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务
level 9
登封是我家
楼主
1977年初,根据工作需要,我参加了安金槐先生领导的王城岗遗址发掘工作,我们这次发掘的任务就是探索夏文化,而且最好能找到文献所记“禹居阳城”的遗迹。
大约在6月底的一天,我们在T16、T17两个探沟中,发现有一边是熟土、另一边是生土形成南北走向的遗迹,大家被这条遗迹深深吸引,但是弄不清楚它是一种什么现象。这时忽然接到上级通知,指示我们停止现场发掘,回去参加运动。当时正值盛夏雨季,遇上大雨冲刷,整个遗迹就会面貌全非,毁坏殆尽了。为尽量避免这个损失,我向领导要求晚回去几天,继续发掘,以期搞清这条遗迹的性质。安金槐先生当场同意了这个要求,经请示上级领导批准之后,就立即留下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现称国家博物馆)董琦先生一起,继续发掘工作。记得那是7月上旬,虽然赤日炎炎,但确是大地充满生机的时节。我们在T16、T17以南,分别开了T22、T23两个新的探沟,事属偶然,或又联系着必然,经过一个礼拜的努力,我们果然发现了一段呈南北走向的基槽,原来那条直线遗迹,正是这条基槽的西部边缘。以我所发掘的T23为例,这段基槽大致呈倒梯形,口宽4.4米,底宽2.54米,深约2.3米,槽内填以红褐色黏土,层层夯打而成,为防止粘连,每层之间铺有细沙。夯层厚薄不一,夯窝大小不等,显示着一定程度的原始性。
安金槐先生闻此大为振奋,立即带领全体发掘人员回到工地,通过大规模的钻探和试掘,得知这些基槽连成一座大致呈方形的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城圈,时代属河南龙山文化时期,T22、T23探沟内所揭露的基槽,乃是属于这座城墙西墙基槽的一段。虽然由于年深日久,城墙文化城堡基址,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又在原小城基址之上,发现了一座面积30余万平方米的大型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城址,足以证明古代文献记载是
正确的
,这里正是以禹为首的夏部族活动的中心地区。根据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可知夏部族兴起于嵩山地区,建都于嵩山地区,从这个意义上说,嵩山地区是中原古代文明的摇篮,夏部族就是创建中原古代文明的主体。正是以夏部族为主的各部族,在这里团结合作,艰苦创业,与时俱进,推动着中原地区在广阔的华夏大地上,率先进入古代文明历史的新时期。 window.HLBath=1;
2011年09月16日 03点09分
1
大约在6月底的一天,我们在T16、T17两个探沟中,发现有一边是熟土、另一边是生土形成南北走向的遗迹,大家被这条遗迹深深吸引,但是弄不清楚它是一种什么现象。这时忽然接到上级通知,指示我们停止现场发掘,回去参加运动。当时正值盛夏雨季,遇上大雨冲刷,整个遗迹就会面貌全非,毁坏殆尽了。为尽量避免这个损失,我向领导要求晚回去几天,继续发掘,以期搞清这条遗迹的性质。安金槐先生当场同意了这个要求,经请示上级领导批准之后,就立即留下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现称国家博物馆)董琦先生一起,继续发掘工作。记得那是7月上旬,虽然赤日炎炎,但确是大地充满生机的时节。我们在T16、T17以南,分别开了T22、T23两个新的探沟,事属偶然,或又联系着必然,经过一个礼拜的努力,我们果然发现了一段呈南北走向的基槽,原来那条直线遗迹,正是这条基槽的西部边缘。以我所发掘的T23为例,这段基槽大致呈倒梯形,口宽4.4米,底宽2.54米,深约2.3米,槽内填以红褐色黏土,层层夯打而成,为防止粘连,每层之间铺有细沙。夯层厚薄不一,夯窝大小不等,显示着一定程度的原始性。
安金槐先生闻此大为振奋,立即带领全体发掘人员回到工地,通过大规模的钻探和试掘,得知这些基槽连成一座大致呈方形的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城圈,时代属河南龙山文化时期,T22、T23探沟内所揭露的基槽,乃是属于这座城墙西墙基槽的一段。虽然由于年深日久,城墙文化城堡基址,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又在原小城基址之上,发现了一座面积30余万平方米的大型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城址,足以证明古代文献记载是
正确的
,这里正是以禹为首的夏部族活动的中心地区。根据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可知夏部族兴起于嵩山地区,建都于嵩山地区,从这个意义上说,嵩山地区是中原古代文明的摇篮,夏部族就是创建中原古代文明的主体。正是以夏部族为主的各部族,在这里团结合作,艰苦创业,与时俱进,推动着中原地区在广阔的华夏大地上,率先进入古代文明历史的新时期。 window.HL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