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百家讲坛
宣宗旻宁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8
宣宗旻宁 楼主
目次├—020510-020723│2002年5月10日 迎接老龄化的挑战 (赵宝华、杜鹏、郑晓瑛)│2002年5月14日 杰出女性创业之路(下集) (洪英、任丽娟)│2002年5月15日 二十世纪唐宋诗之争 (张毅)│2002年5月16日 韩孟琐谈 (郝世峰)│2002年5月17日 《诗的人文关怀》 (罗宗强)│2002年5月20日 文学创作中对“讲话”的认识 (苏叔阳)│2002年5月21日 民间艺术源,提炼成神迹 (李燕)│2002年5月22日 戏曲漫说话“讲话” (徐城北)│2002年5月23日 坚持人民文艺先进方向 (张炯)│2002年5月24日 从西方文论角度看中国古典词论 (叶嘉莹)│2002年5月27日 漫谈百年科技 (王渝生)│2002年5月28日 新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 (李连宁)│2002年5月29日 公平与效率 (谈松华、吕型伟)│2002年5月30日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顾明远)│2002年5月31日 三个代表与中国基础教育 (刘吉)│2002年6月 6日 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朱世能)│2002年6月 7日 化学与人类健康 (刘旦初)│2002年6月03日 给地球照相 (郭华东)│2002年6月04日 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的物种的分类 (杰弗瑞·劳埃德)│2002年6月05日 科学的语言 (杰弗瑞·劳埃德)│2002年6月10日 数学与天文 (张顺燕)│2002年6月11日 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应用统计(上) (谢衷洁)│2002年6月12日 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应用统计(下) (谢衷洁)│2002年6月13日 寻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上) (丁肇中)│2002年6月14日 寻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下) (丁肇中)│2002年6月17日 交叉科学 (李喜先)│2002年6月18日 DNA的限制与修饰 (周秀芬)│2002年6月19日 科学 艺术 生活(上) (王炜钰)│2002年6月20日 科学 艺术 生活(下) (王炜钰)│2002年6月21日 古希腊与中国古代的疾病历史 (杰弗瑞。劳埃德)│2002年6月24日 建筑师眼中的健康住宅 (开彦)│2002年6月25日 信息与信用(上) (张维迎)│2002年6月26日 信息与信用(下) (张维迎)│2002年6月27日 微型飞机的现状、未来及挑战 (宋笔锋)│2002年6月28日 移民与中国 葛剑雄│2002年7月15日 中国古代历法概说 (陈美东)│2002年7月16日 心理学知识与科学施教 (吴瑞华)│2002年7月17日 漫谈诗歌创作(上) (邹静之)│2002年7月18日 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与艺术 (苏荣誉)│2002年7月19日 《走近健康住宅》 (高拯)│2002年7月1日 《红楼梦》的空间叙事艺术 (张世君)│2002年7月22日 科学史的历史 (袁江洋)│2002年7月23日 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 (曾雄生)│2002年7月2日 谜语之谜:艺术逻辑基本原理 (董小英)│2002年7月3日 从街垒到议会 (金重远)│2002年7月4日 回望发明之路 (张开逊)│2002年7月5日 近代科学的社会根源 (方在庆)│2002年7月8日 现代生活关键词 (赵汀阳、罗红光、黄平)├—020724-020826│2002年7月24日 漫谈诗歌创作(下) (邹静之)│2002年7月25日 阴阳学说与中国传统医学 (廖育群)│2002年7月26日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知识经济与水资源 (吴季松)│2002年7月29日 李约瑟与中国科学 (胡维佳)│2002年7月30日 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现代价值 (王渝生)
2006年08月24日 15点08分 1
level 8
宣宗旻宁 楼主
│2002年7月31日 我的影视创作经验 (邹静之)│2002年8月12日 加入世贸组织对政府管理的挑战与对策 (汪玉凯)│2002年8月13日 太空中的衣食住行 (潘厚任)│2002年8月14日 梁思成的生平。事业。情操 (楼庆西)│2002年8月15日 高科技提升公路养护水平 (施伟斌)│2002年8月16日 公路现状与未来 (张剑飞、郭学焕、戴东昌、施伟斌)│2002年8月19日 航空航天的高科技发展 (傅恒志)│2002年8月1日 营销的创新 创新的营销 (王方华)│2002年8月20日 如何延缓衰老 (黄美涓)│2002年8月21日 古希腊神话的现代性(上) (徐葆耕)│2002年8月22日 漫谈元代藏族的历史与文化 (陈庆英)│2002年8月23日 力学与现代生活 (丁光宏)│2002年8月26日 宇宙中的黑洞 (何香涛)│2002年8月2日 健康住宅离我们多远 (奚瑞林、罗德启、韩增禄)│2002年8月5日 唐宋词体演进(上) (王洪)│2002年8月6日 唐宋词体演进(下) (王洪)│2002年8月7日 梁思成的生平。事业。