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从无锡亚展对极限邮集的开框、降级说极限片的制作
集邮的圈子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4
zigoningping 楼主
[打酱油]在2011年无锡亚洲邮展上的极限类邮集只有3部,而且都是中国大陆的作者。评奖结束,一个意料之中又意料之外的结果是,被中国集邮者普遍看好,邮集作者呕心沥血的展品居然是2个大银奖和1个铜奖,一石激起千层浪,舆论哗然,有人在“微搏”上表示“惊诧”,有人叹道“今后极限集邮没法玩了”。也难怪,一部先后获得全国邮展大镀金奖和洛阳2009世界邮展大镀金奖的邮集,这次经过努力,增加了顶级素材数量,扩充到8框,是中国极限邮集首次亮相的8框邮集,在这次亚洲邮展上不进反退的落差,又在向我们传达着怎样的极限集邮信息呢?
(林振南)

2012年04月12日 01点04分 1
level 14
zigoningping 楼主
[惊讶]
大部分极限集邮者还是坚持快乐集邮,集邮快乐。该怎么玩还是怎么玩。在各级邮展上支持极限邮集的参展,保护群众喜闻乐见的这个集邮类别,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正面宣传极限集邮,让极限集邮吸引更多的人群参加,极限集邮者要保持旺盛的发展态势,继续加大极限集邮的研究深度,开展广泛的极限集邮交流。
一种广泛的意见认为李近朱先生说的对极限邮集的评审可以“参考方程式赛车的办法,将不同排气量的汽车分F1、F2、F3,同样是冠军,但层次有区别”。“同样是金奖,诸如传统类等为A类金奖,专题类为B类金奖,极限类青少年类为C类金奖”很有道理完全赞成。
笔者认为,眼下国际极限集邮的境况也是历史片段的再现。作为新兴的集邮类别,始于欧洲,兴于亚洲的极限集邮,直到1974年才正式进入FIP,1990年国际集邮界对极限邮品是否要通过邮政实寄就有过激烈的争论。极限集邮在中国火热后,近年追寻早期、珍罕极限片成为时尚,某些邮展评审中看重“珍罕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欧洲邮商造假,国内倒盖邮戳屡见不鲜。在2009年韩国亚洲邮展上,极限邮集普遍降级处理,2010年曼谷亚洲邮展,中国展品被“拆框”,各国极限邮集普遍降级就是明证。

2012年04月12日 01点04分 3
level 14
zigoningping 楼主
[傻笑]无锡亚洲邮展公布的“专家组报告”称:“三件禁止展出素材来自三部极限展品。三部展品中均包含多件问题明信片,专家组建议降两个级别处理。”这也说明,不是人为“打压”,打压的是“问题邮品”。开框检查,说明展品肯定有问题。也说明集邮者对素材的研究不够深入。有些评审员对一些英语、法语国家的某些“邮路”非常熟悉,可能他们不懂极限集邮,对展出的邮集编排不甚了解、对极限片制作也知之甚少,但他们可能就知道这2枚极限片的“邮戳”或“明信片”有问题,也可以肯定他们的判断是
正确的

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外国邮商,要找准进货渠道,弄清邮品的源头,还要努力学习,尤其要学习国外极限片所涉及的邮戳、邮路,要吃透明信片,要多向行家请教,弄清赝品的假处,提高鉴别能力,要避免被开框。笔者曾看到一部在全国邮展获镀金奖的极限邮集,邮集作者居然对一些极限片的明信片、邮戳和上面的法语文字一无所知。能不被开框吗?

