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谁发明的这种健身器材?
监利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1
trueman_o 楼主


2011年10月14日 15点10分 1
level 12
[打酱油]路过。
2011年10月14日 15点10分 2
level 14
在看 先抢个位置坐搭看 等你们一哈站到
2011年10月14日 15点10分 3
level 9
老外真TM的潮[瀑布汗~]
2011年10月14日 15点10分 4
level 9
瞎了
2011年10月14日 15点10分 5
level 11
trueman_o 楼主
这帮**
2011年10月14日 15点10分 6
level 11
trueman_o 楼主
这是什么样的运气



2011年10月14日 15点10分 7
level 9
继续
2011年10月14日 15点10分 8
level 11
trueman_o 楼主
瞎了狗眼
2011年10月14日 15点10分 9
level 9
[囧]
2011年10月14日 15点10分 11
level 11
trueman_o 楼主
本来说发点文章,关键字太多,审核通不过,实在是没性趣了。
2011年10月14日 15点10分 12
level 9
制作成图片
2011年10月14日 15点10分 13
level 9
截图发出来
2011年10月14日 15点10分 14
level 11
trueman_o 楼主
法国的事情,跟天朝八竿子打不到一起,也被河蟹。
太长了,截图也不清晰,算了。
其实我刚才发的东西都是转的另外一个论坛的。
2011年10月14日 15点10分 15
level 9
2011年10月14日 16点10分 16
level 11
trueman_o 楼主

  我们担心在德国方面“战争失去其严格的防御性质而蜕变为反对法国人民的战争”……这位虔诚的〔普鲁士〕国王曾向法国和全世界保证他所进行的是严格防御性的战争。怎样才能使他摆脱这一庄严保证的约束呢?导演这出戏的人们便不得不把事情弄成这样:仿佛威廉是违心地顺从了德意志民族的不可抗拒的要求……更有心计的爱国者们要求占有阿尔萨斯-洛林德语区……
  马克思认为,在战争初期,普鲁士进行的是防御战争。马克思说得很明确,法国割让给普鲁士的地区讲德语。时值欧洲现代民族国家形成时期,领土变更是常事。马克思透露了德国人民有统一德语地区的民族愿望,但是,马克思不赞成“爱国者”的要求。即使出于爱德,马克思也不能赞成。割地将使法国成为德国的世仇,迫使普鲁士与俄国结盟。而当时的俄国,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眼里,是一个没有现代工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很落后的**国家。
  战争的胜利,使普鲁士统一了德国。作为德国人,马克思确实希望看到德国的统一,但他希望的统一,要由无产阶级**来实现,而不是通过王朝战争。德国社会民主党历史学者弗兰茨·梅林写的《马克思传》,有专章讨论这一问题。
  马克思毕竟是国际主义者,他不是都德那样的民族主义者。
  战争期间,都德三十岁,正是从军壮年。但他十七岁就得了梅毒,因为身体不佳而未上前线,只是操练过几天民兵。上不了战场上文场,都德躺在
巴黎
的公寓里编造爱国神话,直到巴黎公社的红色恐怖逼迫他逃出京城。
  当然,阿尔萨斯肯定有只说法语的人,也肯定有母语是德语却很喜爱法语的人。但像《最后一课》那样,写得似乎全阿尔萨斯的人都把法语当母语,小弗郎士甚至想,“〔普鲁士人〕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那就离事实太远了。阿尔萨斯的鸽子本来就用德语唱歌嘛。
  《最后一课》能给读者的真正一课,就是那种爱国口号下的宣传,于事实层面,最是靠不住。战争期间的爱国文学,当时应该有鼓舞士气的作用,许多年后回过头来看,却是当不得真的。
  《中华读书报》07年4月16日发过一篇文章,《都德〈最后一课〉的首译、伪译及其全译文本》。作者说:“由于他〔胡适,首译都德这篇小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领袖地位,以及尔后多次选入教科书的媒介作用,极大地扩大了《最后一课》的传播空间及其影响,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教材之一。”可惜,被多方吹捧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教材”,竟然是个糊弄中国人的大牛皮。
  《最后一课》里的故事,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成为事实的镜像。法国这次收回阿尔萨斯,决心对德语下重手。他们驱逐了1871年后移入阿尔萨斯的德裔居民,学校上课一律用法语,街道和店铺名字也只准用法语。镜像里的左,实为生活中的右。把《最后一课》与1945年的现实对照,故事中的法语和德语要对换位置。
  不过,到了今天,在欧洲,不要说普法战争,就是二战那一页,也早已翻过去了。阿尔萨斯的首府斯特拉斯堡,如今是欧盟议会所在地。经受了德国和法国的百年之争,斯特拉斯堡这座充满独特中世纪风味的典雅城市,如今转化为欧洲和平的新象征。这里的人会讲法语,也能说德语,他们在学校还学习英语。在法文招牌的餐馆里,吃着地道的德国香肠与城里居民聊天,语言之杂,让人想起马克思写《法兰西内战》。马克思的母语是德语,但《法兰西内战》是为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写的关于国际时事的宣言,他的原稿有英文也有德文,他还要核对法文版本。
  难怪马克思的女婿保尔·拉法格要告诉我们,马克思经常说,“外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A foreign language is a weapon in the struggle of life)。至少,英语读多了,可以多一个戳穿牛皮的工具。(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2011年10月14日 19点10分 18
level 11
trueman_o 楼主

