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0
方言概况:
仁怀市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方话灌赤片岷江小片。
仁怀市方言较接近普通话。按声韵的不同,内部可划分为中枢、怀南、怀北三片。中枢片包括中枢街道办事处、茅台镇、三合镇、喜头镇、学孔乡、长岗镇;怀南片包括茅坝镇、鲁班镇、坛厂镇、五马镇、九仓镇、龙井乡;怀北片包括合马镇、三合镇、大坝镇、火石乡、高大坪乡、沙滩乡。中枢片的声韵,声调有四个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怀南、怀北的方音,有比较明显的平舌音与翘舌音的区分,而且部分乡(村)还有边音“l”与鼻音“n”之别。
怀南、怀北的方音较城区所在地的方音更为接近普通话。
瓦庙子地区的方言,发音多涉唇齿,读音特殊。
2011年10月26日 15点10分
1
level 10
民间杂技:
仁怀市内的民间杂技,如旋方桌、蹬板凳、踩脚蛋、爬花杆及一些魔术等。其中大部分是少数民间杂技艺人们的业余活动,旨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故范围较小,艺术水平也不甚高。只有由三元业余杂技团发展起来的“仁怀杂技马戏团”,其活动曾产生过一定影响,节目的艺术水平也较高。
仁怀县杂技马戏团,属民间剧团。1985年5月1日,原仁怀县鲁班区三元公社(现仁怀市五马镇三元村)的杂技艺人颜福海、陈廷荣夫妇创建了“三元杂技团”。建团时演员6人,陈廷荣任团长。1985年,经仁怀县文化局审查,县政府批准,更名为“仁怀县杂技马戏团”,业务上受县文化局领导,团长为陈廷荣(女),系贵州省杂技家协会理事,教练颜福海,系贵州省杂技家协会会员。全团有演员22人,另有马4匹,道具、衣装24箱,可容纳1500人的大棚1顶。
该团以杂技马术为主,先在乡村演出,进而辗转湖南、河北、甘肃、云南、四川、西藏等省市公演。演出的主要节目既有传统马戏《飞马跃彩》、《跑马拣花》、《马上倒立》、《蹬下藏身》、《马上燕舞》;也有杂技和气功武术《晃板飞舞》、《头悬辫子飞人》、《水火流星》、《双风过耳》、《钉床碎石》、《汽车过身》、《力托顿斤》、《五马分身》以及少量自创的新节目等,故所到之地,不仅受到国内观众好评,而且还受到新加坡、泰国、缅甸等外宾的赞赏。1983年3月,该团被评为遵义地区文教卫系统先进集体。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和《贵州日报》曾先后发表专文介绍,该团事迹也被收入2004年出版的《遵义地区志.文化志》。
1995年元月17日,该团在往东南亚出演路上,途经凉山时遭遇车祸。9人重伤,2人死亡,马3伤1死,衣箱道具荡然无存,从此停演。
2011年10月26日 15点10分
2
level 10
从上述记载、传说、诗词,可以初步推断:仁怀市境内的少数民族的蜡染,开始于秦汉以前,发展于唐宋时期,盛行于明清年间。
刺绣和挑花,是市内苗族人民中有着优秀历史的传统工艺品。它们使用的原料、工具有麻布、棉布、丝线、绒线、毛线、钩针、小针、竹梗、竹针等。挑刺技巧、技法有平绣、结绣、缠绣、绉绣、辫绣、牵线绣、打籽绣、插花、挑花、穿花、编花、嵌插、抽纱等。其主要的不同之处,挑花是用针线在布的表面挑绣,不能刺穿布片,通常是按布的经纬和纱的多少挑制成图案,表里现花,底面无花迹,俗称数纱。剌绣多绣于衣服、胸巾、腰带、脚套筒、芦笙巾布、百褶裙等衣饰。它底面对衬,故有正面绣花反面看之说。挑花常用于鞋垫、围腰、头帕、枕巾、背扇、袖口等物品,有时也相互混用。近年来使用渐趋广泛,开始用于窗帘、门帘、沙发、桌椅、手提包等现代物品。
挑花和刺绣的图案,多以自然为背景,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花样朴实,风格优雅,内容丰富,色调鲜明,具有浓烈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刺绣的图案,以动植物为主,最常见的有双龙、龙虎、山羊、鹿子、蚂蚱、鸳鸯、凤凰、锦鸡、喜鹊、白鹤、燕子、画眉、水飘虫、鱼、虾、梅花、映山红、菊花、龙花、喇叭花、兰花、山茶花、莲花、松竹、青草、藤蔓、方块等。挑花的图案多为几何图形,寿字格水波纹,狗牙、牛牙等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以及猪、羊、猫、狮、猩猩、云彩、白果、丝瓜、刺梨、花鸟等。刺绣的颜色以绿(深绿、果绿)青二色为主,杂之以蓝、黄、红等色;挑花以深蓝色、深黑色作底,红、白二色挑出二方、四方连续图案的轮廊,再填以黄、绿等色。