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6
旗袍,顾名思义就是旗人的一种服饰,在满族入主中原后,满人妇女这种特色服饰也迅速传入中原,并从此成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满人入主中原,虽然是统治者,实际上是一次接受汉人儒文化同化的过程,唯有旗袍,以它不可抗拒的万种风情让大汉人心甘情愿地接受。 旗袍最风光的时候当属20世纪30、40年代,那时的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登峰造极,身着旗袍的女人更显风姿绰约、妩媚动人。 后来,由于一系列重大历史变革的发生,旗袍的风光尽失,即使在一些场合还会见得到,也是被改得变了形的那种,用今天的眼光看,那实在是不堪入目。在80、90年代,旗袍开始又出现在各种礼仪场合,但仅仅是一种礼仪的装点而已,而且这时候旗袍的做工和质地都只能用粗糙两个字形容,有人说那几年的旗袍是典型的制服旗袍。 直到21世纪的第一年,一部香港电影《花样年华》的热映迅速掀起一阵旗袍热,并同时迅速传遍全球,“Chinese Dress”再一次成为世界服装界瞩目的焦点。
2006年12月05日 07点12分
1
level 6
感觉里,穿旗袍的女人是高贵的,而受了《花样年华》还有张爱玲小说的影响,也总觉得穿旗袍的女人总有淡淡的伤感和颓废。后来想一想,伤感和颓废恰恰是现代人看20世纪30、40年代的印象,这个时代最风光的旗袍也被染上这种特质,以至于很多人包括我有时对旗袍总看得不那么顺眼,于是就很喜欢用阶级仇恨的眼光对旗袍来一番批判。 旗袍于我是有千丝万缕关联的,解放前我家是个官僚世家,我奶奶就是一个经常身着旗袍出入各种正式场合的官
太太
,后来我们成了被统治对象,奶奶的旗袍自然是穿不上了,在我出生的时候,奶奶就把她年轻时穿过的旗袍拿出来给我裁剪成小内衣,那都是昂贵的绸布做成的,手感特别好,奶奶说小孩子穿着不会伤皮肤。
2006年12月05日 07点12分
2
level 6
穿旗袍的女人有时也是孤独的,她们是一群时尚的女人,举手投足间总有些小资的风范,小资女人似乎是中国的特产,从容、婉约、也会自怨自叹孤芳自赏、有时还会来点游戏精神,再配上女人味十足的旗袍,多了中国传统女性特有的沉稳特质,小资就更小资了,她们的孤独也更显得富有中国味,如同李清照词里的女人,终日凝眸地等待远游爱人的归来,只是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也如同周邦彦词里说的“有谁念我无聊,梦魂凝想鸳侣”,孤独而有些无聊的自怨自叹让穿旗袍的女人演绎得淋漓尽致了。 都市的时尚女人大都是喜欢泡吧的,那种有些暗淡的环境最能合她们卸下一天的繁忙工作的心境,她们会聚上几个人聊些天南地北,当然也包括风花雪月。有时,她们也会选择独处,穿一件别致的旗袍,一个人静静地品一杯卡布基诺咖啡,隔着几张桌子看去,这样的女人是最美的,淡淡的,有点朦胧,好像也会有点神伤,一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味道全出来了
2006年12月05日 07点12分
4
level 6
有人说,这个时代的女人是善变的,因为这个时代缺乏经典。旗袍无疑是经典的,经典的东西能成为时尚,那是旗袍不可抗拒的魅力,但更重要的,是旗袍让这个时代的女人身上多出了经典的品味,她们不是善变,她们只是一直在追求一种能称为经典的东西,所以,当旗袍不可抗拒地变成这个时代的时尚时,她们不可抗拒地爱上旗袍,她们从旗袍的不可抗拒魅力中体味到让她们感动的永恒。 (完)
2006年12月05日 07点12分
6
level 6
当旗袍遇到张曼玉,六十年代的香港恍惚之间移了魂,旗袍的“花样年华”在另一个时空再度绽放成妩媚的烟火。
2006年12月05日 07点12分
7
level 6
章子怡的旗袍造型出人意料的端庄,很有小家碧玉的气息
2006年12月05日 08点12分
10
level 6
赵雅芝的气质与中国旗袍传统而温婉的特质吻合,所以她既能胜任《京华烟云》中的大家闺秀姚木兰,也把《上海滩》中温柔可爱的冯程程演绎得令人过目来忘,这旗袍,与她的配合可称天衣无缝。
2006年12月05日 08点12分
11
level 6
李嘉欣: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上海,女人们流行用火钳在头发上夹出一卷一卷的波浪,老诗人倪海曙忍不住写诗揶揄“生活的残酷难道没有受够,还用烙铁装饰没脑子的头?”受够了被人叫“花瓶”,李嘉欣想在《画魂》里当个有脑子有内容的女人,然而,哪怕旗袍素净得没有一点花样,到底还是不大像1928年在上海美专教书的那个女画家——潘玉良并没有李嘉欣这种素衣白袍也难掩的美丽。
2006年12月05日 08点12分
13
level 6
苏州美女刘嘉玲这样曼妙的身材,才不至于辱没了像第二层皮肤一样熨贴的旗袍。旗袍,有一点年纪有一点经历的女人穿来,举手投足都是风情。她不再年轻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她美。
2006年12月05日 08点12分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