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9
低音探戈
楼主
刚考完了一门期中
不知道是最近状态不好还是努力不够
总之考得很烂很烂
这学期很累很累。
实习找的不顺利,心理压力很大
同时选了一门几乎整个学校最难的课,整个把生物钟搞乱了,已经不知道多久没吃早饭了
本命年,还真是流年不利啊。
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不喜欢目前的生活。
我大一曾经有过这种很强烈的感觉,即:我在谋生,而不是在生活。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只是因为这样能带来更大的收益。
从小到大我一直算是比较顺利,关键时刻往往能化险为夷。
中考前的模考很差,结果中考正常甚至有点超常发挥顺利进了市重点(虽然也不是什么很好的学校)。
高三几次模考一直在全校90-100名左右徘徊,高考考到25名。报东大信息被调剂到环工,结果就比录取线高了3分,很险得进了东大。
大二转系考试,又是只比录取线高了1.5分很惊险得转进信息。
大四10月末了还没考托福,背水一战拿到了比较满意的成绩,申请到现在这个学校——其实也很险,我发现在整个学院里,我的背景即使不是中国人中最差的,也算是最差的之一了。
这样导致我对困难的预期严重不足。
虽然学期开始前我就知道这会是我人生到目前为止最为困难的一年/半年。
前几天跟老爸打电话,老爸说找不到实习就回家陪家人呢。总归是难以两全其美。
但真的找不到实习的话,我有种很强烈的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感觉。
最近想了很多。
美国确实很好,天很蓝很蓝,空气很新鲜,环境很美。
或许毕业留下来,能拿一份体面的工资,过上优质的生活,而且不需要担心各种毒食物。
理智告诉我这是适合我生活的地方。
但内心深处一个声音告诉我,那里才是你的家。
对于我来说,和什么人在一起远比在什么地方更重要。
那里有我的父母、亲朋好友。最重要的是环绕在那种文化环境里的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在美国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奢侈品。
我不想去深究这种安全感从何而来,或许像爷爷说的,这里是你的根。
这是我无力去改变的。
大一的冬天,期末复习期间一边看线代一边看时代(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那时我很不开心,觉得自己在努力谋生,而真正的生活根本没有开始。
后来大二转到信息学院,时间被填满,看的书越来越功利,要么就是快餐书,也没有去多想些什么。
大三时不开心,没有妹子,没考托福,没考GRE还有心想出国。每天早上6点起来去教二啃GRE红宝书。中午困了就把教室的椅子拼起来眯一会儿。教二很冷,椅子又硌睡起来很难受,往往一会儿就起来继续看书。当时想,等有了妹子有了名校的录取,我就开心了,然后到了大洋彼岸我会找到我想要的生活。
现在想想从决定转系的时候,开始变得越来越功利。
在不确定我喜欢这个专业的情况下,因为信息学院就业好,就转到了信息学院。
出国时因为计算机就业好,再转到计算机。
但我不后悔出国。如果不出国,我永远不知道是不是存在一种更适合我的生活,而这种遗憾感会伴随我一辈子。
现在我知道我不喜欢这边的生活。
暑假回国的话,不会想去碰电脑。每天在家做做家务都会觉得很开心。
不怕被笑话没出息,大概我也就这点出息了。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心所安处,才是吾乡。
有感于以下人人状态:
张弘: 最重要的是“开始生活”。出国前,父亲曾经告诉我其实到哪里都差不多,最终还是要回到一个地方,他认为出不出去都一样,最重要的是“开始生活”。当时想,对于年轻时在美国和日本学习生活过的老爹,居然在21世纪对唯一的儿子说这么消极的话,断言这是衰老的表现。当把欧洲绚烂的照片寄给父亲时,他总是平静的看着对我说要珍惜青春之类无关的废话。像只羽翼刚满的幼鸟野蛮的冲破了家门,暴走饕餮欧洲两年后,27岁突然体会到了,“开始生活”的意义,真的如父亲所说,哪里都是一样的,要寻到自己的安心,哪里都是自在处,认真生活就拥有了全世界。
刚考完试,心情很糟,思绪混乱,随便写写,权当吐槽。
明天有一个公司的面试,5号还有一个公司的面试。希望能给力一些,这个学期已经够悲催的了。
希望大家能早点“开始生活”。
借帕斯卡的一句话结束吐槽:
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
原文:To the time to life, rather than to life in time .