据说,这些颜色与苗族的先民,原本住在“衡山在南,岷山在北,左洞庭陂,右彭蠡之水”的水清波澄的地区有关,是他们追宗怀祖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在后山苗族布依族乡的苗族人民中,流行着另外一种传说,讲他们的祖先住在长江之滨时,姑娘们原本着青、白色衣裙,因为她们常用食物在江边祭祀龙王,祈求保佑她们下河打鱼捞虾的亲人们吉利平安。龙王感激她们的盛情,特派龙女化作凡人,前来教会了她们刺绣挑花,让她们素净的衣裙多姿多彩。这些传说,都说明了刺绣挑花的发明与苗族先民居住的环境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
苗家小姑娘七八岁就开始学刺绣挑花。无论是在田边地角,还是茶余饭后,苗家妇女总是三五成群的围坐在一起,一丝不苟的刺绣挑花,相互切磋挑、剌技艺。她们既不描图,也不扣样,徒手绣来,全凭自己的爱好和丰富的的想象力挑绣,却能贴近生活,巧夺天工,很少雷同之作。每逢节日盛会,她们总要把自己绣制的衣裙穿戴起来,展示其精湛的技艺才能。值得一提的是,她们挑花、刺绣的时候。还要根据挑绣物饰的不同,唱与之相关的民歌。如这里的苗家姑娘,到了将要结婚的年龄,便要用青布制成一根长五尺,宽三寸的腰带,并亲手用彩色线绣上花鸟虫鱼等图案。每年当地苗族人民进行传统节日的踩山活动时,亲自把它系在自己选中的如意后生的腰上,作为定情的标记。后生得到腰带后,妥为珍藏,直到迎娶那天再系上腰带去迎娶。流传至今的苗族民歌绣腰带,表现了苗族少女文绣腰带时的喜悦、羞涩的心情:
金线绣来银线织,绣条彩带系郎腰。
牵来彩虹作丝线,摘朵红霞当花描。
绣成搭在肩膀上,引得黄莺下柳条。
白云见了羞红脸,蜜蜂见了把翅摇。
千针绣出女儿心,万线挑出鸳鸯鸟。
至于民间剪纸、版画、雕刻、雕塑、盆景等民间工艺美术,大多是民间艺人所为。如建筑中的石雕、木雕,装饰中的剪纸、窗花,作为小商品销售的木版年画、民间工艺品等。从1988年仁怀文联成立以来,曾多次组织、举办活动,其中就包括“张金来根雕艺术展”、“胡贵才盆景根雕艺术展”、“林成蓉剪纸艺术展”、“郑廷礼剪纸艺术展”等,为弘扬民间艺术,推动民间美术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011年10月26日 15点10分
4
level 10
民间曲艺:
仁怀市的传统民间曲艺有“打闹歌”、“钱杆”、“金钱板”、“花鼓”、“贵州评书”等。
打闹歌 流行于全县各地,以茅坝、鲁班等地最为流行,通常在劳动中由两人表演。其乐器有大锣、小鼓。表演时一人敲锣,一人打鼓。唱腔高昂激越,朴实粗犷,颇似民间号子。唱词纯用方言,质朴优美。演唱者每唱一段,用锣鼓敲打过门。基本曲调有《盘中高打》、《一锤一阵风》等四种,活泼自如,反复咏唱。其形式有对唱齐唱、轮唱等。其曲目每个民间艺人大多能唱千段以上,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大致可分为四类:歌唱英雄豪杰、文人武士,讲述本民族的变迁发展,神话传说和创作的新故事,以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表扬好人好事、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等。此外还可根据劳动情况即兴发挥,鼓舞干劲。建国以前,哑塘地区的仡佬族人民曾用仡佬语表演打闹歌,更是别有风韵。相传,打闹歌已流传二百多年了,但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钱 杆 俗称“打连枪”,以钱杆为伴奏乐器,故名。其曲牌有《金钱梅花落》等。建国前多为乞丐行乞时演唱,曲调低沉。建国以后仍在本市部份农村流行,由单人演昌发展到两人对唱,一人领唱多人应合。其唱段除少量有故事情节外,多为见子打子即兴之词。
贵州评书系由四川评书发展而成,纯用仁怀方言讲说。从清末至今,主要在县内场镇中的馆演出,以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为最盛行。每个评书艺人大彩数能说评书百段以上。书目中既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长篇小说,也有《柳毅传书》等小段。建国后,还有《烈火金刚》、《追车》等新书。1981年,县文化馆调查,县内尚有说评书的艺人18人。随着传统茶馆的减少,现已无人讲说评书。
