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几次汉字简化浪潮
华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1
中华银 楼主
  众所周知,当代汉字可分为简体字(又称简化字、俗体字或破体字,在中国大陆内地和新加坡通行)和繁体字(又称正体字,在台港澳和大多数海外华埠通行)两种,并演变成了两条文化之脉的某种相搏局面,有些令人痛心。
  繁体字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历史上其衍化过程一直比较平稳,上千年也不曾出现太大变化。然而进入上个世纪后,百年之间风起云涌,简化浪潮一直不息。
  很多简化字其实在古代即已存在,特别是在书写简易的草书中,于是约定俗成地作为字的异体在民间广泛流传着。故汉字简化存在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具有一呼即应的有利态势,并不是空穴就能来风,更非生造就能成事。
  下面就来回顾一下百年以来的多次汉字简化运动史实:
2012年04月21日 11点04分 1
level 11
中华银 楼主
  一、民国期间的汉字简化浪潮
  晚清年间的中国是积贫积弱,文化界的某些有识之士认为,其重要根源之一是中国大众的文化素质普遍太低,而汉字的难认难写又是其根源的根源。于是简化汉字、扫除文盲、普及教育,亦成了治贫治弱的一种“灵丹妙药”(那些有识之士语)。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一文,首次公开提出使用简化字,成为现代汉字简化运动的先驱。1920年钱玄同、黎锦熙等人系统地阐述了简化汉字的理由和八种简化办法,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第四次大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其后汉字简化的依据,大会遂决议设立“汉字省体委员会”,现代汉字简化运动由此正式揭开了序幕。
  其后,如胡怀琛的《简易字说》(1928年,收300余字),刘复、李家瑞的反映一千年来汉字简化发展情况的《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收6240字),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1934年,收353字),徐则敏的《550俗字表》(1934年,收550字)相继提出。当时的一些印刷品上,也开始在封面的手绘美术字中使用了不少简体字。
  1935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了简化324个汉字(均为早已在社会上广泛通行的简化字)的《第一批简体字表》,并遵循顺序渐进的原则,先将其编入初等教育(小学)教科书中试行,暂不在中高等教育和正规书籍中使用。当时蒋中正和王世杰(教育部长)均对此热情有加,希冀能对底层民众的识字扫盲运动大生助益。下图就是当时公布的简化字表(局部):
  
  但这场刚刚由官方正式启动的文字改革进程,很快即遭到了以戴季陶(考试院长)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非议,认为是破坏中国传统文化之举。因反对声浪过甚,次年又不得不宣布停止简化字的推广,长达近三十年的中国首次汉字简化运动便就此偃旗息鼓了。

2012年04月21日 11点04分 2
level 11
中华银 楼主
  二、新中国的第一次汉字简化
  虽然国民政府停止了汉字简化工作,但解放区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着识字扫盲运动,对功勋卓著的简化字的普及也就不可停废,大量简化字得以在解放区里使用开来,于是解放区跟国统区的文字也自此开始分道扬镳。
  1949年新中国建国后,文字改革便立刻作为头等任务之一提到了议事日程上。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出了《常用简体字登记表》进行广泛讨论来征求意见。1951年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555个。1952年特地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来专职主持这一工作。195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将所提出的简化字分批在全国多种报刊上试用,并根据征求意见结果提出修正草案。1955年10月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修正草案经讨论作了进一步修订。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最终方案,由《人民日报》正式公布。
  1964年2月国务院又批示:《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化字用作偏旁时也同样简化,偏旁独立成字时除个别外其他也要简化。196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根据这个批示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分为三个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涉及2238字的简化。1986年《简化字总表》又重新发表,作了微小调整,总计含有2234个简化字,下图是《简化字总表》的第一表局部:

2012年04月21日 13点04分 3
level 1

2012年04月21日 16点04分 5
level 9

2012年04月25日 07点04分 7
level 11
支持繁体字。。
2012年12月19日 12点12分 8
level 13
你支持不算数,像你在百度贴吧发一句繁体字试试?立马强制简化了
2012年12月19日 13点12分 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