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路过巢湖
楼主
在巢城浮桥附近有一段古城墙,古色古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不过,即使是生活在城里的老居民,似乎也没几个知道这一段城墙始建于何年何月。至于它的来历,就更加鲜为人知了。 明城墙鲜人知晓 在记者很小的时候,奶奶就给我猜过一个谜语:四四方方一座城,里面住着十万兵;出去八方来打仗,留下二万在守城。这是一个字谜,谜底是“界”,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但那时四四方方的城在脑子里并没有具体印象,因为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是不设防的,环绕人居的只有群山。 后来上了小学,学校是位于巢城浮桥口的城南小学(当时叫新华小学),我每天都会从城西步行,沿着天河边一直走到学校。在印象里,天河的岸边就有一段残存的类似于城墙的墙基,墙基的古砖经岁月风雨的盘剥、洗蚀、斑驳陆离。有时候,我和伙伴们还会趴在墙基上寻找一些刻于古砖上的文字,找到了就会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兴奋不已。然而,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脚下代表的就是一座城。许多行人匆匆从上而过,却也不知脚踩的竟是明城墙的遗址。 古迹湮没历史中 清朝道光年间的《巢县志》中有记载:在久远的古代,巢县城墙残破不堪,有很多被拆除。明朝嘉靖丁已年,倭寇进犯我国,从海上直接到达扬州一带,烧杀抢掠,一路无恶不作,直逼巢县。当时,巢县城刚建,城墙还没有修建,敌人来犯时,仅将仓库及牢狱迁出,来不及安置百姓,老老少少惊恐逃窜,惴惴不安,不能相保。侍御马公向上禀报了此情,并承担责任。后和当时的郡守江公亲自考察旧城墙,对其进行丈量、绘图,同时令县令严宏召集民工,采购砖石等材料,并到处张贴律令,组织民工建城。城墙工程于戊午年四月十五破土动工,历时100天,终于将城墙建成。建成后的城墙周围十二里,高两丈有余,并设城门四座:南门叫迎熏,北门叫拱极,东门叫朝阳,西门叫滨湖。新城墙城垛相连,成为江淮大地一道屏障。第二年夏,侍御屠公防守巢县城,又增设防御器材。没过多久,倭寇又率领大批敌人前来进犯,声势浩大。巢县城外一片惨状,而县城内平安无事。敌人多次攻城无果,只好退去。后人将此情刻在石碑上,以志不忘。 据老辈人说,当时的东门城楼就在现在的濡须河大桥一带,西门在样巴街一带,南门在浮桥一带,北门在现在的干休所一带。然而,这座经历四百年风雨、砖上刻“大明”字样的古城垣,已于1958年“大跃进”时被全部拆毁。今天也仅能从南门临河一带,看到古城残迹。 新旧相映诉今昔 认认真真地去触摸巢湖的明城墙是多年后的一个下午,已经身为记者的我接到任务,要去寻找巢湖的“十大景点”,巢湖明城墙被列入其中。 那天是个难得的大晴天,接连下了几个星期的雨,空气中还残留着湿润的泥土的味道。我独自一人来到天河东风花园段,东西向的天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由西向南注入巢湖,太阳西斜,有“腰子盆”从远处缓缓的靠岸,被夕阳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金色。 这里保存着一段比较完整的古城墙,大约100多米。古城墙已经过修缮,被加高了1米多。城墙建有下水台阶,台阶两侧为高耸城墙,台阶为青石,一直探入水中。一边抚摸着城墙一边拾级而下,古城墙从新城墙中“破岩而出”,留下残垣断壁。青灰色的城墙经岁月的风雨冲刷,有的地方已经斑驳脱落,犹如一个老者。因为是工作日,城墙边只有稀稀落落几个散步的市民,偶尔还会有几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从城墙边驶过。 除了已经修缮过的一段比较完整的明城墙,沿着天河向南走,沿岸还能依稀看到一段段明城墙的影子。此时踏于明城墙之上,比起年少懵懂的自己来说,更多了一份感叹,说不定我哪一脚就踏在哪位巡城城主的脚印上,这似乎在与历史同行。这些青砖有着自己的名字和年代,但却记录不下我的脚步,只有自己的心中会记得。一个人的时候想象力会像雨后草儿一样疯长,仿佛此次自己一下子成了某个孤灯单刀的侠客、某个披发吟诗的歌者、某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当一个人的时候,心才会安静下来,思绪才会自由地飘散,感受到远古传来的信息,聆听到古与今的碰撞。 旅游开发价值不大? 巢湖的明城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能否将其开发成为巢湖的旅游资源?日前,记者联系了几家旅行社了解到,明城墙虽然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可是要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出来价值并不大。 巢湖天马旅行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作为搞旅游的,自然知道巢湖有座明城墙,但是一方面这段明城墙处于闹市区,距离巢湖周边的景点比较分散,因此从交通上来说并不方便组织游客前往;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是,明城墙之前遭到过严重破坏,现在能够看到的不过短短百来米。虽然在很多专家的呼吁下,明城墙得到了修缮和保护,但规模还是太小,如果把它单独地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有点牵强,价值不大。
2012年04月18日 03点04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