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松鼠会:你还在看热闹吗?
ac米兰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9
诺贝尔 楼主
如果你独自在一间屋子里,似乎闻到好像有什么东西烧焦了,然后看到从门缝里飘过来一缕缕黑烟。你会怎么办?有人立刻会说快跑啊,打119啊……那么,如果你在一间大报告厅里,里面坐满了人,发生了同样的情况,可是其他人泰然自若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你又会怎么做呢?你得先东张西望犹豫一下,看看是不是自己鼻子和眼睛出了问题,可能还得再掐自己一下,确定不是在做梦。当看到其他人也在这么做时,你终于放心大胆地撒腿就跑了。至于打119嘛,“没我的事儿!”
这就是著名的“旁观者效应”。上面就是John Darley and Bibb Latane在1968年前后做的一系列实验之一。那些“泰然自若”的都是他们的托儿。他们发现在场的托儿越多,被试反应越慢。类似的实验他们还做了好几个,比如让一个被试和其他人通过电话交谈,然后电话的一端假装癫痫病犯了。如果被试知道只有自己一个人在跟他通电话的话,他会迅速报告。你一定猜到了,如果他以为有很多人一起通话的话,就可能缓报或不报。
引发这一系列实验的是1964年在纽约发生的一起命案。一名女子在自己家门口被刺死了,当时周围邻居至少有38人目睹了这场命案的发生,可是没有一个人见义勇为,连报警也是很久以后的事了。各大报纸都评论说纽约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后来发现媒体对此事的报道失实)
那么人口稀少的小城镇又会怎样呢?另一些科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他们把两辆同样的汽车敞开前盖分别停在大城市和人口稀少的小城镇。他们躲在暗处偷偷观察。几天下来,停在大城市的那辆车已经被人把能拆的零件都拆走了;而那辆停在小城镇的汽车总是被路人把前盖合上。
难道大城市的人心真的被污染了吗?心理学家偏偏不信这个邪,于是就有了这一系列的实验。最后他们发现,施助行为其实与城市的大小没有关系,而与人口的密集度有关系。人口的密集程度会导致两个效应:从众和责任分散。人们常常要以别人为参照物来定位自己,通过观察别人来判断自己是否正确,所以这就导致了多人在场时反应会变慢。同时每个人都以为别人会做,自己就不做了,或者抱着罚不责众的心态,所以也就没有人报警了。看来鲁迅说喜欢看热闹是中国人的劣根性造成的,其实不对,全世界人民都有这个臭毛病,只不过是中国人口密度太大了而已。
原因知道了,就得采取点措施了。军人的军装,**的警车就有提示身份意识的作用,这样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出什么事儿的时候,责任一分散,无形中就给他们多分了很多。那要是没有穿制服的呢?我们可以给他“穿”个制服,比如遇到情况高喊一句“党员同志站出来!”虽然外表看不出来就可以隐瞒,但是内心也够他煎熬的。要是怕万一遇到心理素质太好的,或者怕确实没有党员在场,也可以喊“爷们们,上啊!”这个性别隐瞒起来就比较困难了吧。呼救的时候更要注意了, 比如喊“大哥!救命啊!”就比光喊“救命啊!”强多了。喊的时候要尽量看着对方的方向。 最好能让人感觉到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既然知道了旁观者效应,那么就不要再继续旁观下去了(看贴后要留言,知道不?),遇到什么事儿了,要发扬马大姐的精神,那可不叫管闲事,那叫热情。
总之,还是希望大家平平安安!平安的生活才能是甜的!
2011年10月19日 01点10分 1
level 7
皮卡那个号不是解封了么
2011年10月19日 01点10分 2
level 9
诺贝尔 楼主
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利他行为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影响因素便是“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指的是,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
2011年10月19日 01点10分 3
level 9
诺贝尔 楼主
回复2楼:
又被莫名其妙的封了
2011年10月19日 01点10分 4
level 14
松鼠会的水平良莠不齐,这篇还算易读
2011年10月19日 01点10分 6
level 9
诺贝尔 楼主
kitty Genovese案例一直被视为“旁观者效应”的经典案例,但是其实这个案例被过度渲染或是错误引用了。Genovese小姐于1964年被一个系列强奸杀人犯用刀捅死。根据报纸报道,这个过程长达30分钟。在引起一位邻居的注意后,杀人犯逃离现场,十分钟后重回现场并继续捅Genovese小姐直到她死亡。报纸报道38位目击者目击了凶杀过程,但是没有一个人出来阻止或者打电话报警。这在当时引起了社会上很大的轰动。
  根据2007年《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kitty Genovese一案被媒体夸张报道了。当时没有38位目击者,在案发过程中警方也至少接到过一次报警电话,而很多邻居只是听到有声音,实际上并没有看到案发过程。该文作者认为这个案子之所以一直以来被作为“旁观者效应”的经典案例,是因为对学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案例。
2011年10月19日 01点10分 7
level 9
诺贝尔 楼主
巴利和拉塔内现在对克尤公园现象有了令人信服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他们把它叫做“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或者更简单地说:“旁观者效应”正如他们所假设的一样,正是因为一个紧急情形有其他的目击者在场,才使得旁观者无动于衷。对旁观者效应的解释,他们说,“可能更多的是在于旁观者对其他观察者的反应,而不太可能事先存在于一个人‘病态’的性格缺陷中。”
2011年10月19日 01点10分 9
level 7
····
2011年10月19日 01点10分 10
level 11
自嘲得好,病态性格缺陷
2011年10月19日 01点10分 11
level 9
[打酱油]
2011年10月19日 01点10分 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