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独自放肆
楼主
中午两节英语课,我带了<<西方哲学史>>来看,罗素的作品.两节课的时间,看了叔本华和尼采的部分.这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两个哲学家.而我看书的习惯,是从自己喜欢的部分开始,或者只看自己喜欢的部分.所以,很少能将一本书完整的看完.其实自己明白,有时候,其实不用看的完整,因为作者要诉说的本质,你完全可以在他的只言片语里了解,如果你够聪明.人的思想是无处不在的. 关于叔本华,罗素提到他的著作的没有条理性.以及他的观点的前后矛盾性.并且在后一章论述尼采的部分说到尼采是叔本华的继承者,但很多方面超过叔本华,因为尼采著作的前后条理清晰.关于条理的问题,或许原因在于文字表达的能力方面.叔本华的著作条理不清晰,那没有关系,我们能明白他的观点就好.而尼采,他本来是学语言学出身,在文字表达上无懈可击本也必然.哲学本不是文学,他们的联系不能牵扯的如此清晰.关于叔本华,历史上向来只把他当作一个哲学家来看待.而尼采,他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在哲学领域,不知道这是不是个讽刺.罗素提到叔本华哲学观点的矛盾性,即悲观论和意志第一学说.关于这一点,我觉得罗素的怀疑大没有必要.人本身是由多个不同的侧面所组成,尤其对于聪明人.智慧的代价是矛盾,这是真理.所以,对于叔本华的矛盾性,我们大可谅解.罗素也提到,叔本华自己的哲学思想与在现实中的行为是大不相符的,他在提倡悲观论的同时在生活中十分看重个人享受,并且愤怒,贪婪,这又是矛盾的另一个体现方面.我们只需要知道这是一种必然.叔本华的哲学也有一个嘲讽,罗素提到,后来的哲学家往往在他的悲观论里找到乐观的基础. 关于罗素对叔本华哲学的阐述,他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在以往的哲学家里,罗素提到,他们的哲学思想从某个角度说都是属于乐观的,只有叔本华是个异类.罗素又提到,不管是乐观还是悲观,从哲学角度说都是错误的.因为哲学家们思考的事物里本没有提供给他们任何这方面的信息,所有一切都只是他们自己的见解. 从这个方面说,哲学并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是极端理性思考后的产物.说到底,哲学家们是在打着自以为理性的幌子各自在进行着各自感性的思考.原来,哲学是这世界最自以为是的艺术.所以我想到,哲学是将无穷无尽的.在哲学里永远不可能出现一个公理.这世界会有不同的人不断涌现,包括聪明人.人都是自以为是,越聪明得人越是如此.因为聪明的人有着对这世界和这个世界的真相的敏锐,看到的越多,知道的越多,便会思考的越多.另一方面,聪明人往往自负,只有这才是真理.自负的结果是自命不凡,极端偏执的相信自己.于是,自以为是便再所难免.除却先人的哲学思考的积极意义,我想到,这些把自己暴露于整个世界面前的智者却犯了再所难免的愚蠢.我说再所难免,是因为他们自命不凡,却不知道这世界大有自命不凡的聪明人存在,并将不断出现.因了他们的自以为是,便难免出现思考的错误,这错误是他们自以为理智却非理智的部分.于是难免给后来的聪明人留下把柄,于是被批判和抨击.认识在不断的发展和深入,他们曾经伟大和卓越的思考慢慢便会在历史中显的微不足道.后人对他们的景仰,将只存在于对先人的尊敬,而不是他们的思想.于是,他们有着一方面的愚蠢. 我想我是不是想说我们只需明白事情的真相,而不需向这个世界袒露?可是我所知道的真相是否又是自以为是呢?是的,这世界谁都脱离不开自以为是的枷锁,于是我们说到底都是愚蠢的.写到这里有些压抑,这种压抑是那种关于绝望的平静表达.我本来想阐述我的思考,却在阐述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错误,这是我自己的嘲讽.于是我知道先人思考的最大价值所在,那就是不断的进行着个人思考,并让这个世界知道.那么即使错误,后人还可以汲取教训.他们会知道,先人已经思考过这些,并在以后的人的评价论述里知晓这些思考的错误.关于后人评价的客观正确性,是否自以为是,因为本没有肯定的公理,所以只能自己判断,虽然是在别人的自以为是里完成自己的自以为是,可这是唯一出路.那么他们可以少走别人走过的路,进行全新的完善过的思考.于是继续自以为是,继续犯着错误,但是我们看到完善的过程.或许我们期待有一天可以达到完美,只是期待,连这期待都是自以为是.自以为是便会犯错,这是真理.但至少可以逐渐的完善,这便是意义.
2006年08月31日 04点08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