情操(上) (楼庆西)│2002年8月8日 中国藏族英雄史诗 (降边嘉措)│2002年8月9日 海派文学的两个传统 (陈思和)├—020828-020927│2002年8月28日 古希腊神话的现代性(下) (徐葆耕)│2002年8月29日 新世纪的中国公路建设 (凤懋润)│2002年8月30日 经济增长与制度创新 (陈立)│2002年9月10日 绿色食品与人类健康 (孟凡乔)│2002年9月11日 唐诗宋词鉴赏(上) (周汝昌)│2002年9月11日 唐诗宋词鉴赏(下) (周汝昌)│2002年9月12日 交通与可持续发展 (郝吉明)│2002年9月13日 西部大开发中的公路建设 (加措、郝吉明、霍明)│2002年9月16日 21世纪中国城市的山水情结 (鲍世行)│2002年9月17日 创造在您身边 (张泰昌)│2002年9月18日 女作家 女人 作家 (赵凝)│2002年9月19日 欧美小说情节演化模式(上) (张世君)│2002年9月20日 欧美小说情节演化模式(下) (张世君)│2002年9月23日 关于教育的对话 (王梓坤、柯惠新)│2002年9月24日 关于语言的对话 (刘宏、止庵)│2002年9月25日 从希腊雅典看城市的保护与发展 (虞河岳)│2002年9月26日 关于艺术的对话 (刘心武、张颐武)│2002年9月27日 关于生活的对话 (张维迎、冯仑)│2002年9月2日 关于神经再生——最新发现及应用前景 (科里·古曼)│2002年9月3日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2002年9月5日 心理因素与疾病 (杨凤池)│2002年9月6日 走近纳米材料 (张泽、秦禄昌)│2002年9月9日 神舟三号上的科学实验 (孙辉先)├—020930-021107│10月18日 机构养老与社区服务 (伊密)│10月21日 关注老年人心智健康 (许贤豪)│10月22日 大观园与清代园林艺术 (顾平旦)│10月23日 正确看待康雍乾之世(上) (周思源)│10月24日 中国书法美学与养生之道 (杨辛)│10月25日 现代人健康生活透视 (吉良晨、黄美涓、于小冬、蔡同一)│10月28日 中国空间科学 (潘厚任)│10月29日 空间环境及其保护 (都亨)│10月30日 正确看待康雍乾之世(下) 周思源│10月31日 微波遥感的现在与未来 姜景山│11月1日 地球空间探测 吴季│11月4日 摄影的情感表达 梅生│11月5日 从神秘的脉冲星谈起 何香涛
2006年08月24日 15点08分 2
level 8
宣宗旻宁 楼主
2002年5月10日 迎接老龄化的挑战 (赵宝华、杜鹏、郑晓瑛) 主讲人简介赵宝华: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中国非政府代表团团长,亲历马德里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的过程杜鹏: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对老龄化问题颇有研究,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夕阳红 行动2002》节目的策划人郑晓瑛:北京大学人口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出生缺陷干预工程首席科学家,对老龄化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迎接老龄化的挑战这次的论坛请了三位嘉宾: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赵宝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杜鹏,北京大学人口所所长郑晓瑛。三位嘉宾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都有很深的研究。 赵宝华、杜鹏、郑晓瑛作为论坛的三位嘉宾,各自谈了自己对老龄化的看法。赵宝华结合自己参加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的经历,畅谈了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杜鹏教授从经济方面和社会意识、社会发展方面阐述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和应对策略;郑晓瑛教授通过我国与全球其他国家的对比,从个人发展和家庭支持角度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三位嘉宾和主持人采用对话交流的形式,与现场观众互动,是一期互动性很强的论坛节目。 赵宝华会长亲历马德里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的过程,他结合自己在马德里与会期间的所见所闻,介绍了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召开的原因和经过。 杜鹏教授对老龄化问题颇有研究,他从经济、社会方面通过与国外的对比,解释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1、人均寿命的延长,2、出生率下降带来的人口老化,3、人口迁移造成的地区性人口老化郑晓瑛教授把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全球的其他国家相比,阐述了它的现状和特点:有资料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第三,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 联合国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 国家。当前,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约有60个已进入“老年型”。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各国都把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了极其重要的工作来对待。 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1、人口日益老龄化,欧盟国家面临挑战。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曾在布鲁塞尔对工会人士的一次讲话中说,到2025年,欧盟国家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增
