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7
今年3月,我去中央电视台做一个节目,当时的嘉宾还有一个人,他叫乔建中,原北京音乐研究所所长,他跟我透露了一个消息,陕北歌王王向荣马上要出一张新专辑。我听了之后非常兴奋,便问:“有配乐吗?”乔说:“没有,全部是清唱。”这我就放心了。终于,我拿到了这张唱片。这张唱片由上海中唱出版发行,我跟丁夏同学联系,让他帮我联系一下中唱的企宣,很快,唱片就交给了丁夏,他们公司有个小姑娘好奇,就放进电脑里听,第二天,就把唱片寄给了我。我收到唱片后那叫一个激动啊,迫不及待打开,怎么里面没有光盘?赶紧跟丁夏询问,他说,小姑娘忘了从电脑里取出来了,直接把盒子寄过来了。于是,我又多等一天,总算听到了王向荣的这张唱片。以前,我听过王向荣的歌,2004年,在北展剧场有一台演出,王向荣唱了几首歌,说实话,那台演出我很失望,王向荣最后出场,我就是为了听他唱,一直没离开。他唱了几首歌,我想我还不如不等他呢。尤其是《黄河船夫曲》,已经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了。王向荣越来越有名,唱的也越来越油,慢慢地,他就不原汁原味了,为了能让陕北以外的人听清楚,口音越来越轻,尤其是,加上电声乐队的配乐,基本上就没法听了。而且,毕竟上了岁数,嗓子上不去了。这张《陕北歌王王向荣》让我听到了真正原汁原味的陕北、内蒙民歌。第一,这张专辑的35首歌都没有配乐,第二,这是王向荣12年前的录音,那时候的王向荣底气十足,可以说是他最佳时期的演唱录音。听王向荣的歌,要像煲汤一样,要慢慢听。我不是陕北人,对那里的文化知之不多,有时候只能从歌声中去想象一些场景,但是那一段段旋律真是很好听,那些质朴的歌词读起来也有意思。民歌这东西,不好听就不会流传的,它不像现在的流行歌曲,可以借助商业宣传,即便这样,都流传不了几首歌。
2006年08月12日 06点08分
1
level 7
6月17日用巴赫来减减压吧安静,安静,一定要安静下来。一天三场球看下来,人不免变得一惊一咋的,不免有些神经兮兮的感觉。碰巧前天,李生的小伙计发来短信,说我订的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第二部已经到货,于是跑去取回来,看球聊球、写球的间歇拿出来一听,竟然是久违的安静而超然。这张双碟CD是为补漏在几个月前订的,当时在石牌的打口摊上见到张没听说过的ARCHIV版《平均律钢琴曲集》,演奏者是科克帕特里克(后来查资料,知道这是一个美国专攻古乐的大学教授),虽只有第一部的两张碟,我还是买了。ARCHIV是DG公司专出古乐的厂牌,以前它出过吉尔伯特弹的巴赫《平均律》的羽键琴版蓝装系列,被认为“最贴近巴赫精神”,是《平均律》最杰出、也是我听过的唯一的古乐器演绎版本。听多了古尔德充满个性张扬不羁的钢琴版巴赫,对吉尔伯特弹的《平均律》羽键琴版会不太习惯,总觉得有点素朴过度,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而且速度慢到有点闷了。这次听科克帕特里克的,竟感觉到羽键琴版的巴赫,在不快不慢的淡定和从容里,也有一种温润的亲和感,而且录音好,一点没有冰冷的距离感;不像吉尔伯特那张,显得有点冷硬,且略嫌干涩尖瘦——以前还以为羽键琴里的巴赫就这样,遂对大名鼎鼎的吉版《平均律》有些疏远之,而亲古尔德的《哥德堡变奏曲》,这回,看来又可以回到原始的巴赫了。巴赫曲子,很多——比如这部《平均律》,比如还有他的无伴奏大、小提琴组曲,都是古典音乐中的极品,非常纯粹的音乐,和浪漫派一路的抒情大异其趣,清澈安详含蓄超脱,充满一种冥想的书卷气。