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7
小城故事988
楼主
三国故地忆旧事 兴隆古观诉兴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堙没了荒城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萦绕在三国旧事的层层追忆中,新野以它别样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新野历史上是光武中兴的策源地和蜀汉政权的发祥地,人游此处,不啻置身于三国的文化海洋之中,民风社情,尽收眼底。这里的山山水水、沟壑松风处处都是一幅幅了解三国旧城的立体画卷,三国时代无数的古迹、典故荟萃于此,有刘备屯兵新野时与诸葛亮运筹帷幄商谈军机大事的汉议事台;世界上最小之城—关羽拴马之地汉桑城;太子阁、光武台、邓禹台、凤凰山遗址等以及许许多多的寺观、庙宇散布于城乡之间。兴隆观即其一也,但因年久失修,除议事台和汉桑城之外,大都淹没于历史的云烟之中。在新野县城之东北部施庵镇境内,有兴隆观村,自古以来村北的古官道是连接湖北、河南两省各地的必经之道。常住人口有2500人,面积92平方公里。村内有兴隆古观。当地人云:村因古观而兴隆,观因人众a而成名。兴隆古观地处乡村,一无名山大川之幽险,二无中心城市之繁华,却绵延数百年而不息,今虽不见旧时之盛况,但观其遗迹、旧址,仍可想象昔日繁华之景象,不能不谓之奇也。据《新野县志》记载,兴隆观祖师庙观建立于明朝永乐年间,由于地处古之官道,北通商洛、秦川,南抵潇湘、楚粤,乃古之交通要道,文人墨客、往来商旅,南来北往常会于此小憩整顿。经济文化因人众而繁荣,古观因此而香火盛。至明朝嘉靖年间,道观住持玉清道长,修炼精深,学识渊博,又因扶危济贫,惩恶扬善,寓教于乐,醇化道德,深受百姓信赖和爱戴。兴隆观也因此更加名声大震、名扬豫鄂两施至鼎盛时期,庙宇占地80多亩,庙堂400多间,供奉“祖师”等神像140多尊,有道士百人,香火极盛。至会期更是百业商贾云集于此,呈百业兴隆之景。渐称“兴隆观”也。以观聚人,终成村落,故名兴隆观村。现仅存三间原有房屋,内有清康熙初年立的碑志和乾隆47年立的重修道观碑记等五通石碑,都记载了兴隆观因道观而名,每至三月三古庙会,北至南召、方城;东至桐柏、唐河;西到镇平、内乡;南自枣阳、襄樊的香客游人络绎不绝。一拜祖师;二听戏曲,古之戏楼高大宏伟,戏曲品种繁多;三观杂耍,马戏、猴戏、地方传统文艺,轰动百里城乡。庄严的道观,云集的香客,丰富的物流,使兴隆观成为盛极一时的农贸交易集散地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文化名镇。由于战乱及历史原因,兴隆观渐渐没落,记者观之遗迹,思绪万千,浮想联翩。仰观茫茫宇宙,俯察世间万物,其理一也,其兴隆时,必和谐也,也只有和谐,方可兴隆也,即人人得安居,人人可乐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万事万物,各得其所,不兴隆亦难矣。今日,兴隆观人,借党的政策之便,乘改革开放之东风,兴利除弊,“扎扎实实打基础,全力以赴促发展”,充分利用本地特色,发展经济,成果颇丰。家家户户都已基本实现小康,村镇基础建设也得到了空前发展。村里道路全部硬化,交通方便,村镇经济繁荣,以古观为主的文化庙会带动了当地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吸引了更多南来北往的商贾,使兴隆观重新扬名。兴隆观有其名而无其实,乃兴隆观村人心中之痛, 游兴隆观人心中之憾。有当地村人张金祥、杨忠坡、江令财等人热心公益,经多方努力,特邀中国道学院毕业、南阳道协德行高尚之道者,主持观中道教事务,在当地政府领导那镇长、蔡书记及群众的尽心扶持帮助下,庙观开始扩建修复工作,几经努力,现庙观已被政府批准为开放宫观。目前庙观正在重建之中,一期工程业已开工,皆为新型仿古建筑格式,大殿三间,卷棚三间,大殿东配殿4间,西配殿4间,三殿神像总造价55万元,资金也基本到位,预计明年完工。二期工程前殿房屋17间及塑像,三期工程后殿15间及神像,四期工程绿化及放生池建设已列入计划,正在逐步实现。废墟之上将要重现昔日名观之辉煌,可想工程之艰难,任务之巨大,总有担忧之虑。遇道观道长问及此事,道长曰:“凡事,预则立)闻之言,想亦有理,心中不由感慨,现代社会速度也,速度,融于一切,包括宗教。问及何能速成此事,道长曰:“一缘也,二不弃小也。” “不弃小也”,思之良久,豁然开朗,从三国旧事中的无奈的草莽英豪到如今经商成事的儒商智者,概莫例外。凡事积小方能成大,积少方能成多,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成大事,思细节,细节全方大事成,小事匆匆大事终难成也。自古至今皆真谛也。至此心中方坚信,有其道长有其道,有其如此兴隆观人,不远将来,兴隆观必将重现昔日之辉煌,为弘扬道教文化,振兴当地经济文化发挥更大作用。
2006年12月08日 05点12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