加3
700万人。2、据英国《自然》杂志刊登的研究报告称,到2070年,世界人口总数将达到最高值90亿,世纪末老龄化问题严重。
2006年08月24日 15点08分 12
level 8
宣宗旻宁 楼主
002年5月15日 二十世纪唐宋诗之争 (张毅) 主讲人简介张毅,云南人,1957年出生。199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1993年被评为副教授,199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年被评选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入选为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资助计划”。多年来,张毅教授一直从事古代文学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两次获南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质量奖,为本科生所开设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课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先后开设“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中国文学思想史专题”、“宋明理学与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研究”、“儒家文艺思想研究”等。著有《中国古代文学史》、《宋代文学思想史》、《潇洒与敬畏——中国士人的处世心态》、《中华文学通览元代卷》、《二十世纪宋代文学研究概论》等多部专著。 二十世纪唐宋诗之争张毅教授首先介绍了“同光体的宗宋与南社的崇唐”。唐诗宋诗之争,实际上是涉及到了中国文学的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就是从古典文学进入到现当代文学的这样一种转折时期。在这个转折时期,就有所谓的“同光体”。“同光体”代表人物是陈衍,他是“同光体”在理论上和创作上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提出的几点内容对后来的宋诗研究都影响很大。“三元说”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最主要的是“三元”,即开元、元和、元佑. 陈衍提出的第二点是他主张诗歌创作,最好是要把“学人之诗”和“诗人之诗”合二为一。陈衍还有一个观点,也是影响比较大的,就是关于宋诗的精华不在古体而在近体诗。 张毅教授讲到的第二个问题是介绍胡适、胡云翼、程千帆、缪钺、钱钟书等现代学者对宋诗的评价。 张毅教授的第三个问题是宋人是否懂形象思维的问题。 张毅教授的第四个问题是对宋诗特征的认识。宋诗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人文意象占优势。第二个特点是宋诗的文化蕴涵、艺术风格和唐诗不一样,因为宋诗是宋代文化的产物。第三个特点是宋诗它的成就和特点,就在于它和唐诗不一样,这也是它高出元诗和明诗的地方。第四个特点是宋诗的美,是一种老境的美,平淡的美,是老树著花的美。
2006年08月24日 15点08分 14
level 8
宣宗旻宁 楼主
2002年5月17日 《诗的人文关怀》 (罗宗强) 主讲人简介罗宗强教授 :1932年出生于中国广东省揭阳县榕城镇,1964年罗宗强先生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1991年任南开大学中文系主任,1996年罗先生又出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并曾经担任中国李白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顾问,《文学遗产》杂志通讯编委。出版发表过多部著作及论文。其中《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诗的人文关怀在中国古代诗歌里,更为根本的一个承传关系,就是诗歌里面的人文传统,人文精神的问题。罗宗强教授认为,诗歌教育对于青少年时期塑造人格,感情熏陶非常重要。我们过去把很多问题简单化了,说古代诗歌里有很多伤感的、很多消极的东西,罗教授却不这样认为。一个善良的人,他必定是个感情丰富的人。他既有欢乐,有上进的那种要求,也有失败的痛苦,也有感伤、也有悲哀,这是正常的。一个人没有羞耻心、没有感伤的那种感情机制、没有悲哀,这个人一定是个怪人。而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很多表现这一类型感情的诗,它内在都表现着一种很高尚的那种感情、内在的那种气质。罗宗强教授通过对大量的中国古代诗歌的精彩讲解,指出应该如何对待人生,如何看待生命,怎样才会胸怀坦荡,不过于计较个人得失。如何通过讲解古代诗歌,让孩子们知道应该热爱故乡,热爱家园,要有亲情、友情、爱情,通过对古代诗歌的讲解,把我们青少年一代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感情丰富健康的人,是有人性的人,而不是有动物性的人。