花鼓、金钱板、扬琴等曲艺形式,早在清代即已传入仁怀。从清末到建国初期,县内城镇街头常有民间艺人流动演出。5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减少,到80年代末期已基本没有这类艺人了。
20世纪70年代中期,县文化馆曾提倡讲新故事,发展城乡故事员50多人。曾先后排练创作了《一刀准》等新故事400多个,在县城和部分场镇演出,颇受群众欢迎。此后,也偶有一些民间评书艺人讲说此类故事。此外在多次文艺演出中,文艺工作者还排练演出过“清音”、“快板”、“莲花落”、“相声”、“车灯”“新故事”等多种民间曲艺节目。
2011年10月26日 15点10分
5
level 10
民间音乐:
由于长期以来民间音乐都是依靠言传身教,加之缺乏收集整理,随着老艺人们的逝世,许多具有仁怀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也随之消失,整个仁怀的民间音乐正面临着断代、消亡境地。
仁怀市民间音乐,有声乐、器乐两大类。它们有时单独演奏,有时交织一起,器乐用于伴奏。其中比较流行的音乐有戏曲音乐、民间歌谣音乐、民间号子音乐、祭祀音乐、花灯音乐等五种。
戏曲音乐,在本县流行的川剧、春台戏、花灯戏等剧,打闹歌、钱杆等曲艺都有着各自的曲牌,其中,锣鼓牌子数百种,它们都伴随戏剧、曲艺演出时演出。
民间歌谣,有山歌、小调等多种曲调。1980年,县文化馆举办的全县文艺调演中,民间歌手演唱的《三换声》等民歌曲调获音乐曲调奖。民间歌谣至今仍在农村广为流行,曲调也有所发展,演唱范围更为广泛,新编歌词甚多,内容相当丰富。1981年县文化馆进行民间音乐普查时,收集到的民间山歌调子就有96种。民歌中的四句头山歌,在农村最为流行,其音高昂、激越,音域宽厚,男女老少大多会唱。民歌随时随地都可演唱,以劳动生产、民间节日、男女欢聚、文艺演出时居多。演唱时一般不用伴奏,偶用木叶、口弦、箫笛伴奏。
民间号子,有船夫号子,打夯号子,抬杠号子等类。曲调约有20余种,多粗犷高昂,简短有力,在进行劳作时喊唱。有统一、协调动作,减轻疲劳、鼓舞干劲的作用。其中的赤水河船夫号子,是历代赤水河船工拉纤划船时所唱。其中拉滩号子简洁明快,节奏感很强。这些号子,通常以“嗨哟——嗨唑——哎嗨哟、哎嗨唑——”等为主调,加上一些统一动作,鼓舞人心,说唱河道艰险,抒怀寄志的号子词组成。其曲调有快调、中调、慢调、上坡调、下坎调、转弯调、摇浆调等。随着现代交通的兴起和现代化机械的增多,以人力为主的河道交通工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上述号子渐已消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仁怀县文化馆曾派人搜集整理过一些船夫号子、拉抬号子,在文艺晚会上演出过。
祭祀音乐,曲牌、锣鼓调子均不多,每种约有十多个,主要是和尚、道士、巫婆、神汉等拜佛诵经,求神送鬼、祭亡魂,做道场时所诵唱的音乐,其曲调大多神秘、悲凉。后因宣传科学,破除迷信,其范围日渐缩小。
花灯音乐,锣鼓牌子较少而曲谱极多。县内流传的曲谱有《五更调》、《月望郎》、《赛兰花》、《倒采茶》、《虫虫调》、《五根竹》、《诉苦调》等三百多个。
1978年,由仁怀县文化馆组织工作人员在全县展开民间音乐搜集整理工作,后经县文化馆群文干部梁太彬记录谱曲,相继刊载于《仁怀文艺》。其中有“花灯曲”,包括《五更调》、《月望郎》、《赛兰花》、《诉苦调》、《人来调》、《闹元宵》、《五根竹》、《古得溜溜》《双采茶》、《五爱郎》、《虫虫灯调》、《倒采茶》等;民歌有《踩堂调》、《红军到仡家》等。
1979年到1982年,县文化馆又搜集整理花灯调31个,铅印2100册,发到各花灯队。花灯音乐至今仍流行全市城乡,主要在春节期间演唱,内容和形式都有所发展,创新的曲调有《盼红军》、《新十二字》、《新长征调》、《十月之花》等20多个。从1979年起,仁怀县(市)文化馆每年春节前都编一些宣传时事、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花灯唱词,供各花灯队选用、演出。
市内群众喜爰的乐器有笛子、箫筒、唢呐等管乐器,二胡、板琵笆等弦乐器,锣、鼓、钹、木鱼、钱杆等打击乐器。据1981年县文化馆调查县流行的传统民间乐器有84种。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芦笙、口弦、木叶、长腰鼓等民族乐器。
芦笙流行于苗族、仡佬族、彝族人民生活中。芦笙因其笙管多用芦竹(苦竹)所做而得名。仡佬族的芦笙为五管,其余为六管。它有大、中、小三种,长的3米多,小的不足10厘米。其音色明亮浑厚,和声丰富,曲调节奏鲜明,旋律常以多声部方式进行,悦耳动听。
