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成长当我成为父母、老师的时候,曾经在一次的聚会中,有位朋友与我分享他陪伴孩子成长的痛苦与挣扎。他说:“但愿我的孩子不要经过这一个阶段,那么他就不会这么痛苦了。”试问,有哪个做父母的不是这样想?所以他们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安排”读什么学校、考哪个专业、交哪类的朋友、找什么样的对象;若有能力的话,甚至连工作都已为孩子找好了。这是父母的爱心与关心。他们或用权威、或用劝导、或用民主、或用眼泪等种种方法来“帮”自己的孩子,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保护伞、保护网,甚至一个安全的碉堡,让自己的孩子不要吃一点点的苦、受一点点的罪,如此,他们就放心了,安心了。是的,我了解他们的心情与心境,因为我也是一位母亲,我也恨不得让我的孩子们在我的“视线”范围内生活,因为如此我才心安,但是我知道,如果这样做了,我就是害了他们——因为,成长是无法替代的。 人的成长过程有两个独立期(又称为反叛期),一个是2岁到5岁,另一个是11岁到20岁,所谓独立期,指的是一个人开始有“自我”的意识,学习有“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学习“自己”作抉择,并负起责任来。之所以又称反叛期,这是从社会、师长及父母的观点而言。因为为了表示自己的“独特”性,这两个时期的孩子会有与父母、师长及一般所认同的社会价值不同的表达与看法,因此,这些孩子的行为是“反叛”的。每个人都有独立自主的需求,其需求的满足基本上是奠基在这两个独立期的成长顺利与否,如果这两个独立期受到太多的阻碍,则未来的成长就会受到更多更大的挫折与困难。而父母、师长所布置的“保护”机制正好与独立期的需求相抵触,保护越多,孩子也越难成长,他们或许越叛逆,也或许将叛逆内化转为负疚感。父母们、师长们或许会问:难道我就看他们受苦吗?是的,这些面对独立的孩子们是应该学习承担痛苦,担负起做“自己”的责任来。就像蚕蛹一样,在它成为美丽的蝴蝶前,必须“作茧自缚”,它必须忍受痛苦、黑暗以及所有的不舒服,否则的话,它永远无法成为美丽的蝴蝶自由飞翔。 孩子们不经过磨炼是无法成长的,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就是指的一个要在将来有成就的人,就必须先受苦,而这种苦是必要的。难道,我们就袖手旁观,让他们去挣扎、去孤独、去迷惘吗?不是的。他们需要的是支持、陪伴与聆听;他们需要的是温暖、接纳与智慧的分享,
2006年12月14日 13点12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