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的别名俗称
阳泉开发区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青蚨(音fú) “青蚨”是传说中的一种虫。以“青蚨”指代“钱”来源于从汉代起就开始流传的“青蚨还钱”的神秘故事。《太平御览》卷九五○引《淮南万毕术》:“青蚨,一名‘鱼’,或‘蒲’,以其子母各等,置瓮中,埋东行阴垣下。三日后开之,即相从。以母血涂八十一钱,亦以子血涂八十一钱,以其钱互市,置子用母,置母用子,钱皆自还。”意思是,以“青蚨”母子血涂钱,买东西,无论先用母钱或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这则传说寄托了钱久用不减的心愿。 阿堵 《世说新语·规箴》中有一则关于晋代贵族王夷甫志存清雅,避不言“钱”的故事:“王夷甫雅尚玄远,常疾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行,令婢:‘举却阿堵物!’”“阿堵物”和“阿堵”,于是成为“钱”的代名。“阿堵”为六朝人口语,意为“这,这个”。 孔方兄 《汉书·食货志下》说“钱圜函方”,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外圆而内孔方也。”晋鲁褒《钱神论》于是说:“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孔方”或者“孔方兄”、“孔兄”、“方兄”,成了“钱”的代称。 “钱”的俗称还有很多,如:上清童子、白水真人、板儿、棍儿等。   
2006年08月23日 01点08分 1
level 6
从古至今的货、币、钱、泉、钱币、货币等等,每一个字或词都被打上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深深印记。例如,“货”在最早既指货物,也指货币;“币”的原意是用作礼物帛,又引申为礼物的通称,后来逐渐定位于钱币的范畴之内;“钱”呢,本来是一种农具,因为春秋时的布币是仿其形制而铸的,所以它成为货币的代称后,反而失去了本意;“泉”取得钱义则是在王莽时代,取名于水泉,喻其流行无所不遍。至于“钱币”和“货币”,它们在古代就是一对同义词,泛指龟、贝、布、帛、珠、玉、金、银、铜、锡、牛、羊、皮、果、粟、茶、盐等一切可用来等价交换的物事,只不过,前者在生活中使用得更加普遍,而后者几经演化,已成为统一的标准学名了。 其实,钱还有许多有意思的别名,追溯出来也是一类自成一体的史话。这其中,最为人知的是“孔方兄”了。此别名源于东晋文人鲁褒的《钱神论》:“……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看得出来,鲁褒是在用一种嘲讽的口吻攻击东晋社会的拜金主义,显示出文人对金钱的态度,因以“孔方”代称当时通行的方孔圆钱,用语贴切,又回避了文人所不齿的“钱”字,故流行开来。 “阿堵物”是人们熟悉的另一种钱币别名。它出自《世说新语》,说是西晋大臣中有一位叫王衍的,喜好老庄,清心寡欲,从不言钱,然妻子聚敛无厌,有一日王妻突发奇想,令仆人在王衍床边铺了一圈钱币,试探他的反应。翌晨王大臣睁开眼,见钱币妨碍自己下床,就喊道“举却阿堵(这个、这些)物!”此言此举虽有着不食人间烟火式的迂腐可笑,但后人十分欣赏,因此常见于各种文字中。 钱的其它别名中较为人知的,还有“邓通”、“上清童子”、“白水真人”等,它们也各有一段真实的故事。其中,“邓通”本来是川江上的一个船夫,因为圆了汉文帝刘恒的梦,不仅被宠,还被赐予当地一座铜山,允许他开矿铸钱,结果富甲天下,世人惊叹,他的名字也成了钱的代称。南朝沈炯的名句“玉辇迎飞燕,金山赏邓通”,宋代诗人苏轼的“邓通岂不富,郭解安得贫”,所咏的都是这段旧闻。“上清童子”则来源于神异故事里的一个身穿五铢服的年轻道士形象,他因拜访唐太宗时代的宰相岑文本,并使其发财致富而得名,在人们眼里也成了钱的化身。“白水真人”则是汉光武帝刘秀笃信谶纬之术的产物。
2006年08月23日 14点08分 2
level 0
fewfwefcefwrwe
2009年02月23日 11点02分 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