听进去了,趣味无穷,绝对不会胡思乱想,脑子里杂七杂八的东西,慢慢被过滤掉,剩下的就只有种宁静在回荡——哈哈,有点玄了;相反,如果听不进去,就会直犯困。前些时候开始搜一些ECM的另类音乐,听到一些北欧的东西,那也是安静之极,但现在和巴赫比较起来,那北欧的无边的静穆和悠长的安详里,有种生命挣扎的隐忍的痛,而巴赫,我觉得,简直就是在云端睡觉——如果没睡的话,就是在跳舞,一种很简单的舞,就像小孩子一个人安安静静时跳的一样,对,像天使。好听啊,听得我气定神闲,满心一片清澈纯净啊——然后,接着看球!! * 19:03 两亩地
2006年08月12日 06点08分
2
level 7
第五交响曲光听一个版本是绝对不够的,可供进一步比较的版本,建议找三个,一是卡拉扬1960年代的录音,是一个优雅而潇洒的版本,暗中隐含着宿命般的阴郁。二是瓦尔特1950年代末的录音,塑造的是一个浪漫主义的“英雄”形象,胜在抒情性和动力感之间的均衡。三是富特文格勒1954年录的版本,六个字:潇洒、阔大、高贵。 德沃夏克: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八交响曲库贝里克指挥柏林爱乐乐团DG 427 202-2 千万别觉得庞大、复杂且深奥的交响乐有多可怕,至少,德沃夏克的这首《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可以消除大多数人的心虚和顾虑。这部德沃夏克美国之行的情感结晶——按照作曲家自己的说法——“有鼻子的人都能从中闻到美国的味道,”作品情绪亢奋、饱满而开朗,语言风格粗犷到几乎有点飞扬跋扈的张狂。但其身处异乡的对故国家园的眷顾,则使其在作品中很自然地流露出浓郁而悠长的思乡之情,而一种深藏于其内心的斯拉夫民族特有的波西米亚风情,也借着作曲家的满溢的乡愁,乘机冒将出来,在作品中大献殷勤。史上确实还没有那部作品像这首交响曲一样通俗好听过耳不忘的程度。在其众多的版本中,出生于捷克的大指挥家库贝里克的每一次出手,都是杰作,他在斯拉夫作曲家作品诠释上的权威性,确保了这个作品风味的纯正性。DG给他出的这个版本,音色饱满,层次丰富,乃精品也。同一张碟上还有德沃夏克另一首波西米亚味道巨浓《第八交响曲》,两部作品一起听,属超值享受了。一定要提的一个花絮是,中国人对这个作品的熟悉程度可能会超过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的原因,估计和1980年代它就借着一个著名的日本电影《火红的第五乐章》而在人们记忆中扎下了根,那些耳熟能详的既豪迈又优美的旋律,成为了早期乐迷古典经验中最温暖的回忆。 贝多芬:第八(悲怆)、第十四(月光)奏鸣曲吉列尔斯钢琴 DG 400 036-2 有时候需要靠投掷硬币,才能在吉列尔斯和肯普夫的两个版本间做出永远会有遗憾的决断——这一次,我掷到的是正面:吉列尔斯。我相信知道贝多芬那个优美的月光传说故事的人,会比听过这首《月光》的人多。而在诠释《月光》的N多版本中,吉列尔斯的这个版,几乎是完美无瑕。他那种斩钉截铁的特质,在一片清凉如水的月光中,化为如梦如幻的绕指柔。他的精准、他的平衡性、他的想象力以及他优雅的绅士气质,这一切所勾勒出的纤细而富有弹性的意境,实在令人陶醉。而那个常常被一些人演绎得过于张扬甚至粗野的末乐章,在吉列尔斯的指间,出落得精神抖擞而又自信从容。作为贝多芬早期奏鸣曲的颠峰之作,《悲怆》以极富戏剧性的方式,熔铸了贝多芬特有的悲情和诗意。在这张录音里,吉列尔斯用坚定爽朗的力道和恰如其分的粗砺,极好地平衡了贝多芬的悲沉幽叹和如歌倾诉,虽然有人觉得吉列尔斯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用相对缓慢的速度来附会那个并非贴切的“悲怆”主题,但他苍劲如削的节拍律动以及旋律线的展开强度,却无不透着一种隐忍的上扬内力,有一种阔大、深邃而坚实的美感。