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作者:郭成康
司马光辨析与发挥的先儒“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思想,遂成为中国古代用人之道的最精辟的经典表述,对传统政治的影响极其深远。(截取,用于和雍正的用人之道做类比)
同司马光“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的重德轻才的取人之术大异其趣,雍正皇帝在政治实践中倡行了一条“宁用操守平常的能吏,不用因循误事的清官”的重才轻德的用人路线。
雍正并不一般地抹煞品德的重要性。他认为“居官立身之道,自以操守廉洁为本”,但“安民察吏,兴利除弊,其道多端”,“操守者,不过居官之一节耳。”⑥“礼义廉耻”乃宋儒所讲的“国之四维”,雍正是这样对新科进士阐释他所理解的“廉”的涵义的:“箪食豆羹,一介不取”,不过是廉之小节,而“理财制用,崇俭务本,使天下之人家给人足,路不拾遗,盗贼不生,争讼不作,贪官污吏无以自容——此廉之大者也。”⑦
雍正也不一般地反对清官,但他认定:“洁己而不奉公之清官巧宦,其害事较操守平常之人为更甚”⑧。他在雍正四年1726七月发表了一道全面阐述识人、用人、察人的长篇谕旨,梳理一下,大概有以下几层意思:一是洁己而不奉公之清官“但恃其操守,博取名誉,而悠悠忽忽,于地方事务不能整饬经理,苟且塞责,姑息养奸,贻害甚大”;二是“操守平常者,其心既不敢自恃,心怀畏惧,颇能整顿经理,一有不善,即加惩戒,而在朝之官员及伊属下之官吏绅衿人等,皆伺察其过,不肯为之隐讳,是以此等之人,贻累于地方者尚轻”;三是“若操守既更胜于他人,而又能实心任事,整饬官民,不避嫌怨,因而遂不满众人之意。”⑨总之,在雍正看来,封疆大吏最上者,操守既好又能实心任事、不避嫌怨,其次则操守平常之辈,最下亦最可痛恨者,乃是洁己邀誉的清官巧宦。在雍正心目中,田文镜、李卫、诺敏等名噪一时的能吏,乃其最上者,而清官巧宦的典型则是杨名时、查弼纳、张楷、魏廷珍之辈。⑩
2011年09月08日 09点0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