2006年08月24日 15点08分 15
level 8
宣宗旻宁 楼主
2002年5月21日 民间艺术源,提炼成神迹 (李燕) 主讲人介绍:李燕,清华大学教授,我国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儿子,在其父的教导下,自幼练习书画,继承了父辈的墨宝不断成长。在中美术学院曾学习八年,绘画功底深厚,以大自然天趣为表现特点,以中华文化内涵形于笔端,最擅长写意动物画和人物画。著有《苦禅宗师艺缘录》、《易经画集》、《李燕画集》、《李燕动物速写》等作品。力作《大鹏图》于1999年搭乘中国第一艘实验载人飞船《神州号》,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件飞游太空又安全返回的绘画。并已载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2006年08月24日 15点08分 17
level 8
宣宗旻宁 楼主
2002年5月28日 新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 (李连宁) 主讲人简介李连宁,现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教育部直属机关党委委员。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全国少工委副主任、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70年代初就读于南宁师范学校。曾任职于南宁市教育局、南宁市第四中学。1978年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厦门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硕士学位。1985年就职于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主要从事教育法制工作。参与了《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教育的法律及其他教育行政法规的具体起草工作。 新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在迈进新世纪之时,中国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显著成就,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进入21世纪的前5-10年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教育的发展面临学龄人口的巨大压力,教育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调整,素质教育的实施亟待取得实质性突破。 在初中阶段教育发展过程中,初中的辍学率居高不下,而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由于家庭的经济困难,另一个方面就是我们一些学校的费用过高,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地区初中生的辍学,我们面临的另外一个大的挑战就是学龄人口高峰过去之后紧接而来的是高中阶段学龄人口的高峰,这样一个压力给我们提出一个很严峻的挑战。 迈进新世纪的第一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确立了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定了今后5-10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以农村义务教育和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全面部署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措施。 进入新世纪,我们要实现从“两基”到“两高”的新跨越,来促进我们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在整个教育适度超前的态势下,基础教育要坚持它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摆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 中国基础教育将在“两基”的攻坚和巩固提高的基础上,调整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确保农村教育投入,加快中等教育的发展、改革课程体系,评价考试制度,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教师教育和教师管理制度,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新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
2006年08月25日 03点08分 22
level 8
宣宗旻宁 楼主
