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5
来源:德宏州口岸办
来自:德宏团结报
“葫芦丝”,傣语称“比朗导”,翻译成汉语:“朗导”是葫芦,“比”是吹的意思。
德宏傣族的古老吹奏乐器,选用较老的小葫芦,在葫芦下边插上竹管,竹管有7个小孔,靠铜片发声,7个小孔发出7个音阶的声音。小葫芦起气囊和调节气量的作用。吹奏时,口含葫芦嘴,手指在竹管的小孔上不断变换,就会吹出优美动听的曲子。每奏一曲,一气吹完,中间用鼻孔呼吸换气,需有一定的技巧,最好经过他人的传授。在傣族群众中,许多人都会做葫芦丝。傣族青年们喜欢在夜间吹“葫芦丝”,作为与小姑娘约会的信号,小姑娘一听到“葫芦丝”的声音,就知道是自己的心上人来了,赶紧收拾打扮,走出家门会情郎。由此,在德宏地区,葫芦丝流传甚广且经久不衰。之后经过改革后,“葫芦丝”的有孔主管选用德宏特有的紫竹制作,孔的两旁插上两根小竹管做合声用,由专业人员制作,音准,还能变调。
解放前,在德宏以外的地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舞台上或民间,谁也没听见过这种乐器,就是德宏的近邻——腾冲、龙陵、保山等县也没见过或听过有人吹“葫芦丝”,就连在德宏各少数民族群众中,也只知道傣语名称“比朗导”,没有“葫芦丝”这一称呼。
解放后,德宏歌舞团成立,在民间发现有“比朗导”这种乐器,就请傣族团员来试吹,大家一听,都觉得声音优美,有它独特的风味,于是,大家给它取了一个汉语名字,有的叫它“葫芦箫”,有的说,有3个管更像笙。团长孙强,云南禄劝人,倾向称“比朗导”为“葫芦笙”。直到1953年,中央慰问团的同志带着中央歌舞团来到德宏慰问时,歌舞团的同志发现这种乐器在其他地方没有见过,就问团长,这种乐器叫什么名字,孙团长用禄劝话顺口说出叫“葫芦塞”,把“笙”读成了“塞”,中央歌舞团的同志用普通话讲出来,就将“比朗导”叫成“葫芦丝”了。从此上下一传,“葫芦丝”的名字就传开来了,并先后由德宏歌舞团、中央歌舞团将“葫芦丝”作为独奏乐器搬上舞台。
七十年代,国家艺术团先后到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慰问演出,邀请德宏歌舞团傣族演奏员龚全国参加,将“葫芦丝”演奏作为一个节目参加访问演出,受到国内外观众热烈欢迎,从此,龚全国成为全国闻名的“葫芦丝”演奏家。他演奏的曲子《竹林深处》被列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的保留曲目,收入了《音乐欣赏手册》。同时,龚全国演奏的曲子也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出,中央电视台也常常播放,从此,傣家的“葫芦丝”便名扬全国、全世界了。
2012年04月24日 04点04分
1
来自:德宏团结报
“葫芦丝”,傣语称“比朗导”,翻译成汉语:“朗导”是葫芦,“比”是吹的意思。
德宏傣族的古老吹奏乐器,选用较老的小葫芦,在葫芦下边插上竹管,竹管有7个小孔,靠铜片发声,7个小孔发出7个音阶的声音。小葫芦起气囊和调节气量的作用。吹奏时,口含葫芦嘴,手指在竹管的小孔上不断变换,就会吹出优美动听的曲子。每奏一曲,一气吹完,中间用鼻孔呼吸换气,需有一定的技巧,最好经过他人的传授。在傣族群众中,许多人都会做葫芦丝。傣族青年们喜欢在夜间吹“葫芦丝”,作为与小姑娘约会的信号,小姑娘一听到“葫芦丝”的声音,就知道是自己的心上人来了,赶紧收拾打扮,走出家门会情郎。由此,在德宏地区,葫芦丝流传甚广且经久不衰。之后经过改革后,“葫芦丝”的有孔主管选用德宏特有的紫竹制作,孔的两旁插上两根小竹管做合声用,由专业人员制作,音准,还能变调。
解放前,在德宏以外的地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舞台上或民间,谁也没听见过这种乐器,就是德宏的近邻——腾冲、龙陵、保山等县也没见过或听过有人吹“葫芦丝”,就连在德宏各少数民族群众中,也只知道傣语名称“比朗导”,没有“葫芦丝”这一称呼。
解放后,德宏歌舞团成立,在民间发现有“比朗导”这种乐器,就请傣族团员来试吹,大家一听,都觉得声音优美,有它独特的风味,于是,大家给它取了一个汉语名字,有的叫它“葫芦箫”,有的说,有3个管更像笙。团长孙强,云南禄劝人,倾向称“比朗导”为“葫芦笙”。直到1953年,中央慰问团的同志带着中央歌舞团来到德宏慰问时,歌舞团的同志发现这种乐器在其他地方没有见过,就问团长,这种乐器叫什么名字,孙团长用禄劝话顺口说出叫“葫芦塞”,把“笙”读成了“塞”,中央歌舞团的同志用普通话讲出来,就将“比朗导”叫成“葫芦丝”了。从此上下一传,“葫芦丝”的名字就传开来了,并先后由德宏歌舞团、中央歌舞团将“葫芦丝”作为独奏乐器搬上舞台。
七十年代,国家艺术团先后到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慰问演出,邀请德宏歌舞团傣族演奏员龚全国参加,将“葫芦丝”演奏作为一个节目参加访问演出,受到国内外观众热烈欢迎,从此,龚全国成为全国闻名的“葫芦丝”演奏家。他演奏的曲子《竹林深处》被列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的保留曲目,收入了《音乐欣赏手册》。同时,龚全国演奏的曲子也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出,中央电视台也常常播放,从此,傣家的“葫芦丝”便名扬全国、全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