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美]](/static/emoticons/u81edu7f8e.png)
在本届亚展闭幕后的一期《中国集邮报》的一篇小文中,“透露”了一个细节:本本届亚展不准备设极限和航天二个类别,但主办方坚持说在我国有很多的爱好者(同期在另一个版面刊出了“坚持坚信‘极限’”,此文亦被《极限集邮》转刊出)。并,今年的2012年印度尼西亚世界邮展,也不设此二个类别的展品。
本人以为,根据以上的一些“蛛丝马迹”,那么,出现本届邮展最后极限类展品的获奖结果,那么就“顺理成章”了(但不等于我赞同这样的处理,我是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
我们知道,我国的极限集邮比较晚。当然,此类别本身也在FIP中属于“年轻”的。由于比较“年轻”,我们大约都知道,那年代我们“自制”的极限片,出现了一些“老夫少妻”片,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一些“倒戳”的情况,时有发生。还出现了“梅兰芳小型张”极限片,并说了一个没法“核对”的:是从外国人手里购来的。因为极限片的特殊,并不经过邮政,所以,很难考
以前如果说我们自己的片为制假造假的“重灾区”的话(此话不一定正确,为叙述方便而言),那么随着时间和邮展的发展,很多主题无法得到满足,在一些国外的大展上,出现了一些“第三世界”的早期极限片,如在极限界红及一时的上世纪初的“金字塔”片,开始只有极少的这类片,但后来随着时间和各主题邮集的需要,很多的各种各样的“金字塔”片出现在各种极限类邮集中,上面我提到的《屋顶》邮集,也不乏它的身影。在展厅和吴老师的交流中,他也说一部国内的邮集中,用了十多片!我不明白的是,过去基本不见的一些极限片,为什么后来大量的涌现?难道不奇怪吗?尤其是一些“玩”极限的朋友从来没有疑虑过?
因为“玩”极限的朋友尤其是我们国内的,比较多,而且个人的主题和题材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见到的早期(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极限片也不仅仅限于金字塔。我在那年杭州全国邮展期间,见到的1928年奥运极限片,就是一例。为此,我在去年专门写了一文,“二枚1928年荷兰奥运会极限片的几个疑点”。最后,荣幸的被是《上海集邮》编辑部慧眼识得,于今年第二期刊出(这里不刊出了)。相信,一些有疑问的所谓“极限片”不会只止于这几种,因我也不主攻“极限类”,对这类片的了解还不是很多。证其真实性。后更有厉害的,还有所谓“民国”片等出现,真是“雾里看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