2012年04月12日 01点04分 4
level 14
zigoningping 楼主
[臭美]现在每到新邮票发行前,一些极限集邮组织和个人,就开始寻找相关图案去印刷明信片,然后制作极限片,并把这种明信片称为“专印片”,更有甚者去印刷10余年前的生肖“专印片”,刻“纪念戳”或倒邮戳去制作当年首日的极限片。笔者认为,这些“专印片”不论与新邮票有多么“对位”,都是一些与邮政毫不相干的东西,也是某些大人物“深恶痛绝”的“没有邮政实寄”的东西。
作为一种妥协,我们极限集邮是否应该有所改变,摒弃“专印片”,去寻找邮票发行前12年、24年的明信片,最好是邮资明信片,而且是当年实寄过的品相很好明信片,这样,极限片是否就和邮政实寄接轨了呢?毋庸置疑,这也增加了制作极限片的难度,有难度就是集邮的快乐所在,笔者相信寻找明信片的过程要比自己去印刷“专印片”的过程要好得多,同时对倒盖邮戳、邮票后明信片盖首日邮戳的极限片,加大惩罚力度,不仅降级,而且可以取消参展资格,这一点如果在评审规则中加以明确,对极限集邮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相信在极限集邮者的共同努力下,极限集邮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
(林振南)

2012年04月12日 01点04分 5
level 14
有所耳闻
根本问题是诚信的缺失,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造假者无处不在,特别是国内伪片、倒戳现象犹甚,因而一个很好的项目面临崩溃的边缘。
当然,一朝天子一朝臣,以后会怎样也无从而知。
2012年04月12日 01点04分 6
level 14
zigoningping 楼主
说得不错。。。。。。。。。![打酱油]
2012年04月12日 02点04分 7
level 13
[顶]好帖子顶一下了。
2012年04月13日 12点04分 8
level 14
zigoningping 楼主
[握手]
谢谢!
2012年04月13日 13点04分 9
level 13
我在集邮博客里也看到宁吧的身影了,呵呵,
2012年04月13日 13点04分 10
level 14
zigoningping 楼主
[囧]。。。。。。。是新浪吗?
2012年04月14日 01点04分 11
level 15
在这次亚洲邮展上不进反退的落差,原因很简单,自制的专印片,和自刻首日纪念戳来充,导致适得其反的尴尬境遇~~
说明国内对极限片的真正内含和实际意义缺乏概念~~
2012年04月14日 03点04分 12
level 14
zigoningping 楼主
这也说明我们有些急功近利了。以前,我看那些极限片邮集,也不觉得什么,但评分不错。正如友说的。。。。。。国内对极限片的真正内含和实际意义缺乏概念与真正的了解!
2012年04月14日 03点04分 13
level 15
[Yeah]
2012年04月14日 03点04分 14
level 13
[胜利]
2012年04月14日 13点04分 15
level 11
[啊!]
2012年04月14日 13点04分 16
level 14
zigoningping 楼主
[臭美]
天京 邮人的文稿
我一直纠结,这篇是否要写。但我想,作为一个记录,我想还是作为本次亚展的最后一篇。
极限,我记忆中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概念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集邮》杂志。在后我也跟着“极限”了一些。后感觉用极限片编组邮集,叙述“故事”不很方便,当然,那时也没见过后来的那么多国外的片。
在本届展览的“挂花”的一天,我在展厅里碰到了航天作品的 施老师,他说为什么他们如此打压?想干什么(大意)?因我当时根本不清楚航天和极限的最后获奖情况,和不知他的作品在参展,而我当时也只关注专题类的,也只能“呵呵”。也巧,后来在展厅的外走廊碰到了上海极限的吴洪熙老师。和他简单的交流了一下:说了目前极限的“问题”,吴老师的几个观点之一是“极限界自律不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现本届亚展的极限类三部展品均不沾金,以我之见,本有端倪:记得在前一次的曼谷邮展,我国的一部极限类展品《屋顶》只获铜奖,听说是在展品中出现了7片“问题”素材(作者和我是一个单位的);
