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2
高山清韵
楼主
惆怅(独创小说1986年初稿)
如水的月光洒在路旁高高的白杨树上,又从树叶的间隙里悄悄钻过来,照在两个默默行走的路人身上,在树影斑驳的街道上投射出两个颀长的人影。周围是那样静,不知藏在哪个石阶下的蛐蛐正不知疲倦地唱着亘古不变的歌曲。蛐蛐清脆的鸣叫声中,清晰地响着两个人匆匆行走的脚步声,一双沉重有力,一双轻盈柔和……
她不知不觉放慢了脚步,座谈会上的热烈气氛还在她脑海里回旋:他仍然是那样健谈,身材还是那样魁梧,眼睛还是那样明亮……但是,眼睛里又总是时时闪过令人窒息的忧郁……她的目光不由得投向身旁已把自己拉下几步的那个魁梧的身影上。是不是今天的会面又勾起了他内心的痛苦?她微微感到内疚。
“喂,请慢点儿!”看着前面的人影,她不由急叫出来。
“唔。”人影停下了,但没有转过身来。
“他一定在怨恨我。”她快走几步,故意装出一幅愉快的笑容,爽朗地说,“这可不是赶火车,我们完全没必要这样急赶!”
“啊,对不起,我正在思考一个问题。”月光下,看不清他的脸色,听话音,似乎没有怨恨,也没有喜悦,但仍有着明显的抑郁。
“我完全同意你会上的观点,文艺创作不能走别人的老路。”她想缓和一下气氛,最好能让他从郁闷中解脱出来。
他回过头来,凝视着她。
“但是,你在会上发表的意见,却是和我截然不同的见解?”他直率地说着,语气里仍然带着青年时期的执拗和天真。
她那时候也正是因为他这股子“傻劲”才喜欢他的,但是后来,后来……因为生活里闯进了另外一个人,更为了某种难得的机遇,她和他分手了。虽然她的心里怀着深深的内疚……
她没有回答,对于这次山区一行,她是负有特殊使命的,那就是当几位知名作家的向导。这几位作家接受了一个任务,以山区县某位领导为原型,搞一个类似《新星》的电视剧。来这个小县城是为了搜集那位主人公的素材。作家们提出与当地的文学爱好者先座谈一下,先从他们的嘴里挖掘第一手材料。她首先想到了一直坚持业余写作的他,她觉得让他听听这些知名作家的意见,会受益终身的。没想到座谈会上他言辞激烈,侃侃畅谈,一下子就否定了这个题材。惹得那些作家老大不高兴,自己也很尴尬。散会后自己特地约他送送,除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也是想劝劝他不要那么冲动,要策略点。
他默默的转身前行,可能从她的沉默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也是很为难的,因为他们毕竟是知名作家……”她追上来,想辩解自己的苦衷。
他没有回答,仍然默默的走。
“好了,我们不谈这些了,老同学见面,我们为什么不说点别的什么呢?”她忽然又活泼起来,她实在不愿意这样沉闷的走路,而且把他从郁闷解脱出来,似乎成了今晚的首要任务。
“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文学创作截然相反,路是必须自己开辟的。”他好像在自语,也好像没听见她的提议。
“谈谈你自己的情况好吗?”她觉得自己的声音有点干涩。
“谈什么好呢,最好你来问,我来答。”他把目光落在她的脸上,他的情绪显然好多了,语气也显得和蔼亲切。
她的心中涌过一阵暖流。当年,月光下,沙河边,他们依偎在一起,倾听河水清脆的流水声的时候,她含笑带嗔的埋怨他不会甜言蜜语,他也是这样说的:“最好,你来问,我来答。”
“随便吧,家庭、父母、妻子、孩子……”她没有直接问他妻子怎样,因为她知道他的妻子是一位文化不高的农村姑娘。其实,凭一个曾被他爱过,也曾爱过他的女性心理,她更想了解他妻子的情况。
他呵呵笑了,脸上又带上了青年时期那纯真而顽皮的笑容。“我媳妇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农村姑娘,她给我生了一儿一女,孩子们都上学了,成绩不错。家中的事我几乎不操心,媳妇是内当家,也是我作品的忠实听众和粗浅的评论家。”他笑起来,洪亮的笑声在静静地月色中更显得粗犷、豪爽。她凝神向她看去,他脸上的笑是真诚的,幸福的……
她忽然感到一股莫名其妙的惆怅:“他的忧郁完全不是为我,他是很幸福的,如果不是这次座谈会,他根本不会想起我来。”她努力笑着,收回目光,前面招待所的大楼高高矗立眼前。
“到了,谢谢你送我。”她把自己的小手向他伸去,被他那双有力的大手轻轻握了一下。她转身向大楼快速走去,没再回头,不知为什么,一缕淡淡的惆怅萦绕在心头,怎么也赶不走。在招待所门口,她慢慢停下来,转过身,笔直的街道上,那个魁梧的身影还看的清清楚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