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杰伦堕落的起源
昌邑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1
周杰伦的堕落,一言以蔽之,始于肤浅。何为肤浅,不思索便是肤浅。他的肤浅,由小而大论,肤浅于词句、格调与视野。
首先说词句的肤浅。周杰伦后期的歌曲虽然华丽,却给人以明显的空洞感。一首歌下来,听者往往不知所云。如《七里香》中“雨下整夜我的爱溢出就像雨水,窗台蝴蝶像诗里纷飞的美丽情节”,读过之后画面虚浮,仅仅是联想与比喻;又如《夜的第七章》中“晨曦的光,风干最后一行忧伤,黑色的墨,染上安详”,用词牵强,且片面追求“新奇”,拼凑感也较强。此类句子倒是在郭敬明式的文章中比比皆是。
而周杰伦早期歌曲里选取意象,大都是一个形象完整的整体,叙述中的意象串联也较为连贯。如《娘子》以一句“娘子却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边河口默默等着我”入手,便勾勒出一种深沉的“等待”的轮廓。虽然只是一个静止的画面,却给人感觉更加踏实、稳重,情更深而意更切。
再如《半岛铁盒》,以买书、看书入手,徐徐展开思绪;《反方向的钟》以时间倒流为话题;《火车叨位去》以火车一直开却不知所终作比,皆是深沉大气。但在后期的歌曲里,出现的往往是相对柔弱、散漫的事物,如《白色风车》、《心雨》、《花海》,歌词里少了细腻的观察,少了真挚的情感,仅仅是形容词与名词的对接。《黑色毛衣》与《半岛铁盒》表达的皆是“睹物思人”,水平却相去甚远。
后期歌曲里有时为了表现“美”的主题,不惜随便拿一些“美”的事物来充数,拿“美”的形容词来对付,殊不知这已和“美”的感受南辕北辙。“美”源于“爱”,没有爱何谈美呢?而没有了观察与思索,又何谈爱呢?对于意象的随意滥用,前后缺乏逻辑关系,可谓周杰伦后期歌词一最大的弊端。
意象的拼凑往往源于作品没有立得住脚的主题。散文讲究“形散而神聚”,一个作品的神必要凝练深沉。散不可怕,怕的是难聚。如同样是排列出许多意象的《上海1943》,选择意象虽多而不乱,并且朴实无华,结尾一句“装满了明信片的铁盒里藏着一片玫瑰花瓣”,话锋一转,可谓点睛。而同样老上海题材的《千里之外》,选择的意象多而不当,极尽华美之辞,所表达的意思却不过是“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这种虚弱的小主题,令人人啼笑皆非。
另外,在周杰伦后期的歌词里,过于注重修饰,往往掩盖了最动人的“真情”。《暗号》里“别管那是非,只要我们感觉对”,《黑色幽默》的“败给你的黑色幽默”,《龙卷风》的“我不要再想,我不要再想,我不,我不,我不能”,都是真情迸发,不加修饰脱口而出的感觉。比之“为你弹奏肖邦的夜曲,纪念我死去的爱情,跟夜风一样的声音,心碎的很好听”这类完全不知“好听”在何处的歌曲强之百倍。
追求真挚并不是不要修辞,而是以真情实感为基础的适度的修辞,如《回到过去》中“灰蒙蒙的夜晚睡意又不知躲到哪儿去,一转身孤单已躺在身旁”便是“点到即止”的佳作。
2012年02月29日 10点02分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