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郑怀礼发现丁村遗址始末(转)
襄汾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丁村遗址的发现,老红军郑怀礼功不可没。 1953年,国家修建临汾飞机场。为保证供应用砂,原汾城县动员了1000多民工组成丁村掏砂大队,由华北空军“八一”修建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郑怀礼领导。在丁村掏砂中,工友们不断发现古石器和古脊椎动物化石。当时大家并不认识古文物和化石,有人就把动物化石当龙骨卖给药店,后来越挖越多,引起了郑怀礼同志的重视,他认为这是国家的重要文物,于是立即召集挖砂工地负责人到现场开会,强调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并和掏砂大队及柴庄副业互助组制定了重视保护古文物的公约。6月6日,工地挖出一个1米多长有弯度的大象门牙,郑怀礼派工友刘秉耀将其送到县文教科。6月12日,又挖掘出古生物遗骨化石大小共34块、石球1颗、石斧头半截、石刀1片、铜镜1个、石鞋底1只。这些东西全部交县政府,原汾城县政府打了收条。 与此同时,郑怀礼直接给山西省文教厅去信去电报,汇报了发现古文物的情况。省文教厅副厅长崔斗辰获信后,立即批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人调查。6月13日,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王择义亲临丁村实地考察。王择义在丁村走访群众,勘察工地,采集到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及旧石器标本,他认为丁村砂堆确实有重大考古价值。回太原遂向崔斗辰作了汇报。为此,崔斗辰还直接给郑怀礼写了专函,表示感谢。 此事,郑怀礼在1953年6月20日丁村掏砂工作报告中是这样写的: “我们特别重视出土出砂的文物保护,把爱护文物作为民工纪律之一项来执行,每组都把爱护祖国文物订入爱国公约内。计先后掘出化石34件、石器4件、铜器1件、陶器2件,全部交政府文教科。这批古物省政府很重视,并于13日派文管会勘查组长王择义等三同志亲来现场进行鉴定。据说这批文物对研究古生物学和史前文化的贡献颇大。而有些东西更给祖国科学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材料,这种估价远远出于我们想象之外,更深刻地教育了我们今后在工作中应如何珍视祖国文物。” 1953年秋,中科院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贾兰坡,古生物学家周明镇等人组成的豫北晋南地质调查组调查时,王择义将丁村的发现向调查组作了汇报,引起专家们极大关注。调查结束后,周明镇随王择义赴太原,将标本带回北京研究,专家们研究后认为,丁村遗址是解放后国家发现的第一处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室当即将其列入1954年度野外发掘重点之一。 从1954年起,国务院把丁村遗址划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区。1954年9月,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室为中心,有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襄汾县(1954年8月襄陵、汾城二县合并)文教科参加的丁村考古发掘队诞生,发掘队由裴文中、吴汝康、贾兰坡等18人组成,贾兰坡任发掘队队长,18名发掘队人员和24名民工分4个发掘队和1个侦察队分头工作,至11月12日总用工2203个,挖掘砂砾1322立方米,土1921立方米。在调查发掘中发现的14个石器地点被分别编号,这些地点就分布在史村至柴庄车站11公里长的汾河东岸。经过发掘和采集,获得了以粗壮、厚大的三棱大尖状器为主的刮削器、砍砸器等石制器2005件,哺乳动物化石如象、鹿、马、犀牛、牛、熊等28种和一些软体动物化石:5种鱼类化石。特别是王建、傅子安发现了人牙化石3枚,一为上内侧门齿,一为上外侧门齿,另一为下第二臼齿,3枚牙齿全是右侧的。其大小形状、颜色、石化程度相似,发现的地点在一平方米范围内,它们应属于一个个体。从牙齿的磨耗及形态上可以看出,主人是介于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之间人类,距今约10万年左右。1957年,科学家把丁村发现的人牙化石命名为“丁村人”。出土文化称为“丁村文化”。同年,丁村遗址保护小组成立。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将丁村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丁村遗址的发现,引起国际国内广泛关注,考古人类、动物、地质学界更是高度重视,美国、日本、英国等国的考古专家相继前来进行考察访问,游人更是络绎不绝。
2006年12月07日 02点12分 1
level 1
丁村文化中的锯齿形器 周 倜 石器,是代表远古居民文化水平的重要依据,是研究人类文明进化的重要素材。石器的种类,按照制作方法来说,分两大类——石核石器、石片石器。丁村的石器类型,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石片石器。按照用途来说,分为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斧状器等,还有一类重要的器型,就是我现在要说的锯齿形器。 远古居民的生存空间、生存方式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是大相径庭的。他们的生存手段,很大程度上可以从他们所用的石器的种类来判断,诸如:用来挖掘植物的块状根茎的尖状器、砍砸树木果核等的砍砸器、刮削树皮兽皮等的刮削器......。那么,丁村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的锯齿形器,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 丁村遗址,最初的研究证明是一个河流沉积类型的人类文化遗址。人类的化石、石器,只知道是从不远处冲来的,但这个“不远处”在哪里?无从而知。200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黄土堆积的第一层古土壤(学名S1,距今约十三万年左右)的地层中,发现了一批丁村文化中期时代的石器,在成器的十二件石器中,就有七件事锯齿形石器。之后,在山西省考古所王益人教授的指导协助下,我们对丁村遗址其他地域的S1地层进行了勘查,在S1地层里一共发现了四处有丁村文化石器遗存的地点(研究论文已被收集在《第九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术年会论文集》)。 远古大陆居民,采集植物的根、茎、叶、果实,来充当食物,狩猎动物并食其肉饮其血,对他们来说是奢侈的事情。丁村的远古居民,就生活在一个这样的环境:浩渺的汾河,河湖交替,湿热的气候,丰富的水草,茂密的灌木,茂密的丛林。新发现的S1中的文化地点,向我们证明了,丁村人时代的远古人类,就是生活在汾河岸边。在不足四五平米的地方,就发现了二十多件石片、十二件石器,而且其中有七件都是锯齿形器。这足以证明,锯齿形器在远古丁村人的生活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锯:手工或者装在机器上用来截断材料的工具”。很显然,丁村人的锯齿形器,就是用来锯断草本植物的,或者种植、或者野草。总之,锯齿形器,在没有金属利器的旧石器时代,是收割植物的最佳工具。可惜,由于黄土高原的沉积,在丁村遗址范围内,厚达七八米的马兰黄土堆积,覆盖了那个时期的远古人类生活居住层面,使我们无法考证他们的生活、居住、丧葬等状况。我们只能从古植物学、动物学、地层学以及对石器的研究来考证和推测远古人类的生活状态,诸如用什么工具、吃什么食物等。但无论怎么说,我们关于农业古国的历史,在丁村遗址文化中,不能不说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2006年12月07日 02点12分 3
level 1
.
2006年12月07日 02点12分 4
level 0
此文不全,当时是丁村小学的丁老师给省文管会发信.文管会给了及时回复.此信现在仍然被丁老师的后人保存着.
2006年12月07日 04点12分 5
level 1
极品了
2007年07月19日 15点07分 6
level 0
DDDDDD
2007年07月19日 22点07分 7
level 14
致敬!
2007年07月26日 04点07分 8
level 1
精品啊,顶了!
2007年07月26日 04点07分 9
level 1
丁村遗址的重大发现弥补了我国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两个时代的衔接过程,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和考古价值,使得“襄汾”在中国历史的历史研究中占有一颗闪烁的恒星
2010年10月18日 03点10分 14
level 1
顶了
2011年07月14日 04点07分 2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