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0
古琴曲《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现仅存古琴曲,以明人朱权《神奇秘谱》载录最早,亦见于《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及清《琴苑心传全编》、《蕉庵琴谱》、《琴学初津》诸琴谱,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广陵散》的流传,据《神奇秘谱》所载,其上卷《太古之操》为“昔人不传之秘”,卷中载有《广陵散》曲,并注此曲“世有二谱,今予所取者,隋宫中所收之谱,隋亡入于唐,唐亡流落于民间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间,复入于御府,经937年矣,予以此谱为正,故取之”。可知《神奇秘谱》所载《广陵散》为古谱原貌。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认为,《广陵散》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据说《广陵散》这一旷世名曲,因聂政刺韩相而缘起,因嵇康受大辟刑而绝世。因而古曲《广陵散》的背后,实际上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
聂政是战国中期人,《史记·刺客列传》云:“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韩国的大臣严遂(字仲子)受丞相侠累(名傀)的迫害流亡他国。在齐国听说勇士聂政隐名埋姓为屠户。严遂几次登门拜访,都被聂政拒之门外。后来严遂打听到聂政十分孝顺老母,便准备了百镒黄金为聂政母亲祝寿。聂政虽拒绝接受,但人格的自尊得到极大的满足。严仲子数次登门拜访,馈赠厚礼,打动了聂政,当严仲子求聂政刺杀侠累,为其报仇时,聂政考虑到老母健在,姐姐尚未出嫁,全靠他来养家,暂且不能为严仲子报仇,故推辞不受。聂政的母亲去世后,姐姐也出嫁了,无所牵挂的聂政决定为严仲子报仇。
聂政仗剑独自一人悄悄来到韩国都城,《战国策·韩策五》记载,当时韩国正举行“东孟之会”,韩哀侯与侠累都坐在大堂之上,堂上堂下,阶前庭内,全是兵甲持戟护卫。聂政深吸一口怒气,旁若无人,拔剑长驱直入,猛冲庭内的甲士,甲士纷纷跌蹶披靡,聂政如一道长虹,登堂直刺侠累。侠累抱起旁边的韩哀侯当垫背,聂政挥剑猛刺,将侠累和韩哀侯一起刺死。左右顿时大乱,卫兵拥上包围了聂政。聂政连杀数十人后,自知寡不敌众,难免一死,为了死后不连累姐姐,于是举剑割去脸皮,挖去眼睛,毁容后剖腹自杀而死。聂政死后,尸陈街市,姐姐得此消息,判定是弟弟所为。为了不使聂政大名被埋没,赶到现场痛哭并大呼其弟名,最后自杀身死在弟弟的尸体旁。聂政和他的姐姐,以自己的捐躯落实自己的言语,实现了一介“布衣英雄主义”的最高境界:为了名誉而活着!聂政是一个重义气的刺客,但他刺杀侠累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士为知己者死”而升华为雪家国“公仇”而舍身报国的崇高行为。有诗赞曰:白虹贯日英雄死,如此河山失霸材。山东沂南北寨汉画像石《聂政刺侠累》的故事,画面刻二人相斗之状,左侧人物为聂政,头上梳髻,赤双足,正飞身跃起挥动手中长剑刺向右侧人物。右侧人物惊慌跳起,双手五指箕张,作抵御状,此人为侠累。南阳汉画像石和画像砖中也有聂政刺侠累图,描绘了侠义之士聂政刺韩相侠累的场面。
《广陵散》琴曲最早出现的年代大约为东汉后期,早期并无内容记载,现多数琴家按照聂政刺韩王的民间传说来解释。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聂政的刺杀变成了一则民间故事。在这则故事里,聂政杀的不是韩相,而是韩王。聂政也不是为严仲子而行刺,而是为父报仇。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因为韩王铸剑,违了期限,被韩王所杀。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遂毁容,入深山,漆身吞炭,改变音容,苦学琴艺十余年,身怀绝技返韩时,已无人相识。韩王得悉聂政高超的琴艺后,召进宫内演奏,聂政趁其不备,从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为免连累母亲,便毁容自尽。这个“聂政刺韩王”的故事反而成了《广陵散》的曲情。虽然故事情节与史书的记载有太多出入,但《广陵散》一曲主要表现的内容,如井里、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等,并未因故事的走样而减色。
