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批中的“作者”指的是曹雪芹吗?
红楼梦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红楼梦》的评点者脂砚斋常常提到“作者,”也提到过“雪芹”、“芹溪”、“芹”,但脂砚斋从未将“作者”与“雪芹”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在脂砚斋的笔下,“作者”与“雪芹”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凡牵涉到书中描写处,脂砚斋即提出“作者”或“石头”,凡牵涉到增、补、诗词创作处,脂砚斋才提到“雪芹”。 “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出。” (甲戌第一回眉批) “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甲戌第二回侧批) “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甲戌第一回侧批) 在第五回“开辟鸿蒙,谁为情种”句中,脂砚斋批曰: “非作者为谁?余又曰,亦非作者,亦石头耳。”(甲戌侧批) “形容一事,一事毕真,石头是第一能手矣。”(己卯第十九回夹批) “一段无伦无理信口开河的浑话,却句句是耳闻目睹者,并非杜撰而有,作者与余实实经过。”(甲戌第二十五回侧批) “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也。”(庚辰第十三回眉批) 可见,脂砚斋从未将雪芹与“作者”联在一起,倒是爱将自己与“作者”并列。令人感兴趣的是,明明说只有“作者”一人知道,脂砚斋却“亦知此意”。脂砚斋提到雪芹处,往往是增、删或诗词创作。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风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甲戌第十三回回后批) 前面脂砚斋说“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这里,他又“大发慈悲心”“命芹溪删去”,脂砚斋与“作者”的关系,不令我们深长思之吗?假如曹雪芹是“作者”,脂砚斋怎能“命”他删去? 《红楼梦》中的诗词,当为雪芹所撰,因为雪芹“工诗善画”。 “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甲戌第一回侧批) “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庚辰第七十五回回前批) “只此一诗便好极!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长。余自谓评书非关评诗也。”(甲戌第二回侧批) 值得注意的是,脂砚斋在这里有意将“书”与“诗”区别开了。 如果我们不存先入之见,不将“作者”硬与曹雪芹混为一谈,对一些批语,也许能理解得更正确一些。 “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后(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弊了去,方是巨眼。”(甲戌第一回眉批) 过去,由于认定了曹雪芹是作者,所以这样理解这条批语: “如果说曹雪芹仅仅作了披阅增删,那么开卷至此的这篇楔子又是谁写的?可见作者(曹雪芹)在故意瞒着读者。” 这种理解貌似有理,实则错了。错的原因是带着先人之见,认定“作者”就是曹雪芹。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如果曹雪芹是作者,为什么脂砚斋在用“雪芹”这个概念后,后面连续三次提到“作者”,却一次也不用“雪芹”或“其”代替?他为什么说“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而不说“雪芹之笔,狡猾之甚”或“足见其文笔,狡猾之甚?” 要理解这段批语,须联系书中的内容。 书中说,女娲当年补天,剩下一块顽石未用,后这顽石便到“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走了一遭。过了几世几劫,大石上面便自动地(无作者)有了字迹,是石辛自己携刻了自己的故事。后来曹雪芹把石头上的故事增删、编目,于是乎,仅有整理者,没有作者的 〈石头记)便诞生了。 对此,脂砚斋便写了这段批语。联系书中内容,这段批语的原意应是: “若说(仅有一个)曹雪芹进行了整理(没有作者),那么,开头的楔子又是谁写的?(可见作者还是有的。)读者可不要被‘作者’蒙蔽了。”
2005年05月04日 06点05分 1
level 9
呵呵,不是红学家大可不必费心去考证
2008年01月06日 18点01分 4
level 1
“值得注意的是,脂砚斋在这里有意将“书”与“诗”区别开了”——有个疑问:要创作红楼梦这样的小说,“书”与“诗”能分开吗?塑造人物形象和规划情节是一个人,为小说的人物配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诗又是另外一个人,这个难度是不是太大了?我始终觉得优秀小说的创作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它不同于干别的工作,分工合作是不太现实的!另外,甲戌第一回侧批“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这条批语还有另外一种断句的形式:“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楼主说:“错的原因是带着先人之见,认定“作者”就是曹雪芹”,这话也可以倒过来给楼主:“错的原因是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认定“作者”不是曹雪芹”,因此,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用,没有利的就装作看不见,也不去分析是不是合适。
2008年01月07日 03点01分 6
level 6
我只知道如果按原文去读挺顺溜的,要是把该"雪芹"的地方换成"作者",或者把"作者”换成"雪芹"读起来别扭.至于命雪芹删去,恩脂砚斋和雪芹关系不凡.
