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家有多少钱呢?
欢田喜地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7
曳娘自大 楼主
荷花家到底有多少钱呢?
陪嫁里有一套金头面。话说10两银子才够打半副头面的,给茉莉陪嫁的头面还是一整套的,就算是银子也得20两了。
前文有没有说到荷花家底多少?
2012年03月08日 06点03分 1
level 7
那套头面不是荷花姥娘家的添妆吗
2012年03月08日 07点03分 2
老娘给的是金钏儿,那个不是头面。
2012年03月08日 07点03分
level 7
楼主真有考据精神,我看书从来没看仔细过,知道他们现在有钱,有不少钱,就行了,没算过细帐。那样说,还要算庄子和地的价值
2012年03月08日 07点03分 3
因为是做过研究的,所以看了觉得疑惑么。 因为喜欢作者的文风,所以希望里面么有太大的漏洞,万一将来出版呢。 你说是不。
2012年03月08日 07点03分
还有就是作者写的很多是北方的事,比较亲切。当然除了荷花的感觉太成熟,其他真是喜欢。
2012年03月08日 07点03分
嗯,对北方的事,好多称呼,都特亲切。作者的情节安排也满好的。主要还是荷花的设定。话说,我在好几个吧都见过你啊
2012年03月08日 07点03分
@神仙或妖怪 知否吧,欢田喜地吧,侯门嫡女里么有发言因为是后看的也完了,弃妇的美好时代说实话那个我已经弃了。最主要还是知否和欢田喜地。 红楼里也去过。
2012年03月08日 07点03分
level 7
头面未必是荷花家自己的,还有大姐和老祝头一家的添妆呢。。。
2012年03月08日 08点03分 4
大姐家可能性大,老祝家不可能。
2012年03月08日 08点03分
level 7
荷花家的财产应该还不少,因为有进项啊,做了几年的生意,赞了点家底,给女儿赔点也不算什么,其实最值钱的就是那个庄子和头面了,其他的都差不多,过去一般人家都是陪那些的,衣服家具都不是什么值钱的布料
2012年03月08日 08点03分 5
是的,一套银头面至少二十两,城里最低档次仅够居住的三间房至少三十两。金头面有些不现实,一般人家难有那能力。古代银很
2012年03月08日 09点03分
level 6
荷花家一开始真是一穷二白啊,不过慢慢积攒起来了,作者是亲娘.
2012年03月08日 13点03分 6
level 8
荷花家寻甸果子的生意做了四年,是按提成算的。卖得多,收入就多。
保守估计,蜜果子一碗十文到三十文净利(算二十文吧),若店里每日卖100碗,那荷花家4个夏天(400天),收入就是20×100×400×0.4=320两。
油茶什么的没写清楚,卖了两年也得收入30两吧
蘑菇因为品种不同,生长周期不同,很难算重量。但是孙家一次就拉2筐,若一筐100斤,那么每斤50文,那么每次的进项是10两,荷花家占6成,就是6两。一个冬天若是拉了10次,就是60两
这样算下来,320
+3
0+60=410两,这还不算地里的产出,荷花让种玉米什么的。还有大头养鸡。三四
年下
来,鸡蛋加鸡,这个可算不清了。这样看来荷花家的身家,多算些可能过千两,少算也的700-800两。
2012年03月08日 14点03分 7
这么算还挺有道理,荷花一直说没钱,买院子才花三十两误导我了。
2012年03月08日 15点03分
0.4是文换成两的转换率么
2012年03月08日 15点03分
蜜果子找你这么算法,肿么感觉蘑菇还比不上蜜果子生意啊。。。。人家蜜果子一夏天有80,蘑菇一冬天才60???
2012年03月08日 15点03分
@4157tudou 1500文=1两。 其实应该是1600文,但这个有两个版本无法确定下来。
2012年03月08日 15点03分
level 9
分析的真到位,我对数字可不行,超过10以上的数字,就得拖鞋用脚丫子了。
2012年03月08日 14点03分 8
level 7
蒋家是商人,蒋夫人觉得嫁妆很有面子,那至少这份嫁妆的价值很可观啊
2012年03月09日 02点03分 9
是 啊。不知作者设定是明初还是明中,反正我希望不是清,太离谱了那时候的装束。 明初的话比较好些,那时候的田价不高,每亩良田不过3两,若中期就惨了,每亩良田50两。我不希望荷花家压力太大。
2012年03月09日 02点03分
level 7
曳娘自大 楼主
今天么有多看书,有些凌乱了。不过瞧了下清朝两位官员的笔记,说明初与清初一样田价低廉,物价也不高,明中期与道光年间一般物价飞升。
看文中也政通人和,似乎是朝代初期的样子,盼着荷花家压力不要太大。
2012年03月09日 02点03分 10
不让我发贴,度度真讨厌
2012年03月09日 03点03分
@神仙或妖怪 是的,我原来关于古代物价的帖子里好些都不能发,最近开啥会查的比较紧。
2012年03月09日 03点03分
level 7
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
