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0年脸谱 胡晓梅:夜空不寂寞(转一篇旧文)
胡晓梅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简介:1971年12月出生于江西省丰城矿物局,一个闭塞的小矿山;1992年7月毕业于江西大学食品工程系,在校期间任广播站播音员;1992年7月7日应聘陕西省广播电视厅播音员落选;1992年12月12日打通深圳电台晚间节目《夜空不寂寞》;1992年12月22日,在21岁生日的前两天,首次主持《夜空不寂寞》并一直主持至今;2000年9月,所著《说吧,寂寞》出版。 中国广播界最年轻的金奖获得者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制作三集《夜空不寂寞》同名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第一、第二套节目中播出,观众反响强烈。深圳大型记录片《辉煌十五年》对《夜空不寂寞》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给予肯定。《深圳巾帼英豪》一书收入胡晓梅的事迹;1998年荣获“鹏城青年文明勋章”;1999年获“广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1999年摘取全国广播电视“百优双十佳”节目主持人评选“金话筒奖”金奖,成为目前中国广播界最年轻的金奖获得者。 一个人最可怕的可能就是精神的寂寞与孤独,然而在深圳这个移民城市中,许多人却感到“夜空不寂寞”,之所以如此,得益于胡晓梅的功劳。 寂寞故事1992年7月11日胡晓梅只身闯深圳时身上仅有450元,7-12月,生活漂泊不定的她看不到希望。12月初在从西乡镇去深圳的中巴上,她偶然听到深圳电台的点歌节目,久埋心底的关于声音的梦想被触动,泪水凄然而下。12月12日胡晓梅打通深圳电台晚间节目《夜空不寂寞》的热线电话,向主持人倾诉来深圳的梦想、挫败、失落......当晚便有不少听众打来电话鼓励她,随后她更收到不少来信并抱着一厚叠听众来信自荐上门找台长,主动请缨主持《夜空不寂寞》,并建议关注个体情感命运,关注移民心态,为以后节目风格尊定基调。十年过去,胡晓梅从21岁的漂亮姑娘变成了31岁的母亲。这10年,《夜空不寂寞》的风格也从煽情转变到尽可能接近真相。在一个个或温情或寂寞的故事中,胡晓梅渐渐让这座城市中的许多人记住了她的名字。  而无意间,胡晓梅也用一个特殊的视角,完成了对这座城市10年来一段声音历史的记录。有评论认为:“胡晓梅和她的《夜空不寂寞》成为这座移民城市一个稳定的文化符号,代表着理解、信任和追问。”胡晓梅是在念大学时的一次朗诵会上发现自己在声音方面的天赋的。当她第一次站在舞台上,面对下面黑压压的观众,她没有紧张感,却好像看到自己变成了一块石头,沉到了清清的水里面。当她开始朗诵《简·爱》的片断时,台下突然变的很静--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她的声音,它牵引着观众的思想,沉浸在它所制造的氛围当中。 在深圳这座移民人口比率高达百分之九十的新兴城市里,汇集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和心态的人们,他们在为这座城市的高速发展贡献心力的同时,也承受着因为紧张激烈的竞争氛围和相对疏离的人际关系所造成的情感需求危机。在“夜空不寂寞”当中,胡晓梅力图营造出一种彼此有共鸣和认同的温馨的情感休憩地,她把自己当作听众中的一员,在节目中相互倾吐、相互抚慰,在这里,每个人都能够放心大胆地说话。“我是他们当中的一个代表,有时也是一个模糊的希望,我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就是为他们倾吐心声,赶走寂寞”。  “我感觉每次接电话都是一次短兵相接,一次心理上的冒险,因为即便听众提的 是以前有人提的问题,时过境迁,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在变化,新鲜感无时无刻不在电话中跳跃。”在长期的节目主持中,胡晓梅与百万听众一起成长,与他们达成了理解、信任和默契的良好氛围,激荡起了爱与希望的暗流,对于这座移民城市来说,这是弥足珍贵的。 寂寞也疯狂寂寞多由“爱”所生,寂寞多为“情”做怪。在胡晓梅的听众中,有数不清对胡晓梅情有独钟者,而胡晓梅也时不时会遇到一些追求者疯狂的举动。她在《求爱也疯狂》中说:“我遭遇过最恐怖的求婚是在电台三楼,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从后面抱住我,在耳边哀求:嫁给我、嫁给我。我殊死挣扎、拳打脚踢,两人纠缠着滚下楼梯。那是夏天,穿着薄薄的衣裙,就这样亡命表演般在石阶上翻滚下去,胳膊和腿上立刻划出一道道血痕。不过那会儿完全感觉不到疼,只顾着喊救命。那声音凄凉尖厉,穿过夜晚空荡荡的楼道,宛如女鬼夜哭,自己听见都头皮发麻。”
2005年04月28日 16点04分 1
level 0
第一次这么深入地了解胡晓梅,感谢楼上的(一片夜色放心上)一片热心!
2005年05月11日 13点05分 3
level 0
久闻其名但非常遗憾没有能亲耳听到她的声音
2009年10月20日 11点10分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