起来,眼泪就永远都不会掉下来!一次一次的上PK台,我想,她笑容下所承受的,远不是我们这些旁观者所能理解);淡然的眼神,恬静的微笑,甚至最后一次PK失控的泪水,都让我那么的动容。我喜欢这样的女孩子,似乎一眼望下不甚理解,其实内心只是单纯的执着的坚持,倔强而又勇敢
2006年12月23日 02点12分
4
level 7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2006年12月23日 02点12分
6
level 7
银鞍白鼻騧,绿地障泥锦。~~~~~~~~~~~~~~~~~~
2006年12月23日 02点12分
7
level 7
银鞍白鼻騧,绿地障泥锦。 ~~~~~~~~~~~~~~~~~~~~~
2006年12月23日 02点12分
8
level 7
劝君莫拒杯,春风笑人来。桃李如旧识,倾花向我开。~~~~~~~~~~~~~~~~~~~~~
2006年12月23日 02点12分
9
level 7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穷兵黩武今如此,~~~~~~~~~~~~~
2006年12月23日 02点12分
10
level 7
扶桑半摧折,白日沉光彩。银台金阙如梦中,~~~~~~~~~~~~~~~~~~~~~~~~~~~
2006年12月23日 02点12分
11
level 8
笑一笑, 叶树元,四川省三台县水务局一名普通公务员.他在十五年中帮助了六个不同民族的三十三个孩子,为他们圆了上学的梦想.为了让贫困家庭有志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孩子能够上学,他利用一切工作之余,忘命的劳动,开花店,拉三轮送花等,这一切都是为了给孩子们挣点学费.五十二岁的他如今借着朋友的房子居住。现在的他为帮助孩子而使家庭破碎,但为了孩子们能用知识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无怨无悔. 在和三十三个孩子们的十五年生活中,他有说不出的艰辛,道不完的苦水,但在其中他却体会到了许多许多.并他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人间的真情.我们被他深深的感动着,孩子们也因他改变了命运而感动,并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祖国,回报他 .
2006年12月23日 03点12分
15
level 8
哟,王布和草原神医 他20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为农牧民群众解除病痛之苦,在他那里,有钱没钱都能看病吃药治疗,对待贫困的群众,不仅提供免费的食宿,还赠送回家的路费。一批批患者健康地离去,一个个病人慕名而来。20余年的时间里,他就这样接待、救治了60余万人。 王布和家住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哲里木镇哲里木嘎查。多少年来,多少城市大医院请他加入,他没有去,他是为了履行自己的诺言。如今,他的卫生院规模大了,他的名气大了,卫生院成为中国健康扶贫工程定点医疗单位,他本人是主任还是红十字博爱救助站的站长。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但不管是国外的国内的,是贫穷的富裕的,他总是一如既往、一视同仁,把所有的爱倾注给患者。 在王布和的卫生院里,至今没有划价这个部门,工作流程就是开方、拿药或是治疗,他说,从医这么多年,从来就没有说过价格,那时没有、现在没有、今后也不会。王布和介绍说,现在,在他的卫生所里常年有上百名患者,他给他们医治病痛,病人及其家属也在这充满爱的环境里相互帮助、相互鼓励。 王布和每天要接待150到200人的就医者,最多的时候每天达到700到800人。虽然没有闲暇的时间,但他不忘关注社会。为了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他出钱建校舍;为了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他出资铺路建桥。
2006年12月23日 03点12分
19
level 8
笑一笑,冯骥才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冯骥才,中国著名作家、画家。近年来,他全身心投入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对现代社会进程中濒临灭绝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和保护,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从1994年开始,冯骥才拿出自己几十万元的稿费,用了三年时间,请100名摄影师,把天津老城“地毯式”地拍摄下来,并浓缩在一本图集之内。此外,冯骥才的视野还“锁定”了全国范围内的民间文化遗产,2003年,由冯骥才倡议推动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令这位作家再一次引起社会的关注。两年多来,冯骥才跑遍了全国26个省、自治区、市,边指导志愿者进行田野普查,边进行民间文化抢救。 冯骥才目前和将要积极奔走的工作包括:将中国56个民族的民间艺术进行“地毯式”的登记、拍照、录像;出版2 000多个民俗县集本;出版120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出版中国民俗民间艺术分布地图册;向联合国推荐一批文化遗产名单;命名一批文化艺术之乡……今年,在他坚持多年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他主要关注的是:中国古村落。 今年两会期间,忙着为中国民间文化奔走呼号的冯骥才表示,他决心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进行到底。