明朝米价在开国早期的洪武二十八年及其以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基本稳定在一两银子可以购二石大米的水平。根据《明史?食货二》:“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石,计量单位,古书中念shi二声,现在念担dan四声)明代1石米重120斤,但明代的“斤”比今天的“市斤”重一些,据文献和考古证明,明代1斤约合今天1.5733斤,接近1斤6两。那么,1石就等于12约合现在的188.8市斤。“一两银子买二石大米”的概念放在今天就是实际可购买377.6斤大米。按2007、2008年中档大米市场均价1.8元/斤计算,一两白银就是元==679.68元人民币,为计算方便,就算680元吧。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及其整个中晚期,米价涨了。1石米的价格浮动在7钱至1两银子之间,即物价比一二百年前涨了四成到一倍,或者说币值缩水四成到一倍。咱们仍按米价1斤1.8元进行对比换算,可知明代后期1两白银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人民币340――408块钱之间,为了计算方便,姑且折中为374元,作为换算明代后晚期物价的尺度。
请记住这两个比价:明朝前期中期1两银子相当于今天人民币680元;明代晚期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374元。
此外,还请记住几个主要的换算比率,下文叙述将碰到这些概念:
一是,明朝的金银兑换比率为1:5,即1两金==5两银(而明以前,如宋代为1:10)。 二是,银的计量单位是两、钱、分,十进制,即1两银==10钱银,1钱银==10分银。
三是,银和铜钱的换算。明朝早期和中期交易经常使用铜钱(当然不是全铜,而是含铜量较大的金属铸造物);在晚期由于中国和西班牙、墨西哥交易量暴增,大量海外银子流到中国,中国才开始使用银子作为主要货币。从那时开始,铜钱逐渐就不用了。减少使用铜钱的另一个原因是铜钱的币值低、重量大,即使穿成串也携带不便。我们为着分析论述方便,也为使大家形成清晰明确的价格印象,在这里有必要说清楚银和铜钱之间换算关系:
1两银==1000文钱==1贯(吊)钱。
比如,人们所熟知的清代朱素臣根据明代作家冯梦龙小说《醒世恒言》改编的著名戏剧《十五贯》,描写娄阿鼠盗窃了15贯铜钱,其价值量就相当于15两白银。不赘。
首先看看明朝人的工资收入――柴薪皂隶:
明朝官府规定,百姓有给国家服役的义务,服役包括服兵役,也包括为官府和官员做杂役。服役不是无偿的,而是有工资收入。给官员当差做杂役的人,有一个职称,叫做柴薪皂隶,主要职责是为当官的买柴烧水、干杂活,类似于现代的家政服务员,或领导家的勤务员吧。此类人年收入20两,在明代中早期就是年薪13600元,月均工资1133元,比现在大中专学生就业初期的平均工资高一些。即使到了明代中晚期,20两银子的年薪,也相当于7480元,月均收入623元,比一般中小城市的社会平均工资线还略高些。
明朝规定七品正堂(正处级)可以使用四名柴薪皂隶,县丞二员各使用二名,主簿使用二名,典史使用一名;上述官员每人还可以使用马夫一名,也都是由国家付工资。
――马夫:给政府公务员赶马的人,相当于现在的小车司机。年收入40两,计每年工资27200元,月工资2266元,比我这有着40年工龄的县处级退休老干部每月工资还多一千多元,很羡慕啊哦。
――明朝县官:正七品每月俸禄7.5石或一年45两白银。年薪等于45×680=30600元,比司机的年薪只多5两。七品县官45两白银跟马夫40两白银年俸差不多,可见明朝公务员工资不算高,在历朝历代公务员工资收入当中,明朝大概算是最少的了,跟一般老百姓的工资相差无几,所以官民薪俸反差不大,贫富距离不算太大,阶级矛盾不十分明显。这算不算明朝维系较长时期社会稳定的原因之一呢?
当然,朝廷为了笼络、稳定公务人员队伍,使之安心本职工作,在薪俸之外给予一些固定待遇:县官、典史等官员的住房、出行、皂隶人员、衣食花费以及笔墨费,基本由国家支付和补贴;县处级干部的其它待遇还有,配备柴薪皂隶4个、马夫一个,这5个人工资由国家支付,冬夏官服和笔墨费也由国家补贴。如果你是新官上任,还可以先拿到40两的修理费。这笔隐性收入也是很可观的,可使公务员安心从业,不轻言辞官下海经商或者搞**创收。综上可知,他们的年俸讲的是直接收入,即今人所谓上交给老婆的工资条收入项。

2012年03月09日 03点03分 11
1两银多少钱这个还有待考证。等于10钱的是有一位学者估量的,他自己都说这个不准,因为古代的换算不稳定。这个根据明朝书中也能推出来不一样。但具体多少没有定论。 大部分为了省事说的是十进,也有个教授说是16钱等于一两,不过也有取整说是15钱的。这个有些古代的称也能看出来。
2012年03月09日 03点03分
level 7
发贴前弄个和谐器测下,会好些。看看这个和你找的一样不
2012年03月09日 03点03分 14
多谢你发啊。三言是一样的,里面也有金里面的物价。万历时候的我一直没有找到过,多谢你了。
2012年03月09日 03点03分
有些我自己考据了也不确定的,比如清朝两位官员的笔记,我觉得他们可能是抬高清朝把明时给灰了。所以我一般还是比较喜欢从文学作品中找线索,惯放的东西虚的太多,误导人。
2012年03月09日 03点03分
本来想发给你,也没加你QQ,就在这发一下了。写到哪里了,需要什么,尽管和同志们说,人多力量大,大家一起帮你找,文文赶紧出炉。我们都等着看。
2012年03月09日 03点03分
@神仙或妖怪 刚铺垫开头。也是我妈心血来潮督促我写的,如今看我又翻起书本便没那么紧的催了,她是怕我闲的没了精神追求。我就是比较爱查阅一些偏科的东西,比如古代物价比如古罗马风俗比如骑士文学的真假。恶趣味啊!
2012年03月09日 05点03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