“2011 印度世界邮展上FIP 极限集邮委员会主席加拿大乔治,康史坦丁,劳克斯的《极限集邮历史1872-1940》8 框展品,从2009年中国洛阳世界邮展金奖90 分,2008 罗马尼亚世界邮展大镀金奖、2008以色列世界邮展大镀金奖、2006美国华盛顿世界邮展大镀金奖、2004 西班牙世界邮展大镀金奖及祝贺特别奖,下降至此次邮展的镀金奖80 分”(此段摘抄于《极限集邮》“撼山易,撼‘极限’难”一文);
2012年04月16日 02点04分 17
level 14
zigoningping 楼主
[臭美]
在本届亚展闭幕后的一期《中国集邮报》的一篇小文中,“透露”了一个细节:本本届亚展不准备设极限和航天二个类别,但主办方坚持说在我国有很多的爱好者(同期在另一个版面刊出了“坚持坚信‘极限’”,此文亦被《极限集邮》转刊出)。并,今年的2012年印度尼西亚世界邮展,也不设此二个类别的展品。
本人以为,根据以上的一些“蛛丝马迹”,那么,出现本届邮展最后极限类展品的获奖结果,那么就“顺理成章”了(但不等于我赞同这样的处理,我是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
我们知道,我国的极限集邮比较晚。当然,此类别本身也在FIP中属于“年轻”的。由于比较“年轻”,我们大约都知道,那年代我们“自制”的极限片,出现了一些“老夫少妻”片,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一些“倒戳”的情况,时有发生。还出现了“梅兰芳小型张”极限片,并说了一个没法“核对”的:是从外国人手里购来的。因为极限片的特殊,并不经过邮政,所以,很难考
以前如果说我们自己的片为制假造假的“重灾区”的话(此话不一定正确,为叙述方便而言),那么随着时间和邮展的发展,很多主题无法得到满足,在一些国外的大展上,出现了一些“第三世界”的早期极限片,如在极限界红及一时的上世纪初的“金字塔”片,开始只有极少的这类片,但后来随着时间和各主题邮集的需要,很多的各种各样的“金字塔”片出现在各种极限类邮集中,上面我提到的《屋顶》邮集,也不乏它的身影。在展厅和吴老师的交流中,他也说一部国内的邮集中,用了十多片!我不明白的是,过去基本不见的一些极限片,为什么后来大量的涌现?难道不奇怪吗?尤其是一些“玩”极限的朋友从来没有疑虑过?
因为“玩”极限的朋友尤其是我们国内的,比较多,而且个人的主题和题材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见到的早期(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极限片也不仅仅限于金字塔。我在那年杭州全国邮展期间,见到的1928年奥运极限片,就是一例。为此,我在去年专门写了一文,“二枚1928年荷兰奥运会极限片的几个疑点”。最后,荣幸的被是《上海集邮》编辑部慧眼识得,于今年第二期刊出(这里不刊出了)。相信,一些有疑问的所谓“极限片”不会只止于这几种,因我也不主攻“极限类”,对这类片的了解还不是很多。证其真实性。后更有厉害的,还有所谓“民国”片等出现,真是“雾里看花”啊。

2012年04月16日 02点04分 18
level 14
zigoningping 楼主
[臭美]
我想说的,对于一些编组邮集的作者来说,只是受害者。在本人的一文在《上海集邮》刊出后,接到外地一位邮友的来电:你写的这篇文章我看到了,很好,有理有据,是我看到你写的很多文章中最好的一篇,我已收藏这篇文章(他的这个说法我并不同意)。在我的询问下,他说他已购买了其中的一片(大约为此说是我写的最好的一篇),还说本还有一个苏州邮商给他推荐的一个价格上万的片,本就在考虑中,但现在可能要再谨慎些了。由此,本届亚展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或说教训是:对一些价较高的、年代较早的片,还是谨慎,再谨慎!毕竟我等的银子不是偷来抢来的,都是辛苦钱!
极限,也是我所喜欢的。我想,我们还是立足现在,做好现在的。如果要做一些特别的片,我想,可以在做好后,在邮局挂号实寄。以便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2012年04月16日 02点04分 19
level 11
学习了,支持发知识贴。
2012年04月16日 02点04分 20
level 14
zigoningping 楼主
[臭美]
天京.....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自制的极限片之一。贴好邮票寄到当地邮局,请求盖戳。

2012年04月16日 02点04分 2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