2008年01月07日 03点01分 7
level 0
楼主有心啦
2008年01月07日 12点01分 8
level 0
看着也很有道理,我到觉得这样的书也许真就未必只出自一人之笔,写主线的这个人可说是主作者,加上从旁边写边读边补充的次作者,也有从旁辅助,提出意见,帮忙整理的脂砚斋,因他们之间彼此心灵相通,亦能体会执笔人的心意,所以共同完成创作也不是讲不通的。只是这书因牵绊着曹家,带有自序性的作品,所以曹雪芹该是主笔之人,写作缘于生活,只有亲身经历才有这样深刻的文字。而协助写作的也该是深知曹家兴衰内部事情的人。
2008年01月08日 01点01分 9
level 8
非常感谢楼主的好贴子。楼主说的脂语把作者和雪芹严格分开,我还没有来得及考证。无论如何,楼主和我们分享了一个新的观点。谢谢楼主!不过我有一点不怎么同意,就算楼主说的,脂砚笔下的作者和雪芹是两个人,但是“作者”一词,应该怎样理解呢?如果曹雪芹是整理、添补他祖父辈的手记或者随笔,撰成红楼梦一书,他算作者吗?我认为作者应该是把这些故事写成一本有思想有美感的书的那个人,而不是写下这些故事的那个人。
2008年01月09日 16点01分 10
level 8
d
2008年01月11日 09点01分 11
level 0
和珅为了拯救中华民族,确被中华民族所唾骂。 红学家大多是瞎子摸象。曹学家都是造假的骗子,而且还伪造历史资料。 给红迷提供点资料: 1、程伟元在乾隆四十年至嘉庆四年一直在和珅府里担任主事,嘉庆四年宫廷政变,和珅跌倒之后,程伟元随着和珅的家属迁居沈阳,并在沈阳度过了残生。这铁的事实曹学家们根本就看不见,因为他们是瞎子。 2、高鹗没当官之前是和珅长子的教师,高鹗中第一名就是和珅亲点的,这个事实曹学家也看不见。因为他们是瞎子。 3、乾隆与和珅活着的时候,红楼梦大批发行,乾隆与和珅死后红楼梦受到了无情的打击。而打击红楼梦的官员都是仇恨和珅的。这是为什么? 对你说一下红楼梦的情况: 最早的红楼梦是和珅科举失败的那一年写的,当时和珅不到二十岁。这个时期的红楼梦只有满族的贵族可以看,汉人是不允许看的。 程高本红楼梦是根据和珅原版红楼梦改编的。红楼梦真本就包含在程高版的一百二十回之内。和珅原版红楼梦是不分回目的。程高本红楼梦的整理者有:程伟元、高鹗、吴省兰、李潢、李光云、富察氏等人。永瑢等人也参与过程高本红楼梦的整理,但没整理完就死了。 现在看到的石头记各种版本全是仿照红楼梦编造出来的假货。这些造假者根本就看不懂红楼梦。 我想将红楼梦中删掉的重要字送交到最高法院,可一想他们造假者的势力太大了。我一普通的老百姓很难告倒他们。所以我就不告了。
2008年01月11日 10点01分 13
level 8
那红楼梦的真本是怎样的?你能告诉大家么?
2008年01月11日 15点01分 14
level 0
那么我也有一疑问向楼主:按您的说法脂砚斋所批的“芹”、“芹溪”不是指雪芹,那么她在批语中对宝玉也批过“宝卿”等,黛玉批过“黛卿”、“颦儿”、“颦颦,称王熙凤为“阿凤”,薛蟠为“阿呆兄”等等,批语中也是混着的,如在一段批语中就把黛玉一会儿叫“黛玉”,一会儿叫“黛卿”,一会儿叫“颦儿”(详见三回),按楼主的说法,黛玉也是两到三个不同的人或身份了? 如三回末批语:“黛玉第一次哭却如此写来。甲眉:前文反明写宝玉之哭,今却反如此写黛玉,几被作者瞒过。这是第一次算还,不知下剩还该多少?”隔了一行马上批曰:“我也心疼,岂独颦颦!”前用“黛玉”,后用“颦颦”,是对鹦哥一句话的评语,难道是指两个人吗?
2008年01月12日 01点01分 15
level 1
应该不是吧?
2008年01月12日 01点01分 16
level 8
顶起来。
2008年01月13日 15点01分 17
level 9
脂批我没看过,但曹雪芹不会像刘心武那么无聊,我相信脂批中的“作者不是曹雪芹
2008年01月13日 15点01分 18
level 0
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 此句断法不通,应该是: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 才通
2008年01月14日 02点01分 19
level 0
刘心武先生认为脂砚斋诗史湘云
2008年01月14日 12点01分 20
level 0
脂砚斋是曹的妹妹
2008年01月14日 14点01分 2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