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7
导演在服装上是下了功夫的,据说为了让女演员把这些旗袍穿出样子来,剧组曾让女演员们集体减肥,某演员为此饿得昏过去。如果说《花样年华》里的旗袍是经典的话,那么这经典也只停留在旗袍本身,张曼玉被衣服束缚住了,人们盯着旗袍,而没有在意这个穿旗袍的上海女人。 《像雾像雨又像风》里的旗袍远不能和《花样年华》比,但是剧中人却把旗袍穿出了上海女人的味道。安琪穿着旗袍在上海深夜的巷子里醉酒,方紫怡穿着旗袍在吴淞码头来回穿梭,找逃跑的陈子坤,范丽君穿着旗袍为捍卫自己的婚姻四处出击……,只见走路带起来的风把旗袍的后摆高高的扬起,可以清晰地看见里面的两条纤细的腿健步如飞。这是上海女人,穿着美丽的衣裳,拿着自己的主意,张扬着自己的情绪,风风火火地走在人生的路上,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也无论是斗着心机,还是耍着手段,甚至是无奈和伤怀,没有一点委琐。这并不仅是几十年前的上海,当时光流逝到如今,旗袍再次成为风尚,上海女人们在旗袍下面的两条玉腿,用一种典雅但决不软弱的态度行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 其实衣服对于上海女人来说,一向仅仅是衣服而已,无论是旗袍还是其它什么,都跟心里的主张没有关系。穿着丫头的衣服做丫头的事,穿着小姐的衣服说小姐的话,只能发生在北方的深宅大院,决不会发生在上海的石库门或者花园洋房里。张爱玲的小说很早就说明了这一切。
2006年12月20日 13点12分
3
level 7
这部电视剧里几乎没有清晰的等级界限,这让外地观众很不可思议,几十年前甚至如今的中国其他地方,依然顽固地坚持着“人以群分”的古训,但上海不是,上海人也没这概念。就好比现在的上海大街上,分不出谁是下岗工人,谁是富翁。大家闺秀范丽君和钟表匠的女儿方紫怡是最好的朋友,后来方紫怡抢了她丈夫,范丽君再“恶势做”,也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方紫怡的社会地位配不上李英奇,上海人根本就不会这样想。黑社会老大杜云鹤只要女儿喜欢,照样把连字也不认识几个的小钟表匠招赘进门。 在上海人们注重的是结果,只要结果有可能好,其它事都是好商量的。所以这部电视剧的故事必须发生在上海。如果发生在外地,那么李英奇肯定会带着方紫怡远走高飞。而杜心雨得离家出走,私定终身。至于安琪,绝对不可能敢和李英奇在舞厅里跳舞喝咖啡。当这种故事发生在上海时,它可以纯粹是一段感情纠葛,就像很多上海人说的:“谁爱谁,谁不爱谁,就这点花头。”在上海人眼里,他们就是些男男女女,在玩感情的游戏。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外地,它可能就是一个反对封建礼教、宣扬恋爱自由的故事,不是谁爱谁,谁不爱谁的问题,而是该不该爱,可不可以爱的问题了。 记得很久以前听到很多人抱怨:“怎么电视剧都特别喜欢拿上海做背景,好像全中国就一个上海似的。”可有很多故事的确只能发生在上海。
2006年12月20日 13点12分
4
level 7
记者:每次看您的言情剧,总觉得有一种特殊的情绪凝集在心头,直到结束才能长舒一口气,这次的结局好像也是较悲剧性,不知是否又在赚人眼泪呢? 赵宝刚:这次不是悲剧,而是各人在道德标准上的归宿,比如说陈子坤必须死,因为方紫仪为他挡了一枪,他如果还活着那叫苟且偷生,而李英奇最后娶了变成植物人的表妹,这都是他们应该付出的代价,至于陈莱虽然中了一枪,但我并没写死他,或许他与安琪到了广州被医生救活了都未必,这是开放性结尾呀,杜心雨出家也是应该的。这次我完全不是为了赚人眼泪,是故事到这就得这么写。这也回应了我的主题:爱情的结局都是悲剧。故事不完整但有创新。 记者:我问过一个有名的导演,他认为《像》剧的故事没写好,但人物还行…… 赵宝刚:对。这个故事是没写好,当时我们是边拍边写,剧中没有完整的戏剧结构,也没有完整的人物命运线,是滚动式递进式散点式的,八个主角撑起一部30集的电视剧也没一个大事件,能写到这份上已很不容易了。这也是我们的创新之处,我当时这样做也是有顾虑的,所以我采取的是全保险制,即音乐、摄影、美术等方方面面都做到最好,万一这种创新失败,也不至于全军覆没。总的来看还是一部不失水准的一流片子。
2006年12月20日 13点12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