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3
辩题是灾难更容易激发人的利己性还是利他性。我们是反方利他性。稿写的差不多了,今晚也模辩了一次。有几个疑问想求教各位前辈。
关于对方提出的在汶川大地震后发生了很多人囤积粮食导致另一部分人缺粮。这个显然不是个例了。而且也是大部分人。所以卡在了这个问题上,我方不能否认这个事件。对了,还有同类的巴以发生抢粮事件。这些都是偏重利己性。我们否认不了,总不能绕开吧?
如果把人类分成灾难中的和非灾难中的,是否意味着将题目中更能激发人类的利X性里的对象分成了两个群体。灾难里的和灾难外的。所以我们就扣着数量?
但是数据表明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捐款的只是四亿,剩下的八亿因为保全自己的财产所以算利己?
呃,算是一个思路,头绪比较乱。期待有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的解答。谢谢了。
2011年10月18日 13点10分
1
level 10
少年。。。。。 这个辩题正方有误区。。。。。
人的利己性不需要灾难激发。。。。他随时存在。。。。
所以灾难时 人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利他性。。。。
这么说能明白么。。。。。。。釜底抽薪 直接拆掉对方的立论架构。。。。。除非他们临场变立论。。。。否则 。。。。直接打飞
2011年10月18日 13点10分
2
level 10
你需要论证的是 灾难未发生时 人的利己性之存在。。。。。仅此
2011年10月18日 13点10分
3
level 3
回复2楼:
纠正一下,表示这里是姑娘……不是少年……
2011年10月18日 13点10分
4
level 10
数据表明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捐款的只是四亿,剩下的八亿因为保全自己的财产所以算利己?
数据还表明 没地震的时候 14亿人都没捐款。。。。。
2011年10月18日 13点10分
5
level 3
回复2楼:
今天模辩时正方二辩问我方一辩,如果他的笔掉了我方一辩会不会去捡。我方一辩答会。
然后二辩随之说这证明了平时里利他性也是普遍存在的。
2011年10月18日 13点10分
6
level 3
回复5楼:
呃,不能这样辩吧?毕竟对方拿出数据来了。
2011年10月18日 13点10分
7
level 1
回复6楼:
很明显,辩题是更容易激发,但没有否认平时没有利他性。对方没抓住重点,因为你方本来就没否认平时存在利他性啊。
2011年10月18日 13点10分
8
level 9
关于对方提出的在汶川大地震后发生了很多人囤积粮食导致另一部分人缺粮~~~~~~这个问题肯定不不能回避的,不然就会被对方抓到把柄~~~~~这样回答~~~~君不见,解放军在灾区与实践赛跑,君不见,白衣天使彻夜拯救,君不见,灾后广大人民的热心捐款~~太多太多了。难道对方辩友被辩题蒙住了双眼?
2011年10月18日 14点10分
9
level 4
关于这个问题,利己一方会打出灾难以及人们反映的瞬时性,这一点怎样才能有力辩驳呢?
2011年10月24日 08点10分
11
level 7
这个辩题不是让人去罗列事实,而是从灾难的属性中推出利己与利他的因子,也就是说为什么灾难能激发人的利己性,为什么灾难能激发人的利他性。单单罗列例子,这个是不是利己的,这个是不是利他的?甚至说,原来没显现出来一下子就显现出来这些都是不足以论证这个辩题的。
人们反映的瞬时性,是啊,人的第一反应永远是保护自己,针碰到了手,没感到疼自己就会把手缩回来,然而,这种本能是需要灾难来激发出来的吗?
归根到底,还是得解决一个灾难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些东西究竟如何影响我们对原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改变的问题。
2011年10月24日 09点10分
12
level 7
不经历灾难的人,对他而言这只是一个消息而已,何谈激发呢?无论是我们捐钱还是黑心商人屯粮,实际上都是和自己没直接关系的事情,对于我们,那再震撼也只是几张图片,几条新闻,灾难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事实,我们如何做,更多的是我们原有品格的体现,因为有爱心,所以捐钱,因为冷漠,所以屯粮,真正要谈的激发人心中埋藏在深处观念的,是那些与灾难相关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那些亲眼目睹了无数死亡与破坏,那些曾经在生死之间挣扎过,那些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好友,他们这些人,是在如何做的,为什么会这么做。
2011年10月24日 09点10分
13
level 7
巴以抢粮问题,我不明白这里牵扯到什么利己利他的问题,两个有着深仇大恨的民族,抢是正常的,不抢才不正常。如果是平日里相敬如宾,灾难面前大难临头各自飞得例子还有一定的说服力
2011年10月24日 09点10分
14
level 1
一个独自登山者,失足入山崖,有意识,但无行为能力,这一情形,就是灾难。
失足者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和对生存的强烈愿望,于是失足者呼救,失足者知道,只要呼救,才更有生的希望。在灾难发生那惨情出现的刹那,在这惨情决断着生抑或死的当口,当事者惊恐生命的无助,只有自救与求救的本能性反应。
呼救行为的心理动因,是相信人心,和渴望人性的真善美,这种强烈渴望人性真善美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价值观重新构建的过程,其新构建的价值观几乎影响其人的一生。
饱受过苦难的人更容易理解同情别人的苦难,灾难的幸存者最理解灾难者的无助。
灾难者精神被脆化,需要心理救助,灾难引发灾难者短期心理机制是求助,长期心理机制是感激与回馈。
2011年10月24日 12点10分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