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岭森林号子”唱响时代豪迈
小兴安岭人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1
2011年11月28日 01点11分 1
level 11
  东北网伊春11月9日讯
  鸿志记者吕谡
  “哈拉腰的挂吧——嘿嘿,前后搂钩——嘿嘿,搂钩就挂上吧——嘿嘿,挺起个腰来——嘿嘿,往前个走吧——嘿嘿……”听到这熟悉的号子声,老一辈林业工人一定会心潮澎湃:“这是咱们林区工人创造的劳动歌声!”
  千万别小瞧这劳动号子,在东北林区,林业生产没有实行机械化作业以前的很长年代里,作为统一劳动步调、鼓动情绪和倾吐内心感情的号子,一直在广大林业工人的口里歌唱着、流传着,是林业工人劳动和生活的亲密伙伴。老一辈林业工人说:“劳动离不开号子,离开了号子,大家的劲儿怎么也使不到一块儿去;号子也离不开劳动,离开了劳动,多么好的号子也唱不出劲儿来。”
2011年11月28日 01点11分 2
level 11
  东北林区的劳动号子,是东北林业工人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根据各种不同的劳动方式和具体的劳动内容创造出来的一种劳动歌声。同其它号子一样,在其诞生的时候,仅仅是劳动生活中的一种自然形态的极其简单的劳动呼号。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劳动方式的不断改进,它也原始形态的简单歌调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特规律、独特形式和风格的劳动歌声。在兴盛时期,林业工人口中传唱的劳动号子多达40余种,经过搜集、整理,被统称为“兴安岭森林号子”。因它产生于东北,所以具有浓郁的东北地域和人文特征,而其粗犷豪放、高低不平的呼号形成的韵律,又具有典型的民间音乐特征;在即兴发挥、信口拈来、用号子语言来抒发情感的文学创作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011年11月28日 01点11分 3
level 11
  追溯“兴安岭森林号子”的发展历史,早在《淮南子·道应训》中就有生动的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歌也”。据《黑龙江历史编年》记载,“兴安岭森林号子”起源于清康熙年间在松花江流域运送木材的流送号子。19世纪末,俄罗斯人取得东北伐木权时,产生了“拉鼻子号”。日本侵占东北砍伐木材出现了“大掐子号”和“抬木号子”。伊春林业英雄马永顺,就是当年给日本当劳工时抬木头领号人,现在马永顺喊着号子和日本林业把头斗争的故事在林区还广为流传。20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后,集中开发东北林区,森林号子伴随着林业工人们寒来暑往,繁衍生息,同发展,共兴衰。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就是这穿越小兴安岭时空的兴安岭森林号子,带着林区工人的豪情,让栋梁之材走出了大山,走出了小兴安岭。它犹如红松种子,深深植根与这片森林里,它犹如血液,融入了林区劳动群众的生命中。伊春林区第二代工人赵希孟、杜文海、韩凤元等是这个时期非常优秀的领号人。
2011年11月28日 01点11分 4
level 11
  “兴安岭森林号子”之所以被林区林业工人广为传唱,还是因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环境下,它反映了人们的不同思想感情和各种生活情况。过去在林区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穷汉子入了山,如进鬼门关。吃的是橡子面,穿的是麻袋片。身挨皮鞭打,“磨骨头”压在肩。出尽牛马力,腿断腰压弯。绿色的监狱,活着出去难。可怜我“木把”,哪里去申冤?在当时的情况下,“兴安岭森林号子”唱出来的是一种沉重、压抑但绝不肯屈服的声音。如东北林区最早的一种抬木号子“大掐子号”——“吼咳咳呀……吼咳咳呀……吼咳咳呀……”这种单调、缓慢而沉重的节奏和那下行而低沉的音调,反映了当时林业工人的凄惨命运和无比愤怒的反抗情绪。