  我们担心在德国方面“战争失去其严格的防御性质而蜕变为反对法国人民的战争”……这位虔诚的〔普鲁士〕国王曾向法国和全世界保证他所进行的是严格防御性的战争。怎样才能使他摆脱这一庄严保证的约束呢?导演这出戏的人们便不得不把事情弄成这样:仿佛威廉是违心地顺从了德意志民族的不可抗拒的要求……更有心计的爱国者们要求占有阿尔萨斯-洛林德语区……
  马克思认为,在战争初期,普鲁士进行的是防御战争。马克思说得很明确,法国割让给普鲁士的地区讲德语。时值欧洲现代民族国家形成时期,领土变更是常事。马克思透露了德国人民有统一德语地区的民族愿望,但是,马克思不赞成“爱国者”的要求。即使出于爱德,马克思也不能赞成。割地将使法国成为德国的世仇,迫使普鲁士与俄国结盟。而当时的俄国,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眼里,是一个没有现代工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很落后的**国家。
  战争的胜利,使普鲁士统一了德国。作为德国人,马克思确实希望看到德国的统一,但他希望的统一,要由无产阶级**来实现,而不是通过王朝战争。德国社会民主党历史学者弗兰茨·梅林写的《马克思传》,有专章讨论这一问题。
  马克思毕竟是国际主义者,他不是都德那样的民族主义者。
  战争期间,都德三十岁,正是从军壮年。但他十七岁就得了梅毒,因为身体不佳而未上前线,只是操练过几天民兵。上不了战场上文场,都德躺在巴黎的公寓里编造爱国神话,直到巴黎公社的红色恐怖逼迫他逃出京城。
  当然,阿尔萨斯肯定有只说法语的人,也肯定有母语是德语却很喜爱法语的人。但像《最后一课》那样,写得似乎全阿尔萨斯的人都把法语当母语,小弗郎士甚至想,“〔普鲁士人〕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那就离事实太远了。阿尔萨斯的鸽子本来就用德语唱歌嘛。
  《最后一课》能给读者的真正一课,就是那种爱国口号下的宣传,于事实层面,最是靠不住。战争期间的爱国文学,当时应该有鼓舞士气的作用,许多年后回过头来看,却是当不得真的。
  《中华读书报》07年4月16日发过一篇文章,《都德〈最后一课〉的首译、伪译及其全译文本》。作者说:“由于他〔胡适,首译都德这篇小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领袖地位,以及尔后多次选入教科书的媒介作用,极大地扩大了《最后一课》的传播空间及其影响,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教材之一。”可惜,被多方吹捧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教材”,竟然是个糊弄中国人的大牛皮。
  《最后一课》里的故事,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成为事实的镜像。法国这次收回阿尔萨斯,决心对德语下重手。他们驱逐了1871年后移入阿尔萨斯的德裔居民,学校上课一律用法语,街道和店铺名字也只准用法语。镜像里的左,实为生活中的右。把《最后一课》与1945年的现实对照,故事中的法语和德语要对换位置。
  不过,到了今天,在欧洲,不要说普法战争,就是二战那一页,也早已翻过去了。阿尔萨斯的首府斯特拉斯堡,如今是欧盟议会所在地。经受了德国和法国的百年之争,斯特拉斯堡这座充满独特中世纪风味的典雅城市,如今转化为欧洲和平的新象征。这里的人会讲法语,也能说德语,他们在学校还学习英语。在法文招牌的餐馆里,吃着地道的德国香肠与城里居民聊天,语言之杂,让人想起马克思写《法兰西内战》。马克思的母语是德语,但《法兰西内战》是为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写的关于国际时事的宣言,他的原稿有英文也有德文,他还要核对法文版本。
  难怪马克思的女婿保尔·拉法格要告诉我们,马克思经常说,“外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A foreign language is a weapon in the struggle of life)。至少,英语读多了,可以多一个戳穿牛皮的工具。(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2011年10月14日 19点10分 20
吧务
level 16
7楼视频的咧个男滴绝对是春哥的信徒
2011年10月14日 19点10分 2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