2012年03月01日 06点03分
1
不知道是最近状态不好还是努力不够
总之考得很烂很烂
这学期很累很累。
实习找的不顺利,心理压力很大
同时选了一门几乎整个学校最难的课,整个把生物钟搞乱了,已经不知道多久没吃早饭了
本命年,还真是流年不利啊。
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不喜欢目前的生活。
我大一曾经有过这种很强烈的感觉,即:我在谋生,而不是在生活。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只是因为这样能带来更大的收益。
从小到大我一直算是比较顺利,关键时刻往往能化险为夷。
中考前的模考很差,结果中考正常甚至有点超常发挥顺利进了市重点(虽然也不是什么很好的学校)。
高三几次模考一直在全校90-100名左右徘徊,高考考到25名。报东大信息被调剂到环工,结果就比录取线高了3分,很险得进了东大。
大二转系考试,又是只比录取线高了1.5分很惊险得转进信息。
大四10月末了还没考托福,背水一战拿到了比较满意的成绩,申请到现在这个学校——其实也很险,我发现在整个学院里,我的背景即使不是中国人中最差的,也算是最差的之一了。
这样导致我对困难的预期严重不足。
虽然学期开始前我就知道这会是我人生到目前为止最为困难的一年/半年。
前几天跟老爸打电话,老爸说找不到实习就回家陪家人呢。总归是难以两全其美。
但真的找不到实习的话,我有种很强烈的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感觉。
最近想了很多。
美国确实很好,天很蓝很蓝,空气很新鲜,环境很美。
或许毕业留下来,能拿一份体面的工资,过上优质的生活,而且不需要担心各种毒食物。
理智告诉我这是适合我生活的地方。
但内心深处一个声音告诉我,那里才是你的家。
对于我来说,和什么人在一起远比在什么地方更重要。
那里有我的父母、亲朋好友。最重要的是环绕在那种文化环境里的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在美国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奢侈品。
我不想去深究这种安全感从何而来,或许像爷爷说的,这里是你的根。
这是我无力去改变的。
大一的冬天,期末复习期间一边看线代一边看时代(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那时我很不开心,觉得自己在努力谋生,而真正的生活根本没有开始。
后来大二转到信息学院,时间被填满,看的书越来越功利,要么就是快餐书,也没有去多想些什么。
大三时不开心,没有妹子,没考托福,没考GRE还有心想出国。每天早上6点起来去教二啃GRE红宝书。中午困了就把教室的椅子拼起来眯一会儿。教二很冷,椅子又硌睡起来很难受,往往一会儿就起来继续看书。当时想,等有了妹子有了名校的录取,我就开心了,然后到了大洋彼岸我会找到我想要的生活。
现在想想从决定转系的时候,开始变得越来越功利。
在不确定我喜欢这个专业的情况下,因为信息学院就业好,就转到了信息学院。
出国时因为计算机就业好,再转到计算机。
但我不后悔出国。如果不出国,我永远不知道是不是存在一种更适合我的生活,而这种遗憾感会伴随我一辈子。
现在我知道我不喜欢这边的生活。
暑假回国的话,不会想去碰电脑。每天在家做做家务都会觉得很开心。
不怕被笑话没出息,大概我也就这点出息了。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心所安处,才是吾乡。
有感于以下人人状态:
张弘: 最重要的是“开始生活”。出国前,父亲曾经告诉我其实到哪里都差不多,最终还是要回到一个地方,他认为出不出去都一样,最重要的是“开始生活”。当时想,对于年轻时在美国和日本学习生活过的老爹,居然在21世纪对唯一的儿子说这么消极的话,断言这是衰老的表现。当把欧洲绚烂的照片寄给父亲时,他总是平静的看着对我说要珍惜青春之类无关的废话。像只羽翼刚满的幼鸟野蛮的冲破了家门,暴走饕餮欧洲两年后,27岁突然体会到了,“开始生活”的意义,真的如父亲所说,哪里都是一样的,要寻到自己的安心,哪里都是自在处,认真生活就拥有了全世界。
刚考完试,心情很糟,思绪混乱,随便写写,权当吐槽。
明天有一个公司的面试,5号还有一个公司的面试。希望能给力一些,这个学期已经够悲催的了。
希望大家能早点“开始生活”。
借帕斯卡的一句话结束吐槽:
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
原文:To the time to life, rather than to life in ti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