2002年5月30日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顾明远) 主讲人简介顾明远,江苏江阴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评议组召集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 主要著作有:《教育大辞典》(主编)、《中国教育大系》(主编)、《世界教育大事典》(主编)、《教育学》(主编之一)、《比较教育》(主编之一)。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是我国将享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一样的基本权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虽然它对教育的直接影响不会很大,但间接的影响是很大的。教育的对策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是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培养现代化、国际化的人才。首先表现在人才观上,即培养什么样的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就要转变观念。 第二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首先要建立终身教育制度;其次是要改变办学体制,实行多元化办学。 第三是学校内部要革新。最后一个问题要加强德育。
2006年08月25日 03点08分 24
level 8
宣宗旻宁 楼主
2002年6月10日 数学与天文 (张顺燕) 主讲人简介张顺燕,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教授,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6年至1988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华盛顿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1990年参加香港第一届亚洲数学家大会,同年访问日本,出席第一届国际位势理论会议。1994年访问美国南伊利诺依大学。主要作品有《数学的源与流》等。 数学与天文张顺燕教授的讲座先从一首诗开始,这首诗是盛唐诗人王湾的一首很有名的诗《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是写王湾春节回家探亲在路上的感受。这首诗的第三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反映出来历法上的一个问题。“江春如旧年”这5个字里边出现两个节令,一个是“江春”的“春”,指的是立春。立春是春天的第一天;另一个是“旧年”的“年”,指的是旧历年的第一天。那么“江春入旧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旧历年到来之前,或者说在农历年到来之前,先立春了。就是说王湾在路上碰到立春,也就是说他离春节已经不远了,所以他要赶紧赶回家去。 从1976年到2000年25年间,立春在春节前出现了15次,立春在春节后出现了9次,立春和春节恰恰是同一天的一次,这是1992年。所以立春多数时间是在春节之前。另外,立春和春节在公历里边应该是什么年?我们发现立春在公历里的时间基本上是确定的。立春基本上是在2月5号左右,前后不差一两天。而春节呢,不定,忽前忽后。这说明春节这个日子是按阴历定的,立春这个节日是按照阳历定的。 要确定一个精确的日历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精确的天文测量;第二个条件是正确、简单的计算方法。关于精确的天文测量,地球公转周期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朔望月等于29.5306天。关于正确、简单的计算方法,张顺燕教授介绍了连分数和渐近分数。 张顺燕教授在讲座中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什么叫阳历,什么叫阴历;第二个问题,在公历中为什么四年一闰,而百年少一闰,这是怎么算出来的;第三个问题,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安排的;第四个问题,农历几年一闰。
2006年08月25日 03点08分 29
level 8
宣宗旻宁 楼主
2002年6月11日 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应用统计(上) (谢衷洁) 主讲人简介谢衷洁,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概率论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概率统计学会副秘书长及该学会时间序列专业委员会主任,北大数理统计研究所副所长。90年代赴日本早稻田大学任访问学者,并多次出访美国、欧洲多国际间学术交流,享有很高声望。1990年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等。 出版专著:《时间序列分析选讲》、《滤波及其应用》、《小波与随机过程》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应用统计(上) 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其重点就是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统计学得到广泛的应用。北京大学数学学院谢衷洁教授为您讲述《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应用统计》,为您介绍统计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上集中,谢教授从统计学应用的基础——概率说起,为您介绍统计学在科学计算、工程系统的设计、劳动保护三方面的应用情况。 谢教授在讲座中应用大量的事例和数据,为您生动地展示该门新兴学科独特的科学与艺术魅力,平实、易懂的语言,为您讲述高深复杂的数学学科分支,敬请收看《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应用统计》。