这一点,我个人觉得要比肯普夫典雅高贵的抒情,更接近我理解的贝多芬。 肖邦:夜曲全集鲁宾斯坦钢琴RCA 5613-2-RC[2CD] 肖邦的《夜曲》很多大师级的钢琴家都录过,但鲁宾斯坦的这张一出,其他的版本基本也属于多余,至少是奢侈。这是一张既是最初级也是最高级的碟,无论是对肖邦情绪把握、对作品意境诠释的准确性,还是录音的精致程度,都有无与伦比的美感——美到几乎一点瑕疵都没有。听肖邦到底该从他的哪类作品开始?很具波兰民族风情的波罗乃兹舞曲抑或玛祖卡舞曲?极具技巧性和细腻感的前奏曲抑或练习曲?似乎都可以,但从“最肖邦”的角度看,我想绝对是《夜曲》。21首夜曲中那种梦幻般的伤感缠绵、幽眇宁静的调调,几乎成为了肖邦式忧郁的代名词。而鲁宾斯坦的诠释,更以细腻、婉约、晶莹、优雅见长,极富张力和弹性,让人陶醉于春江花月夜般的如梦夜色和昂然诗意,难以自拔,也无须自拔啊。
2006年08月12日 06点08分
4
level 7
谁晚上都会有失眠的时候,要找人来陪的话,鲁宾斯坦的《夜曲》里的肖邦应该是个合适的人选。透着淡淡伤感、绵绵醉意的曼妙旋律,有着无敌的催眠魔力,我本人就常常在其温柔低语中渐渐沉入梦乡。 莫扎特:G大调小夜曲/D大调月下小夜曲/D大调邮号小夜曲/D大调哈夫纳小夜曲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柏林爱乐乐团 DG 453 076-2[2CD] 莫扎特太能写了,短短35岁的天才生涯中,竟然能写遍音乐所有门类,作品数量高达600多部。惊叹之余,是选择的难度:从哪里开始呢?撇开专业人士所看重的所谓“重要性”原则,以普通爱乐者对位作曲家旋律的熟悉度作为标准来定夺的话,排序为第13号、编号为K525的《G大调小夜曲》无疑是第一道门,该曲由卡尔伯姆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演绎,古朴、端庄、严谨,堪称典范,实在是入门者最合适的选择。至于莫扎特的这个现在几乎地球人都知道或至少听说过的作品,我就不想罗嗦了,优雅、细腻、华贵、含蓄、典雅、纯净、明朗、欢快、严谨……反正把这些我们能想到的好词用来形容它,就算一起用上,也不过分。而收在这个DG小双张另外三首小夜曲,完全可以作为余兴节目来欣赏。今年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就连空气里到处都充满了他的旋律,从这个意义上讲,仅仅只满足于这张碟是不够的。循序渐进的方法是,在他的各类作品中各找出一个曲子来听,比如交响乐里听听他的最后三部(第39、40、41)中的任何一部(版本还是选DG公司出的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钢琴协奏曲可以在第14号至27号之间选任何一部佩莱希亚演绎的版本,小提琴协奏曲则锁定格鲁米欧演绎的任何一部(一共才5部呢),至于钢琴奏鸣曲可以把有著名的《土耳其进行曲》的第11号找来完整欣赏一下,等等,这样下来如果能听出感觉,那接下来就可以向莫扎特世界全面进军了。 舒伯特:鳟鱼五重奏布伦德尔钢琴克里夫兰四重奏组 PHILIPS 400 078-2 我一反常规要在这里为初入门者隆重推荐一张五重奏作品。一般而言,作为一种纯音乐,三重奏、四重奏和五重奏这些室内乐的作品,因为形式感太强而且旋律变化不大,对于不懂西洋音乐门道的人来讲,最容易让犯困了,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是少有的几个例外之一。