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鹏:为温州模式卸妆 台州现象刻板
中华城市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7
现实的意识形态角力,温州不得不接受保护者的化妆,减轻来自政治体制内部的非难。在改革30年后,真实的温州,仍在那抹浓浓的红妆之下。
  文/杨海鹏
  当记者最大的乐处,是且行且知,于我这种饕餮之徒,还有一个且吃。与朋友聊温州模式,在遥隔七年之后,苍南金乡镇破败市街上的猪油炒海瓜子,仍旧可以勾出我一肚子馋虫。那是一个酷热的夏天,我终日在苍南的山陬海角徜徉,寻找所谓“温州模式”的幼年故事。蚊虫的叮咬和持续的腹泻,让我几乎没有精力消化自己笔记本上的素材。
  关于温州,很多人讲着不同的故事。温州的政治老人如80年代后先后担任市委书记的袁芳烈和董朝才的版本,就与官方文人煌煌十大册的《温州经济丛书》不一样;而这些袁董这些老人的叙述,与乡野小老板的故事也不一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温州,而温州只有一个。
2011年10月15日 06点10分 1
level 7
大约如此,在中国30年改革史上,很多历史叙述都是似是而非的。面对繁杂而矛盾的史料,新闻报道,辩护人的论文,那些人和事,往往让人觉得置身一场不散的假面舞会。温州的真身,也似乎被掩盖于亿万文字构建的浓浓的红妆之下。
2011年10月15日 06点10分 3
level 7
政府与社会
  我之解读温州,或是从台州找到入口。
  温州和她北面的台州,说起来市场经济起步差不多,发展模式也相同。在温州模式备受敌意时,台州隐身于温州之后,政治安全许多。来自政权内部的敌意既少,也就无须多少化妆,由此从台州的素颜上,多少可以窥见她姐妹城市温州的真容。台州人好朋友,多爽朗健谈;温州人多把所有操文字业者视为官家人,言语或有隔膜。
  在台州和温州,最有组织力的民间力量是宗族。围棋国手俞斌长大的天台县水南村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在建国50周年前,几乎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该村距离县政府只4里路,但对这个人口高达万人,以许姓为主体的血缘村落,政府一直苦无办法渗透。

2011年10月15日 06点10分 4
level 7
2011年10月15日 06点10分 6
level 7
计划经济下人和人的关系,取向于上下之间的忠实,而不是横向的合作。这是一个经济制度的乌托邦,移植于中国社会之上;而温州人只有建立在血缘地缘上的平等合作,才有生路,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底色。
2011年10月15日 06点10分 8
level 7
2011年10月15日 06点10分 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