2006年08月25日 03点08分 30
level 8
宣宗旻宁 楼主
2002年6月12日 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应用统计(下) (谢衷洁) 主讲人简介谢衷洁,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概率论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概率统计学会副秘书长及该学会时间序列专业委员会主任,北大数理统计研究所副所长。90年代赴日本早稻田大学任访问学者,并多次出访美国、欧洲多国际间学术交流,享有很高声望。1990年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等。 出版专著:《时间序列分析选讲》、《滤波及其应用》、《小波与随机过程》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应用统计(下) 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其重点就是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统计学得到广泛的应用。北京大学数学学院谢衷洁教授为您讲述《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应用统计》,为您介绍统计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下集中,谢教授继续为您介绍应用统计在另外几个方面的应用:掌握社会动态情况、北京市人才需求、工业质量控制、在犯罪学中的应用、在语言学中的应用、在金融学中的应用以及其他的应用情况。 谢教授在讲座中应用大量的事例和数据,为您生动地展示该门新兴学科独特的科学与艺术魅力,平实、易懂的语言,为您讲述高深复杂的数学学科分支,敬请收看《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应用统计》。
2006年08月25日 03点08分 31
level 8
宣宗旻宁 楼主
2002年6月17日 交叉科学 (李喜先) 主讲人简介李喜先,重庆人,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局研究员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早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空间物理专业。1980年后从事科技发展战略、政策研究。曾编写过《科学系统论》、《21世纪科学发展趋势》、《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等十部著作。与人合作曾两次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交叉科学与我国科学的整体发展策略紧密相关 李喜先在这个领域多年的理论研究,或许能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重新认识科学发展的过去与未来。 交叉科学《交叉科学》这个讲座共分六个方面对这一科技政策中的重要领域进行介绍分析。 第一个方面是科学大的分期。这是要理解交叉科学要建立的基本概念,大的分期一共分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就是古代科学时期,是从公元前四千年,一直到15世纪;第二个时期是近代科学时期,近代时期是从16世纪到19世纪。第三个时期就是现代科学时期,现代科学就是从19世纪的末期开始。 为了了解什么是交叉科学,必须要对科学的分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这里,李喜先对科学做了一分类。 那么科学里有最大的两个系统,就是科学系统,技术系统。科学系统再往下分就是最大的门类,就是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这两大门类。 第二个方面是交叉科学的起源,又怎么演化。一个起始的时间,就是1670年,法国科学家莱莫瑞,他首先提到一个交叉科学的名称,叫做植物化学。交叉科学的真正兴起,是在现代时期,主要在20世纪将近100年左右,到20世纪末为止,整个科学的学科数量,按学科来度量的话,是5550门。 第三个方面是交叉科学的涵义。交叉科学,它是诸多学科要跨出本学科去,在学科与学科之间,要发生相互的交叉,渗透,融合,构成新的理论。 第四个方面,交叉科学的结构和功能。在整个的科学中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三大领域,它们是互相交叉的。交叉科学的功能,就是把整个的科学作为一个系统连在一起,假如没有它的话,科学不成其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就把科学连成一个整体,使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了。 第五个方面,就是交叉科学形成的机制。它最根本的是内部,它导致交叉科学的形成,那么这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外部就是现在的文化,现在文化的交融,那么这是一个文化的环境。 那么最后一个方面就是交叉科学的发展的趋势。把它概括起来就是三个趋势,第一个就是交叉时空的跨度,不断增大。第二个趋势是交叉方式复杂化,就是由单向交叉发展到两个学科的双向交叉。最后一个趋势,就是很多学科不断地垂直分化,不断的相互交叉。光是分化不行,光是综合也不行,两个不能脱离。
