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2
学古之志未衰,每日必拥书早起;干世之心早绝,无夕不把酒高吟
2012年05月28日 13点05分
25
level 12
心戚戚以何为,勉效及时之乐;老冉冉其将至,常防在得之讥
2012年05月28日 14点05分
26
level 12
到眼都是好人,说甚黄虞叔季; 闭户居然净土,那分城郭山林
2012年05月28日 14点05分
28
level 12
念于世何功,饱食暖衣,已叨造化深仁,敢云富贵未及; 愧在家为长,读书学道,勿玷先人遗训,庶令第侄可宗
2012年05月28日 14点05分
34
level 12
器大自有容,何必过分泾渭; 语多则易失,总之勿涉雌黄
2012年05月28日 14点05分
36
吧务
level 12
望娄山
草径倾危百丈悬,山头楼阁销春烟。
醉中曾倚楼前树,当日登临是少年。
泛舟明湖
女墙倒影下寒空,树杪飞桥度远虹。
历下人家十万户,秋来俱在雁声中。
注:明湖,今大明湖,在山东省境内。
注:申涵光(1619-1677)字孚孟,号凫盟,明末清初申庄人。少以诗名河朔间,为畿南三才子之一。以父申佳允殉明,顺治中期恩贡生。绝意士途,累荐不就,晚年名益盛,为畿辅诗派奠基人。著有《聪山集》八卷、《聪山文集》四卷、《荆园小语》、《荆园进语》、《清贻堂文集》。
2012年05月30日 01点05分
38
吧务
level 12
河朔诗派是清初北方著名的诗歌流派,其中遗民诗人占据了中心地位。他们的领袖作家是申涵光,成员包括殷岳、张盖、刘逢源、赵湛等人。其艺术风貌恰如当地的山川风貌,多以悲壮、沉雄为主,在艺术上与明七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传承关系,同时在创作上也开始调整和转变。清初诗人邓汉仪曾经指出:“今天下之诗,莫盛于河朔,而凫盟以布衣为之长,其所交如殷子伯岩、张子覆与、刘子津逮,皆负卓荦之才,堪与古人相上下”。
最早提出河朔诗派名称的是王士祯。王士祯在《渔洋诗话》中说:“申凫盟涵光诗称广平,开河朔诗派。其友鸡泽殷岳伯岩、永年张盖覆与、曲周刘逢源津逮、邯郸赵湛秋水,皆逸民也”。《清史稿》据此记载:“尚书王士祯称涵光开河朔诗派”。
河朔诗派的诗学源流,正如《清史稿》记载的“涵光为诗,吞吐众流,纳之炉治。一以少陵为宗,而出入於高、岑、王、孟诸家”。至于河朔诗派的艺术特点,则恰如当地的山川风貌,多以悲壮、沉雄、清刚为主。
2012年05月30日 01点05分
39
吧务
level 12
顺治十三年(1656年),在刑部尚书魏象枢的提议下,申涵光与鸡泽殷岳一起拜孙奇逢于辉县苏门山下的夏峰村。孙奇逢是明清之际的大学者,万历举人,直隶容城人,与左光斗、周顺昌相尚以气节,明朝灭圞亡之后,隐居不仕。传说清朝圞廷曾先后十一次征请他出山做圞官,他全不为所动。孙奇逢在儒学成就上,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三大儒。他在明末避乱入易州(今河北易县)无公山,晚年移居辉县的苏门山。苏门山曾是晋朝人阮籍、宋朝人邵雍、元朝人姚枢等名人隐居之地。孙奇逢隐居于苏门的夏峰村,自号夏峰先生,埋头于理学。申涵光等以弟圞子礼拜见,孙大儒对这位河朔才子和明末忠臣之后也十分喜爱,二人通宵彻夜,抵掌而谈,毫无倦容。这次拜会,无疑让申涵光受以深远影响,从此申涵光不复为诗,从文学转向理学,此后撰写了《荆园小语》《荆园进语》。
2012年05月30日 01点05分
40
吧务
level 12
荆园小语(节录)
〔清〕 申涵光
贫贱时,累心少,宜学道;富贵时,施予易,宜济人。若夫贫贱而存济人之心,富贵而坚学道之志,尤加人一等。
常有小不快事,是好消息。若事称心,即有大不称心者在后,知此理,可免怨尤。
凡宴会,宾客杂坐,非质疑问难之时,不可讲说诗文,自矜博雅。恐不知者愧而之。
读书有不解处,标出以问知者,慎勿轻自改窜,银根之误,遗笑千古。
人言果属有因,深自悔责;返躬无愧,听之而已。古人云:“‘何以止谤’?曰:‘无辩’”,辩愈力,刚谤者愈巧。
小人当远之于始,一饮一啄,不可与作缘。非不和恨也。泛然若不相识,其恨浅。若爱其才能,或事势想借,一与亲密,后来必成大仇。
结盟是近日恶道,古人不轻交,故必不负。今订盟若戏,原未深知,转眼路人,又何足怪。
勘一“利”字不破,更讲甚理学。
游大人之门,谄固可耻,傲亦非分,总不如萧然自远。
奴仆小过宜宽。若法应扑责,当即处分,不可愤愤作不了语,恐愚人危惧,致有他端。即应责,亦须委人。自行鞭仆,易致过当,且暴怒时百脉奋张,先已自损,误伤肌腕,犹其小也。
畏友胜生严师,群游不好独坐。
2012年05月30日 01点05分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