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的来历
葫芦丝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5
来源:德宏州口岸办
来自:德宏团结报
 “葫芦丝”,傣语称“比朗导”,翻译成汉语:“朗导”是葫芦,“比”是吹的意思。
 德宏傣族的古老吹奏乐器,选用较老的小葫芦,在葫芦下边插上竹管,竹管有7个小孔,靠铜片发声,7个小孔发出7个音阶的声音。小葫芦起气囊和调节气量的作用。吹奏时,口含葫芦嘴,手指在竹管的小孔上不断变换,就会吹出优美动听的曲子。每奏一曲,一气吹完,中间用鼻孔呼吸换气,需有一定的技巧,最好经过他人的传授。在傣族群众中,许多人都会做葫芦丝。傣族青年们喜欢在夜间吹“葫芦丝”,作为与小姑娘约会的信号,小姑娘一听到“葫芦丝”的声音,就知道是自己的心上人来了,赶紧收拾打扮,走出家门会情郎。由此,在德宏地区,葫芦丝流传甚广且经久不衰。之后经过改革后,“葫芦丝”的有孔主管选用德宏特有的紫竹制作,孔的两旁插上两根小竹管做合声用,由专业人员制作,音准,还能变调。
  解放前,在德宏以外的地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舞台上或民间,谁也没听见过这种乐器,就是德宏的近邻——腾冲、龙陵、保山等县也没见过或听过有人吹“葫芦丝”,就连在德宏各少数民族群众中,也只知道傣语名称“比朗导”,没有“葫芦丝”这一称呼。
 解放后,德宏歌舞团成立,在民间发现有“比朗导”这种乐器,就请傣族团员来试吹,大家一听,都觉得声音优美,有它独特的风味,于是,大家给它取了一个汉语名字,有的叫它“葫芦箫”,有的说,有3个管更像笙。团长孙强,云南禄劝人,倾向称“比朗导”为“葫芦笙”。直到1953年,中央慰问团的同志带着中央歌舞团来到德宏慰问时,歌舞团的同志发现这种乐器在其他地方没有见过,就问团长,这种乐器叫什么名字,孙团长用禄劝话顺口说出叫“葫芦塞”,把“笙”读成了“塞”,中央歌舞团的同志用普通话讲出来,就将“比朗导”叫成“葫芦丝”了。从此上下一传,“葫芦丝”的名字就传开来了,并先后由德宏歌舞团、中央歌舞团将“葫芦丝”作为独奏乐器搬上舞台。
 七十年代,国家艺术团先后到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慰问演出,邀请德宏歌舞团傣族演奏员龚全国参加,将“葫芦丝”演奏作为一个节目参加访问演出,受到国内外观众热烈欢迎,从此,龚全国成为全国闻名的“葫芦丝”演奏家。他演奏的曲子《竹林深处》被列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的保留曲目,收入了《音乐欣赏手册》。同时,龚全国演奏的曲子也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出,中央电视台也常常播放,从此,傣家的“葫芦丝”便名扬全国、全世界了。

2012年04月24日 04点04分 1
level 5
葫芦丝名称的由来,你知道吗?