2012年04月15日 03点04分
2
level 10
从聂政所在的时代大约过了600多年,一位才智超绝、旷迈不群的人物,使《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这个人就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名士嵇康。嵇康善鼓琴,年轻时有一日夜宿华阳亭,因月色极美,于是有了抚琴之雅兴。后来亭中一位旁听老者传授其著名琴曲《广陵散》,后来嵇康便以此曲闻名于世。嵇康“性烈而才俊”,站在曹魏一边,对司马氏始终抱着不合作的态度。嵇康对司马氏的抵触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公元262年,嵇康以“乱政”之罪被斩首。《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记载,“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正因为嵇康临刑索弹《广陵散》,才使这首古典琴曲名声大振,一定程度上,《广陵散》是因嵇康而“名”起来的。千年后重听此曲,不能不念及聂政,不能不遥想嵇康。
《广陵散》描述的是聂政刺侠累的义举,悲壮激昂,十分动人,但叙述的确切内容是千古之谜,唐人韩皋主张“地名说”,认为是描写王凌在广陵(扬州古称)起兵讨伐司马氏,结果是酿成失败的悲壮史事。从年代上来说,此说不可信。倒是元人张崇主张“刺客说”,认为是描写聂政刺侠累,比较可信。近代杨宗稷也主张“刺客说”,不过他认为是描写聂政刺韩王。“刺客说”在解释内容上比较贴切,但不能说明为什么要和“广陵”这个地名挂上关系。而近代琴家杨时百所编的《琴学丛书·琴镜》中则认为此琴曲源于河间杂曲《聂政刺韩王曲》。
“散”有散乐之意。先秦时已有散乐,是一种民间音乐,有别于宫廷宴会与祭祀时的雅乐。汉晋间《广陵散》曾作为相和歌流传,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广陵散》列为楚调曲,可能是由于当时流行于楚国地域之故。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即今安徽寿县境内)的民间乐曲,曾用琴、筝、笙、筑等乐器演奏。《广陵散》一曲,渊源已久。东汉末至三国时,《广陵散》已在流行。汉人应璩给刘孔才的书信中言及“听广陵之清散”。魏晋人嵇康的《琴赋》中提到的琴曲亦有《广陵止息》。
隋唐以前,《广陵散》与《止息》尚为二曲。唐代始见有称《广陵散》为《广陵止息》之说。唐人李良辅撰《广陵止息谱》一卷,为23段,见于《新唐书·乐志》;唐人吕渭撰《广陵止息谱》一卷为36段;宋元时《广陵散》已增至44段。乐曲的规模、调式、乐段的标题等,与今日所见的《广陵散》谱大抵一致。今所见《广陵散》谱重要者有明人朱权《神奇秘谱》本,明人汪芝《西麓堂琴统》有两个不同的谱本,称甲、乙谱。此三种不同谱本经琴家研究,以《神奇秘谱》的《广陵散》为最早,也较完整,是今日经常演奏的版本,全曲共45段,为篇幅最长的琴曲之一,分为开指1段、小序3段,大序5段、正声18段、乱声10段、后序8段,其中头、尾几部分似为后人所增,而正声前后三部分则很有可能保留着汉代相和大曲的形式。谱中有“刺韩”、“冲冠”、“发怒”、“投剑”等分段小标题。全曲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如《琴苑要录·止息序》所云:“怨恨凄感”处,曲调凄清轻脆;“佛郁慷慨”之处,又有“雷霆风雨”、“戈矛纵横”的气势。以致朱熹指斥“其曲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明人宋镰跋《太古遗音》也予以否定:“其声忿怒躁急,不可为训。”
2012年04月15日 03点04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