2006年12月23日 03点12分
20
level 8
帮助,青岛的爱心符号 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翻阅了捐款记录之后,惊讶地发现,早在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经使用“微尘”的名字进行过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两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1万元,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当人们正在努力破解“微尘”密码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截至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 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 默默无闻、不图回报的“微尘”,在青岛愈来愈多,由一个人发展成一个爱心群体,由一个群体成为一种普遍风气。“微尘”,已成青岛的爱心符号。微尘、老微尘、小微尘、小小微尘……如今在青岛,从城区到农村,大街小巷里,几乎每一本募捐册上都能看见署名“微尘”的记录,几乎每一个募捐站旁都会听到“我叫微尘”的回答。一粒“微尘”,扬起了整个青岛的爱心风暴;千千万万个“微尘”,汇聚成了爱的海洋
2006年12月23日 03点12分
21
level 8
不是吧冯志远,长春人,1949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53年,冯志远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上海市男子中学,担任语文老师。 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不顾新婚不久的妻子的反对,自愿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的一所中学,一年后又主动转到更偏远的关帝中学任教。关帝中学的学生们都是农民子弟,生活都很困难,他就从工资里拿出钱来,给学生们买书 和学习用品,剩下的钱再寄回家里,常年不换新衣服。 11年间他一直与妻子分居,以致在他40岁的时候,才和妻子生下了一个男孩,他每年只有两次机会听儿子叫他爸爸,那就是在每年暑假和寒假回上海时。一次儿子生病了,妻子发来加急电报让他回去,当时正好赶上冯志远班里的学生中考,他一咬牙留在了课堂上,直到学生们中考结束才从宁夏坐火车返回上海。由于冯志远常年不回家,和妻儿的关系也越来越淡,以致他至今未得到妻儿的谅解。老人说,他这一生惟一的遗憾是太愧对妻儿,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再见他们一面。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不少支边人员纷纷返乡,他也曾不止一次地给组织写过调离报告,但他常常是一遍遍地写,却又一次次地撕掉,最终也没有将一封报告正式递交上去。1984年,冯志远双眼视力急剧下降,由于没时间治病,不久他在一次语文课上双目失明。失明后的他,没有办法备课,就凭着记忆用说评书的方式给孩子们上历史课。冯志远又坚持当了5年盲人老师,直到60岁退休才正式离开讲台。然而,他仍旧住在学校,只要孩子们需要,就义务为孩子们辅导,直到身患脑血栓,无法自理的那天。 从教47年,桃李满天下,冯志远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就呆了42年,他一生教过10000多名学生,最有出息的已是北京大学教授,大学生数不过来。
2006年12月23日 03点12分
22
level 8
哟,用自己几十年收藏的图书、摆摊剩余的书籍加上5000余元下岗费做成本,开了一家以喝茶坐阅休闲为形式的“读者茶社”。最初由于店名不响,生意清淡,冥思苦想一个月,更名为内涵与形式统一的“一分钱读书社”。如今商品经济社会,一分钱实在微不足道,可是几经命运沉浮的他依旧坚信积土成山、集腋成裘的真理,精心设计的读书卡形式在全国罕见:读书社实行会员制,会员办卡每年只收33元!由于运营模式新鲜,第一年就吸引了众多顾客,发展会员千余名。
2006年12月23日 04点12分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