解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工人阶级做了国家的主人,劳动变成了完全不同的性质,广大林业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在紧张热烈的劳动时,以崭新的音调来抒发他们的情感,这时他们唱出来的则是一种高亢、嘹亮和雄壮有力的声音——“大家个围上了哇……咳咳咳呀;一齐个捞旱滩哪……咳咳咳呀;压角子前边儿拽呀……咳咳咳呀;瓦杠的后边儿跟哪……咳咳咳呀;大家个齐鼓劲儿啊……咳咳咳呀;任务提前完哪……”这首号子音调激昂、明快,节奏单纯、活泼,表现出了工人歌唱时的欢快、高昂的情绪,也反映出了新社会林业工人的幸福愉快生活和坚定、沉着,团结一致、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和决心。
2011年11月28日 02点11分 5
level 11
  如今,记录下来的“兴安岭森林号子”有40余种。但关于其中的某种号子在什么基础上产生的,并经过怎样的演变过程而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形态,以及同其它民歌的联系等情况,就现有的资料尚不能给出严谨的判断。但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由原来“木把”时代(东北林区早期开发时到山里砍伐木材的人被称为“木把”)简单的劳动呼号发展成为一种“抬木号子”;一种是根据特定的劳动环境与条件,创造出来的一种滚木劳动号子。所有的“兴安岭森林号子”都没有固定的唱词,它的词都是根据实际劳动过程中遇到的情景即兴编创的,音调丰富,节奏、音形多变,其中有些吸收了其它民歌、说唱等音调的元素,歌词基本上是按照语音的四声来配旋律,而各种号子的基本曲调都只有那么短短的几句,根据劳动的需要,可以多次反复歌唱,但听起来并不使人感到絮烦,仿佛有无限丰富的内容。
2011年11月28日 02点11分 6
level 11

  像“蘑菇头号”,按其曲调和歌唱形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哈腰挂号”(本文第一段引用的号子),一种是“拉鼻子号”。“蘑菇头”即“磨骨头”的谐音,其来由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抬木工人成年累月劳动,在后肩上磨出像蘑菇头形状的大肉疙瘩,因此把抬木工人称作“老蘑菇”,把抬木号子称为“蘑菇头号”;另一种说法是抬木工人把杠子压在肩上是磨骨头的,所以又把抬木杠子叫做“蘑菇头杠子”。其中“哈腰挂号”是劳动的预备号令,意思是让大伙弯腰挂钩,这种号子流传较广,遍及东北林区,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号子。“拉鼻子号”也称“拉鼻儿”,没有表达具体内容的语言,而是通过一种强烈的呼号声统一步伐,指挥劳动。劳动中,一呼一应的呼号声,犹如火车、轮船鸣笛,老百姓一般把鸣笛称作“拉鼻儿”,“拉鼻子号”因此而得名。
  “拽大绳号”也叫“拽绳号”或“大绳号”,因为这种劳动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大绳,即用绳子拽。适合于楞场、贮木场的装车、归楞等运木劳动。这种号子在领唱时不拽,合唱时大家一齐拽绳,木头就随着号声向前滚动,上了“爬杠”以后,走上正轨,最终达到目的地。
  “了号”则适用于装平车、装爬犁和推河、流送等劳动,特别是适用于平地滚木劳动。使用工具有瓦杠、扳勾、压角子和创勾等。曲调变化不复杂,合唱部分的曲调更为简单,每句只应合一个音即可,只要有人会领唱,一般人都可以随声附合。
  “瓦杠号”与“了号”基本相似,适用于装平车、归楞和平地滚木等劳动。被搬运的木头底下垫有楞木或爬杠,大家用瓦杠撬动,木头就向前或向上滚动。这种号子每句曲调都不固定,演唱起来比较自由
  “流送号”也被称作“赶羊”,就是利用天然河水或江水向下游流放木材。所谓“赶羊”,即把原木推到河里或江里散放,它与“编排”流放相对而言。其中包括有“拉羊拽号”和“羊工号”两种号子。特点是速度较快,曲调进行得比较急促,听起来昂扬奋进,雄壮有力。
2011年11月28日 02点11分 7
level 11
  上述的几种号子,都是在东北林区流传较广的号子。然而,随着林业生产的机械化取代大部分人工劳动的进程,森林号子的使用减少了,原来盛极近一个世纪的、丰富多彩的“兴安岭森林号子”出现了濒危局面。现在伊春林区所流传的劳动号子只有“蘑菇头号”、“瓦杠号”和“拽大绳号”3种,而“了号”、“流送号”、“大掐子号”、“拉鼻子号”等几乎听不到了,如不抢救保护,那曾响彻在东北林区开发建设的时空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影响了一个世纪林区人的“兴安岭森林号子”将销声匿迹。