2006年08月25日 03点08分 34
level 8
宣宗旻宁 楼主
2002年6月18日 DNA的限制与修饰 (周秀芬) 主讲人简介周秀芬,1960年8月出生于天津市,1982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学士学位;1993年12月毕业于英国东英格兰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9年每年去英国john innes研究所从事合作研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是微生物分子遗传学及生命中枢核酸大分子——DNA的限制与修饰系统。主持多项国家和国际合作项目。 DNA的限制与修饰生命中枢核酸大分子——DNA双螺旋结构及限制性酶的发现均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本讲座从著名学者格瑞菲斯在1928年和阿吾瑞1944年所做的著名的转化试验开始,向同学们介绍生命中枢核酸大分子——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明。 DNA的发现到其结构被揭示历时80多年,众多科学家为此所做的努力及他们的伟大发明与对生命科学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贡献。DNA双螺旋结构的揭示将生物学研究带到了分子生物学时代。随后向学生们简要介绍DNA的限制与修饰这一个重要的科学发现是如何产生的。 DNA的限制与修饰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生物学意义以及DNA的限制与修饰系统以及限制性酶的发现导致了重组DNA技术的创立和它对推动基因工程技术的蓬勃飞速发展的重要贡献。 讲座的顺序与提纲:1、引言:生物界自我防御、抵抗等现象的事例。 2、DNA的限制与修饰的基本概念。 3、DNA的限制与修饰现象的发现。 4、DNA的限制与修饰系统的研究成果。 5、DNA的限制与修饰生物学意义。 6、DNA的限制与修饰存在的广泛性与复杂性。 7、DNA的限制与修饰的研究对生命科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8、我研究组在对一种新型DNA修饰系统的研究进展简介。
2006年08月25日 04点08分 35
level 8
宣宗旻宁 楼主
2002年6月24日 建筑师眼中的健康住宅 (开彦) 主讲人简介开彦,1941年出生,上海市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1981年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住宅工业化研究方面建筑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部居住建筑与设备研究所总建筑师。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专家委员会性能组副组长。北京市规划学会住宅与居住区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首都建设规划委员会评审专家委员会成员。 开彦教授从1978年开始从事系统的住宅科研和工程设计工作,在二十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他以不懈的努力在城市小康住宅研究,大开间灵活住宅设计理论,模数协调及双轴线定位及应用,工业化住宅体系,住宅产业化发展概论及老年住宅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94年主持的石家庄小康住宅试验工程和1996年主持设计的燕化星城居住区,分别获得国家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以主要设计人参与设计的万泉新新家园获得国家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1995年获得建设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称号;1996年获得建设部科技司“八五攻关有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称号。同时所从事的科研和设计项目多次获得国内外各种奖励。 建筑师眼中的健康住宅安居才能乐业,良好健康的人居环境是保障人们健康的要素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过去的强调大小,面积到现在讲品质,环境和健康。那么,什么样的住宅是健康住宅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开彦在本次演讲中系统的介绍了健康住宅的含义、标准及其历史和发展。 开彦教授提出,健康住宅是追求内在的完美。他认为,近年来中国住宅建设获得了可喜的发展,开始重视住区的环境规划,布局及造型和材料的配制。同时将文化、理念、价值带进住区。开彦教授着重介绍了健康住宅的评估指标。指出了健康住宅的核心是人、环境、建筑。 人居环境的健康性主要是指室内、室外影响健康安全和舒适的因素。强调充足的阳光、自然、植被保护。提倡加强与自然的亲和性。
2006年08月25日 04点08分 39
level 6
呃``````````````定了吧
2006年08月25日 06点08分 41
level 5
易中天的三国呢?
