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丁村遗址的发现,老红军郑怀礼功不可没。 1953年,国家修建临汾飞机场。为保证供应用砂,原汾城县动员了1000多民工组成丁村掏砂大队,由华北空军“八一”修建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郑怀礼领导。在丁村掏砂中,工友们不断发现古石器和古脊椎动物化石。当时大家并不认识古文物和化石,有人就把动物化石当龙骨卖给药店,后来越挖越多,引起了郑怀礼同志的重视,他认为这是国家的重要文物,于是立即召集挖砂工地负责人到现场开会,强调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并和掏砂大队及柴庄副业互助组制定了重视保护古文物的公约。6月6日,工地挖出一个1米多长有弯度的大象门牙,郑怀礼派工友刘秉耀将其送到县文教科。6月12日,又挖掘出古生物遗骨化石大小共34块、石球1颗、石斧头半截、石刀1片、铜镜1个、石鞋底1只。这些东西全部交县政府,原汾城县政府打了收条。 与此同时,郑怀礼直接给山西省文教厅去信去电报,汇报了发现古文物的情况。省文教厅副厅长崔斗辰获信后,立即批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人调查。6月13日,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王择义亲临丁村实地考察。王择义在丁村走访群众,勘察工地,采集到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及旧石器标本,他认为丁村砂堆确实有重大考古价值。回太原遂向崔斗辰作了汇报。为此,崔斗辰还直接给郑怀礼写了专函,表示感谢。 此事,郑怀礼在1953年6月20日丁村掏砂工作报告中是这样写的: “我们特别重视出土出砂的文物保护,把爱护文物作为民工纪律之一项来执行,每组都把爱护祖国文物订入爱国公约内。计先后掘出化石34件、石器4件、铜器1件、陶器2件,全部交政府文教科。这批古物省政府很重视,并于13日派文管会勘查组长王择义等三同志亲来现场进行鉴定。据说这批文物对研究古生物学和史前文化的贡献颇大。而有些东西更给祖国科学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材料,这种估价远远出于我们想象之外,更深刻地教育了我们今后在工作中应如何珍视祖国文物。” 1953年秋,中科院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贾兰坡,古生物学家周明镇等人组成的豫北晋南地质调查组调查时,王择义将丁村的发现向调查组作了汇报,引起专家们极大关注。调查结束后,周明镇随王择义赴太原,将标本带回北京研究,专家们研究后认为,丁村遗址是解放后国家发现的第一处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室当即将其列入1954年度野外发掘重点之一。 从1954年起,国务院把丁村遗址划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区。1954年9月,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室为中心,有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襄汾县(1954年8月襄陵、汾城二县合并)文教科参加的丁村考古发掘队诞生,发掘队由裴文中、吴汝康、贾兰坡等18人组成,贾兰坡任发掘队队长,18名发掘队人员和24名民工分4个发掘队和1个侦察队分头工作,至11月12日总用工2203个,挖掘砂砾1322立方米,土1921立方米。在调查发掘中发现的14个石器地点被分别编号,这些地点就分布在史村至柴庄车站11公里长的汾河东岸。经过发掘和采集,获得了以粗壮、厚大的三棱大尖状器为主的刮削器、砍砸器等石制器2005件,哺乳动物化石如象、鹿、马、犀牛、牛、熊等28种和一些软体动物化石:5种鱼类化石。特别是王建、傅子安发现了人牙化石3枚,一为上内侧门齿,一为上外侧门齿,另一为下第二臼齿,3枚牙齿全是右侧的。其大小形状、颜色、石化程度相似,发现的地点在一平方米范围内,它们应属于一个个体。从牙齿的磨耗及形态上可以看出,主人是介于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之间人类,距今约10万年左右。1957年,科学家把丁村发现的人牙化石命名为“丁村人”。出土文化称为“丁村文化”。同年,丁村遗址保护小组成立。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将丁村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丁村遗址的发现,引起国际国内广泛关注,考古人类、动物、地质学界更是高度重视,美国、日本、英国等国的考古专家相继前来进行考察访问,游人更是络绎不绝。
2006年12月07日 02点12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