  在采访中,记者联系到了“兴安岭森林号子”传承人赵军,听说记者准备写一篇关于“兴安岭森林号子”的文章,赵军非常开心。赵军的父亲是伊春林区第二代工人赵希孟,他很小的时候就和父亲学唱“兴安岭森林号子”,到今天,他学唱“兴安岭森林号子”已经48年,“兴安岭森林号子”已融入了他的生活,只要听到老工人演唱过几次,他就可以记出谱、词和演唱。而且走到哪,唱到哪,还能见景生情,即兴填词,见什么,唱什么。当着记者的面,赵军唱起了“哈腰挂号”、“拉鼻子号”和“瓦杠号”,那节奏突出、简洁明快、平直有力、质朴豪迈的号子声,令人精神霎时一振,之后,随着速度的加快,情绪逐渐高涨,情不自禁地轻和起来……穿越歌声,让人仿佛看到了林业工人在深山老林中,信心百倍、干劲冲天的沸腾劳动场面。
  赵军说,林区劳动号子的历史要早于其他各种号子,它和东北林区的开发时间、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号子也是一种具体的劳动语言,因它在劳动中诞生,所以才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是,劳动号子的传承主要靠耳濡目染、口头传承和互学互传,加上应用减少,会唱的人也在减少,才出现了现在的局面。目前,他正在收集、整理,准备出版一本《新编劳动号子》,对传统的劳动号子的种类、劳动的过程、曲调的发展以及歌词等进行重新归纳、改编,使劳动号子更适应时代的发展,更便于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易于传唱。 “兴安岭森林号子”产生并运用于林业生产实践中,具有提醒警告、统一步调、音乐鼓舞、团结凝聚的四大功能,它凸显东北风格、粗犷豪放的呼号和典型东北民间音乐特点、高低不平呼号形成的韵律,对黑龙江民间音乐研究和当代音乐创作具有杰出的学术价值。同时,它对东北林业生产起到了的推动作用,见证了一个号子文化的历史时期,体现了东北林区劳动群众的思想感情,书写了东北林区工人劳动的真实画卷,因此又具有重要的保存价值。1953年,伊春林区林业领号工人赵希孟将原生态森林号子搬上了舞台,1981年整理出版了《谈东北林区劳动号子音乐》一书;《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收录了部分森林号子,为保护兴“兴安岭森林号子”奠定了基础。
2011年11月28日 02点11分 8
level 11
  2006年,市政府出台政策并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加大了对“兴安岭森林号子”的保护力度,并确定赵军、韩明军为“兴安岭森林号子”代表性传承人,拨专款对“兴安岭森林号子”进行调查、挖掘、收集、整理。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同时,全面开展了“兴安岭森林号子”的普查工作,进一步收集、征集“兴安岭森林号子”的音乐和文学作品;查询过去会领唱“兴安岭森林号子”人员并对其进行保护;征集与“兴安岭森林号子”相关的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作品。并准备筹建“兴安岭森林号子”人物化声像电子展厅和“兴安岭森林号子”文化生态保护区,对“兴安岭森林号子”进行原生态保护;建立一支专业“兴安岭森林号子”合唱团,演唱所有的原生态“兴安岭森林号子”;进行二度创作,打造“兴安岭森林号子”原生态文化精品,在市内、省内、国内进行巡回演出;将“兴安岭森林号子”拟定为全市小学生选修课,让伊春林区的后代了解伊春林区的发展史,鼓励、支持青少年学唱“兴安岭森林号子”,提高他们保护“兴安岭森林号子”的积极性和热情。
  目前,“兴安岭森林号子”不仅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兴安岭森林号子”作为一种原生态文化,没有专业人才进行音乐和文学创作,林业工人们只要抬起了木头就会信口拈来、即兴创作,并能在东北地区广为传唱,说明“兴安岭森林号子”已经深深植根于小兴安岭这片沃土,并在这里繁衍生息。相信,这一代表伊春林区原生态文化的艺术瑰宝,经过传承与发扬,其高亢嘹亮的唱腔与昂扬的曲调会永远唱响在小兴安岭上空。
2011年11月28日 02点11分 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