2006年08月25日 09点08分 43
level 8
宣宗旻宁 楼主
还早呢
2006年08月25日 12点08分 44
level 8
宣宗旻宁 楼主
2002年6月27日 微型飞机的现状、未来及挑战 (宋笔锋) 主讲人简介宋笔锋1963年生,1997年在我校飞机系获博士学位。现任飞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运筹学会可靠性专业分会理事、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工程应用与咨询部副主任。 主要从事可靠性工程和飞机生存力及飞机综合设计技术方面的研究。90年代初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飞机生存力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的系统性研究,该研究目前在国内居领先地位。他先后主持科研项目16.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科研总经费98.2万元。获省部级奖2项,发表论文46篇,SCI收录1篇,EI收录9篇,ISTP收录1篇,出版专著1部。指导博士生2.5人,硕士生13人。1998年被评为我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微型飞机的现状、未来及挑战我今天讲座的题目就是《微型飞机的现状、未来及挑战》,微型飞机它的英文名称就是Micro Air Vehicles,也就说MAVS.首先我们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微型飞机的概念、用途及类别。 对微型飞机的指标到总体设想,有四条,第一条:它的微型飞机最大尺寸不超过15厘米,第二条:最大航程10公里以上,第三条:最大飞行速度,至少达到每小时40—50公里,第四条:最大续航时间起码达到2小时,那么达到这些指标要求的微型飞机那么就可以用作军事的用途,我们总结出微型飞机和常规无人飞机的三个不同点。 第一个不同点,很显然,就是微型飞机它的小尺寸,它跟正常的常规的无人飞机比较起来,它的尺寸是非常小的,第二个不同点,微型飞机是在低雷诺数范围内的超视距飞行和操纵的,这点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微型飞机是低雷诺数空气中飞行的,第二层意思是微型飞机是在低雷诺数空气中操纵和稳定的,微型飞机和无人飞机的常规无人飞机的第三个不同点,表现在微型飞机是在弱功率信号下的信息获取与传递,我们知道,微型飞机它的尺寸非常小,不允许装载尺寸很大的信号发射机,和信号接收机,另外,由于微型飞机的电能源供应也是非常小的,因此呢,也不允许装载大功率的机载设备,因此,微型飞机和常规无人飞机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它在弱功率信号下进行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微型飞机的主要用途,可以对对方的目标进行突袭,对敌方的目标进行侦查,对敌方的目标实施突袭,做通信中继的工具,进行生化探测,还有信号干扰等等。 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微型飞机的若干关键技术与面临的挑战,经过归纳和总结,我们讲发展和研究微型飞机的关键技术归纳为七条,第一条就是低雷诺数的空气动力学问题,第二条高推重比的微型动力系统,第三条大容积/重量比的结构设计技术,第四条飞行稳定性操纵性与控制技术,第五条弱功率信号下的超视距遥控导航信息传递技术,第六条多学科设计优化技术,第七条基于微机电加工与制造技术,微机电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MEMS技术,那么这七条关键技术,是我们归纳和总结出来的研究和发展微型飞机的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也就说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微型飞机由于其具有特殊的作用,和低廉的价格,其军事意义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甚至有可能改变未来的作战方式,因此,发展微型飞机,及其相关的技术是客观需要的,这种需要,使我们面临着许多技术上的挑战,这些技术上的挑战,既涉及到空气动力学,推进系统,结构材料与设计等传统的航空技术领域,又设计到微机电设计与制造等新型的学科领域,我们只有面对这些挑战,采取科学求实的态度,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最终战胜这个挑战,并且实现航空技术上的又一次的飞跃。
2006年08月25日 12点08分 46
level 8
宣宗旻宁 楼主
2002年6月28日 移民与中国 葛剑雄 主讲人简介葛剑雄,1983年9月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兼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著作有;《西汉人口地理》、《普天之下:同意分裂与中国政治》、《中国人口发展史》、《中国移民史》、《看得见的沧桑》、《走进太阳——阿里考察记》、《人口与中国现代化》。 移民与中国在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中,移民是不可磨灭的一首长诗。历史上的移民潮曾经对中国的历史、地理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古代中原王朝的疆域扩大必须由来自中原的移民不断充实,方能巩固;边疆地区的民族和政权的扩张必然伴随着一个移民的过程……
2006年08月25日 12点08分 47
level 8
宣宗旻宁 楼主
2002年6月 6日 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朱世能) 主讲人简介朱世能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医科大学副校长,长期担任病理系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主要从事肝脏病理和肿瘤病理研究工作,1980、1981年为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肿瘤生物系访问学者。发表论文80多篇,是《中华病理学》杂志等国内外6本杂志的编委、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疾病诊断的金标准讲座将通过大量的病理实例,从治疗的基础与依据疾病诊断及疾病诊断的历史发展,包括化验影象、病理等方面说开去,阐述为什么视病理诊断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并从技术进步和档案储存与管理的角度预见病理诊断的发展。
2006年08月25日 12点08分 48
1 2 3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