2012年04月24日 04点04分 2
level 5
葫芦丝的来历(神话版)
在傣族民间神话传说中相传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发,一个傣家小卜冒(小伙子)抱着一个大葫芦,冲过肆虐的洪水,救出自己心爱的小卜哨(小姑娘)……于是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便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个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捧起金葫芦吹出了美妙的韵律。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便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葫芦丝发音优美、亲切、略带鼻音、含有忧郁的韵律感,古人云之彩云之南独神韵,绕梁三日音不绝”,葫芦丝擅长于表达温柔细腻的感情,给人以朦胧忧郁的美感
2012年04月24日 04点04分 3
level 5
葫芦丝的传说和来历
葫芦丝 被称为“东方萨克斯”,它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关于葫芦丝,在德宏傣族地区一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远古时候,在大盈江畔,住着一个大户人家的姑娘,名叫朗慕,江边有个划渡筏的小伙子叫二保。朗慕过江去赶街,这天坐二保的渡筏,两人一见钟情,约定再次相会。一天从江上飘来一个小葫芦,里面装着朗慕的信:因家父管教很严,不能与你对歌谈情,你若心中有我,就在葫芦下面插上竹管,待夜深人静时来到我家墙外,吹起我们用葫芦和苦竹合制成的筚朗叨,畅述衷肠。二保每晚到墙外去吹,却都被家人赶走。朗慕被禁深宅,听乐声怀念情侣,不久含恨而死。二保悲痛欲绝,每天夜里走村串寨吹奏心爱的筚朗叨,把这悲烈的爱情故事讲述给傣家儿女。傣族民间还传说:很早以前,一次山洪暴发,一位傣家后生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心爱的姑娘。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伙子。小伙子捧起金葫芦,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退,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筚朗叨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除了以上的传说故事,傣族民间还有传说:很久以前,在德昂族山寨,有一对青年男女在相处中产生了爱情,并互送了定婚礼物。媒人一连七次去说亲,姑娘阿爹嫌小伙家穷,就是不同意。为了阻止小伙到他家串亲,姑娘阿爹在山里搭了个窝棚逼女儿看守山地。小伙子见不到姑娘坐卧不安,一天晚上,又到姑娘家的竹楼下吹起米伦。姑娘阿妈感动了,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他。小伙子赶到窝棚前,只见线团悬空摆动,以为姑娘织筒帕太累了,他吹了好一阵米伦,却不见姑娘来迎他。待他爬上楼梯,只见一头豹子在啃自己心爱的姑娘。他拔出长刀,砍下豹子的头。掩埋好姑娘尸体,收拾起姑娘的项圈、手镯,提着豹子头、尾,回到姑娘家的竹楼下祭奠,吹起米伦哀歌,直到下半夜方才离去。第二天,姑娘阿妈看见沾满血迹的项圈、手镯和豹子的头、尾,顿时昏了过去。这对青年恋人的不幸,震动了整个德昂族山寨。此后,父母再也不干涉子女的婚姻了。直到今天,在云南省的德宏州盈江、梁河和三台山等地,德昂族举行婚礼时,还都要吹奏《米伦哀歌》
葫芦丝,原名筚朗叨,是傣、阿昌、德昂、佤、布朗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傣语称筚朗叨,“筚”是傣族气鸣乐器的总称,“朗”是直吹,“叨”是葫芦,意为带葫芦直吹的筚。阿昌语称泼勒翁,“泼勒”是箫,“翁”是葫芦,意为葫芦箫。德昂族称布赖,“布”是吹,“赖”是葫芦,意为吹葫芦。德昂族各地方言又称米伦、比格宝、渥格宝等。佤语称拜洪廖,“拜”是簧管乐器的泛称,“洪廖”是葫芦,意为带葫芦的簧管乐器。西盟佤族又称背板。布朗族称同格满
筚朗叨的历史久远,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音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非常相似。但它的主管已经开有七个音孔,与后世竖吹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1964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大波那木椁铜棺墓出土了一件铜制葫芦,它是筚朗叨最早的音箱。这件铜葫芦,通高16.7厘米,上端一侧有长圆形的吹口,底部有一个不规则的扁孔(3.9厘米×3厘米)。通体饰以绳网状花纹。其底部扁孔刚好可插入一根竹制主管和两根较细副管。该墓年代约为战国初期。这是我国目前所知唯一的早期铜制筚朗叨音箱实物
2012年04月24日 04点04分 4
level 2
好着[Love]
2012年04月24日 04点04分 5
level 12
还可以这些介绍,不过最真实的传说这当中没一个符合
2012年04月25日 00点04分 6
level 5
我对葫芦丝的起源以及发展一直很有兴趣,这位大哥能不能说说另一种比较真实的可能?
2012年04月25日 04点04分 7
level 12
https://tieba.baidu.com/p/531739321这个是最真实的来历
2012年04月26日 00点04分 8
level 5
你能把你的帖子复制过来吗
2012年04月26日 04点04分 9
level 5
第一个关于葫芦丝名称的来历我觉得可信度很高。
2012年04月26日 04点04分 10
level 12
嗯,这个倒是不错
2012年04月27日 00点04分 1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