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8
午后三点的阳光
楼主
下班回家,二楼门口,对门邻居,相视一笑,礼貌问话。随着“砰砰”的两声,两家防盗门发出震天的响声,那声音在楼道中来回跌落,我们便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了。 不由的想起各种各样的门,有如电视剧中旁边竖俩石狮子的朱门,关门时那浑厚又庄严的“咣当”声,关进去的是富贵,关出来的是贫贱;如铜扣连排高大威严的衙门,随着急促的击鼓声,不情愿的“吱吱”中缓慢打开人们的丁点希望;又如禁闭森严翘首以待的城门,厚重的隆隆声中,现出门内的繁华,门外的荒凉;还有“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之柴门,虽为柴门,门里却不乏孤独之隐者,莹雪之高士,高山之魄流水之魂,来也无声去也无声;最喜欢的还是那轻巧灵便普通实用的农家之木门,或"福"字倒贴,或门神守护,“吱呀”一声打开,带着温馨,带着羞涩,“吱呀”一声关住,带着不舍,带着祝福……说心里话,我很不喜欢听防盗门的关门声,那种声音感觉不仅是防盗门,连同关上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心门。现在的防盗门的声音太大了,那么哗众取宠,那么震耳欲聋,冷冷的回落在楼道间,让人产生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感觉。 婆婆不愿意在我们这里住,就是因为各家各户死死关闭的门,让人不敢打扰。不仅仅是楼房,即使是庭院的房子,也是大门紧闭。她说还是喜欢农村,家家白天从不关门,心无隔阂,步不生怯,串门方便,说话随意。 或许城市自有城市的特点,但同样为了生存而忙碌着,却没有农家“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的悠哉,也很少有“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的闲聊,更多的是警戒和防护,更多的是拒绝和冷漠,防盗门,防盗网,把家围的严严实实,回到家把门一关,把自己封闭在一个世界里,安全感便油然而生,把自己的心,交给电视,交给网络,交给音乐,看似小资情调悠闲高雅,其实心灵倍感孤独与脆弱。 电视是单方的谈话,音乐是心灵孤独的排遣,人是需要交流的,所以许多人包括我在内喜欢网络,我们可以兴致勃勃的和陌生人谈心,却从不会选择身边的人,但网络终究是虚幻的,或许今天漠然和你擦肩而过的,就是昨晚与你心有灵犀的那个人。 偶尔,在某个傍晚,和楼上邻居在外面椅子上闲聊,谈谈各自的工作,家庭,孩子,同样格局家的布置,一种久违的融融之意,这是音乐所无法赋予的,也是网络所无法比拟的。只是,这偶然的情况,有时是两家的孩子在一起玩的分不开,大人因为孩子相识,或者,忘带家中钥匙,等另一个人回来的片刻功夫。 常常为电视中播放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故事而感动,也为邻居因为下水道堵塞弄不清谁家缘故,从一楼到五楼全部改装独立通道而悲哀,表面上我们封闭着自己的心灵,其实那种融洽和谐的社会情感是每个人的渴望啊。就如高平吧里一个帖子说在北京、上海、长沙、昆明等一些大城市出现了“抱抱团”,和陌生人拥抱,感受社会的温暖,虽然自认有点刻意追求,但那种心与心拒绝冷漠寻找真情的渴望是多么弥足珍贵,也应是社会以后发展的趋势,未来,我期待着。 正在遐想中,可能是楼上的两家,“砰,砰”传来两声关门声,响彻了整个楼道,那声音从四楼窜到五楼,又从五楼下落,象电梯般经过四楼,三楼,二楼,一楼……随着四楼高跟鞋吧嗒吧嗒下楼的声音,继而三楼妈妈和女儿的杂乱脚步音,猛然听到小女孩“扑通”一声,童稚的哭声便响起来,我有心开门看看,一则她们母女在我们上层楼梯处,再则平日里的确很少言语,冷不丁冒出去会不会唐突,所以又有所犹豫,只这期间,妈妈哄孩子的声音夹杂着高跟鞋的吧嗒,一前一后,直听得走出楼门,各奔东西而去。
2006年12月08日 18点12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