尽管室内乐大多无标题,但这部曲子因为选取了舒伯特本人歌曲《鳟鱼》中的旋律做主题和变奏,而令一般听者能借着水中“鳟鱼”轻快优雅的形象,来铺展自己的闲散情思和愉快遐想。听舒伯特22岁欢娱时光里写下的这部室内乐,完全不必为所谓的“思想性”而劳神,几乎每个乐章都涂抹着一层欢快嬉戏的灿烂色彩,非常漂亮而且好听,钢琴与弦乐器之间欢歌笑语般的活泼对答和轮番歌唱,无不透着他惨淡一生中少有的阳光明媚的少年情怀。有时不免会有种甜得发腻的感觉,但真的美得没法拒绝。布伦德尔是舒伯特的最佳诠释者,他指间流淌出的琳珑惕透的欢快旋律,与舒伯特作品中那种的浪漫、欢愉而温柔的气质非常吻合,而他在平衡钢琴与其他乐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大师风范,使这张碟具有了其他室内乐录音少有的温暖的亲和力。 斯特劳斯家族:1987年新年音乐会维也纳爱乐乐团卡拉扬指挥DG 419 616-2 欧洲社交界一年一度的盛大派对,现在也成为中国城市品味人士常挂在嘴边的热门话题了。盛况空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举办一次,主要演奏斯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作品(曲目每年大同小异)。演出乐团固定维也纳爱乐乐团,而指挥则基本一年一换。对于关注此事的爱乐者来说,每年新年之际从电视里追看现场直播,同时手头备着一张具有标杆意义的新年音乐会的碟,以此为标准,将这两者对照起来欣赏,这肯定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卡拉扬1987年担任指挥演出的这张碟,是目前口碑教好的一个版本,DG的这张录音至今依然畅销海内外,被卡迷们称之为“经典中的经典”,曲目有《蝙蝠》序曲、《天体音乐》圆舞曲、《安娜》波尔卡、《谵妄》圆舞曲、《豪华列车》快速波尔卡、《雷鸣电闪》快速波尔卡、《春之声》圆舞曲、《别再忧虑》快速波尔卡、《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等,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和终曲《拨弦波尔卡》。单从这个曲目我们就知道这是欣赏斯特劳斯家族圆舞曲的极好机会,而卡拉扬音乐会上炉火纯青般的表现,严谨而华丽、典雅而热情、潇洒而幽默,使得这场古典盛宴具有了里程碑的意义。 瓦格纳:管弦乐精选索尔蒂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DECCA 440 606-2[2CD] 作为歌剧大师的瓦格纳,对于普通爱乐者的强大吸引力首先在于其庞大歌剧作品中辉煌的管弦乐成分,事实上,他既撩人感官又摄人魂魄的豪华音乐语言及配器手法,都极具色彩冲击力,在音乐史上堪称空前绝后。很显然,规模庞大的瓦格纳帝国足以耗去一个人大半生的生命和激情,而登堂入室的必经之路,就是他歌剧作品中的这些序曲、前奏曲以及重要场景音乐。目前,这类瓦格纳管弦乐的精选碟不少,但无论是所选曲目,还是作品演绎的深度和精彩程度而言,索尔蒂这个版本,绝对是首选。索尔蒂可能是瓦格纳最贴心的诠释者,他的演绎,充分表达出了瓦格纳管弦乐特有的恢弘气势和强劲力度,传递出其高贵、傲慢到有点变态的精神气质,甚至有点神经质般的暴力气息,这一点,恐怕只有在索尔蒂的瓦格纳那里享受得到啊,其他的,想必也只有卡拉扬能稍稍能和索尔蒂过上两招了。
2006年08月12日 06点08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