在仁怀市境内流行的芦笙曲调有《爬花杆》、《开路调》、《讨花带》、《赶场调》、《奔丧调》、《迎新调》、《踩月亮》、《欢腾调》、《滚山珠》等。
2011年10月26日 15点10分
9
level 10
民族村寨与民居建筑:
世居仁怀而人口最多的苗族、仡佬族、布依族人民,其居住的村寨和房屋,各有千秋,差别颇大。兹分别简介如下。
苗族人民,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房屋依山而建,具有大聚居、小散居,既集中又分散的特点。每个村寨的住户不很多,通常只有几户至几十户,超过百户的极少。村寨周围,常是茂林修竹环绕,风光雅静宜人。住房多数是土木结构,高约5米余。以黄色黏土为墙,杉松为梁,杂木为椽子,人字形两面水,复盖茅草或梭草。房屋的两头为住房和厨房,中间为堂屋。厨房用竹竿铺成楼,便于炕晾包谷等粮食。住房前后壁均开有窗户,从中隔断,后为宿舍,前为客户。待客室设置火炉,俗称“火儿房”。
这种民居冬暖夏凉,质朴素雅,别有风韵。房屋周围,植有桃李杏竹等植物,增添了无限生气。每家门前,大多有院坝式的空地,是主人工余时歌舞之所。较大的村寨,还设有专门的芦笙场或踩山坪,无怪乎后山苗族布依族乡享有笙韵苗寨的美誉。此外,部分苗族聚居地区,亦有一些木材瓦面三间式的住房。不过,上述苗族村寨,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不少地区已改建为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的平房或楼房了。
布依族人民,多数住在山区的坝子中,环境条件较好,故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住房都是木材结构的小青瓦房。造型为“吞燕子口”的古老式样,前壁有雕龙刻凤的花窗,风格古朴秀雅。特别是其中的部分吊脚楼房,大多因地制宜而建,仍保留了一些他们的先民所住的“干栏”式建筑的一些形式。吊脚楼的屋基分为上下两级,前低后高,差距在1米以上。靠坡一边为平房,相对的一边为楼房,楼与靠山的半间房相平。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这种吊脚楼随形就势而造,适应南方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具有防潮、防虫蛇的作用,可谓美观实用。至今后山苗族布依族乡的新山村布依寨,仍完好地保存着一些这样的特色建筑物。
市内仡佬族居住的地区地形复杂,房屋建筑的样式亦因之多种多样。既有壮美的木材高架房,也有厚重的土墙矮房,还有用乱石砌成的“塌塌房”,树枝、茅草构成的“千脚棚”等等。其中特色显著而为人们所称道的,无疑要数居住在茅坝镇内及五马河畔部分仡佬人家的木楼了。
这种木楼大多依山傍水而建,主体结构呈方柱形。粉墙青瓦,婷婷玉立,古朴典雅。它以圆石为础,杉木为柱,柱与柱之间夹上斑竹篾片,然后糊上泥浆,用石灰粉刷装饰。木楼通常为上下两层,偶亦有二楼一底的。底层不铺木板,用作磨房、厨房和堆放农具、柴草等杂物。上层横柱上铺有较厚的木板,是宿舍、书房、客厅。有顶层者,则多为了望楼和搁置不常用物品的地方。屋外有木质踏板楼梯回环而上。梯侧装有扶手,上下颇为安全。二楼屋外有吊脚回廊围绕,可自由步入各室和凭眺四周的风光。屋面覆盖青瓦,雨水从四面直泻而下。屋脊高耸,檐角微翘。有的屋脊上还塑有龙、凤、麒麟等图形。整个建筑和谐雅致,质朴优美,艺术构思独特奇巧,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格。
仡家木楼古书上叫干阑、干栏等。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仡佬族的先民僚人已经开始居住这种干阑了。《梁书》记载:“居处为阑,名日干阑。”《旧唐书》记载:“俗皆楼居,谓之干栏。”不过随着时时间的推移,干阑已有所改进和发展。过去屋面盖树皮、野草的,全都换成了青瓦;过去下层四周无遮栏,现在已改为上层相同的竹壁粉墙,甚至青石红砖了;过去牛栏、猪圈、厕所均均设在下层,现已另建在与木楼有一定距离的地方了。这些改变和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仡佬族人民解放以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以及受汉族人民风俗习惯和建筑艺术的影响所致。
2011年10月26日 15点10分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