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8
午后三点的阳光
楼主
一说起教授,总能让大部分老百姓肃然起敬:好大的学问、好高的层次。有的教授,自己也感觉学问、层次高的满满,好在人前作出一付莫测高深的模样,你想他怎么能红?有的教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做学问(少数),这样的人他不想红,也没有红的环境——有人写报告文学宣传、有总设计师的关照。这个年头,宣传科学家和学问家,远远赶不上宣传几个少不更事的小女孩有效益,你想他怎么能红?还有一批教授,语不惊人死不休,一会儿卖冰棍,一会儿嫁靓女,一会儿性产业阳光化,臭名传天下可就是红不起来,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易中天“野”,是“土匪”。“野”就与书呆子不同。“土匪”则非常现实,就与那些玩虚活的不同。他的“野”性和“匪”性无疑得益于上山下乡的经历,可见艰苦的环境对人才的成长是多么的必要。现在孩子们的条件好了,家长们拼命为他们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却不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过度的好环境其实和大烟没什么区别,给了孩子享受,也废了孩子——既没有“野”性更没有“匪”性,想成材太难。 易中天的“野”性和“匪”性,使他对社会热点有着敏锐的直觉和观察力。也正是他的“野”性和“匪”性,使得他能够把那些老百姓看来玄之又玄的“大学问”平民化,他知道观众最喜欢看的是什么,他知道怎么样把自己的知识以最快乐的办法传授给观众。易中天使人们的学习变成了一种享受,这是他最成功的地方。 易中天走向“百家讲坛”,像科普工作者一样,起着知识普及的作用,大众对知识的渴求从来都是强烈的,但往往苦于没有渠道,遇不到明师。大众对优秀文化享受的渴求从来也是强烈的,但社会往往提供的太少。易中天恰好通过现代媒体满足了大众的渴求,想不红也难。 这个社会既需要邓家轩、华罗庚、蒋筑英、袁隆平、陈景润一类的科学家,也需要易中天一类知识普及家。
2006年08月08日 09点08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