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人生】“人·生·哲·学”
古典诗歌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2
少安 楼主
转自最爱卓妍吧 发帖人 218.79.197.*
2006年08月02日 10点08分 1
level 2
少安 楼主
孔子人生哲学的精华 --------------------------------------------------------------------南怀瑾讲演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在这里讲,为了体会得更亲切一点,就借用碧潭这个地方吧!孔子去郊游,他站在碧潭吊桥上,看到下面的流水说:“过去的就像这下面的流水一样,白天晚上都在流。” 这两句话的文学气息非常重,全部《论语》中,最富于哲学意味的,也就是这两句话。从这里,有几个要点可以了解。 第一,道家思想方面,老子也和孔子这个观念一样,经常用水代表人生哲学。老子教我们效法水,中国有一句老话“人往高处爬,水向低处流。” 老子教我们学下流——不是普通所指不高尚的下流,是指水的下流——大海。天下的水都向下流汇归成大海。 所谓下流,就是谦下,站在最下面,“人之所弃,我则取之。”人要有容量,像大海一样包罗万象。老子又教我们“上善若水”,最高的品德像水一样。 道家形容水很妙,水是绝对干净的,脏的东西到水里,都被水冲洗干净了。让我们的心境,以及人品的修养,效法水一样,冰清玉洁,不受一点尘埃。虽然容纳了许多废物、污垢,但仍然是水,水的性质没有变,而且永远自强不息。 第二,佛家也说过水,我们看到流水,永远只是一股流水而已。照佛学的分析,人的心理就和流水一样,如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永远在流,真的吗?错了。等于看到电灯光,说它一直亮着,也错了。 当我们看到一个浪头的时候,事实上这个浪头已经过去了,是接上来的另一个新浪头,当在看到这新的第二个浪头时,它又已经过去了。灯光也是一样,当我们刚一打开开关时,所发出的光波已经消失了。 我们的思想、感觉、年龄、身体,当一个钟头乃至一分钟前坐在这里的我,与此刻坐在这里的我,已经不知道经过多少变化了。所以“今我非故我”,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前一分钟的我了。都过去了,像流水一样,不断的向前去。 所谓“江水东流去不回”,历史永远不会回头,时间永远不会回头。人生永远像浪头一样,一波又一波地过去了,要想拉回来是做不到的。这些都是另一面的说法,也可以说是消极的人生,许多宗教家、哲学家,都从这一面看,花落了再不会开了。 大家都看过的,《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这位小姐病兮兮的,花落了还要去收回来,还要葬下去,情调非常美,文章也作得很好,葬花词名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此之为林黛玉!怎么不生肺病?怎么不那么痴迷的死?你管他谁葬你,死了就死了。说到这里,龚定庵的诗就比林黛玉高明多了,他的诗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刚才说过的某先生,他死后有人问我送什么挽联给他,我说我会另作一副。但送给他的挽联最好是这两句诗,因为,虽然人死了,而其耿耿的忠心仍令人感动,在文学境界上,就是龚定庵的这两句诗。以上这些都是从悲观的角度来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但孔子并没有以悲观的态度来说这句话,而很多的意义包括在内,极高明。从另一面,用积极的观点来看人生。人生如流水一样,不断的向前涌进。 所以我们要了解,人生就像这股流水一样。孔子所以站在上流告诉学生们:“注意呀!你们看这水,过去的都像这样,向前面去!向前面去!而且是昼夜不断的向前去。” 他这话的意义,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易经》乾卦的卦辞。乾代表了天,中国文化是乾代表了天体,现在的名词就是宇宙。《周易》就是文王的思想,也就是孔子所效法的。 文王解释宇宙,是永远在转,永远在动,没有一分一秒停止,假使一秒停止,不但地球完了,没有人类了,整个宇宙也垮了,所以宇宙是动态的。这就是中国的哲学了。 我们有两位现代的学者是在思想界很有影响力的,他们评论中国文化,属于静态的。我对他们说,老兄,谁告诉你们中国文化是静态的?讲中国文化,第一部书就是《易经》,里面就告诉了你“天行健”,宇宙没有静态,永远是动的。中国文化并不主张静态的宇宙。 人生也是这样,要不断求进步。静是缓慢的动态,没有真正绝对的静。譬如人坐在椅上好像很静,其实并不静,身上的血液正在分秒不停地循环,各个器官也都各司其职地工作着。 “天行健”是永远强健地运行。“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教我们效法宇宙一样,即如孔子所说“逝者如斯”,要效法水不断前进,也就是《大学》这部书中引用汤之盘铭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道理。人生思想、观念,都要不断的进步。满足于今日的成就,即是落伍。 所以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包括各方面很多意义,可以说孔子的哲学,尤其人生哲学的精华,都集中在这两句话中,它可以从消极的、积极的各方面看,看宇宙、看人生、看一切。我们自己多多去体验它,应该了解很多的东西。 在这里所提供大家去研究的意见,还只是其中的一点点。实际上,根据这两句话,可以写很多很多的文章。历史是不能停留的,时代是向前迈进的,宇宙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南怀瑾简介:学问博大精深,融贯古今,教化涵盖儒、释、道,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在台湾,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
2006年08月02日 10点08分 2
level 2
少安 楼主
成玄英的人生哲学评说   李刚 内容提要:成玄英的人生哲学中贯穿三条主线:一条是对生死的参悟;另一条是从心性这一内在途径完成自我超越,实现人生价值;还有一条是道本儒迹,削除圣迹,韬光晦迹的处世态度。这几条线交叉叠合在一起,构成其哲学思想的人生层面,重玄之道则是其思想的宇宙论层面,这一层面的建立是为其人生层面服务的,是他的人生哲学的副产物。 徐复观在《中国人性论史》中说:“老学的动机与目的,并不在于宇宙论的建立,而依然是由人生的要求,逐步向上推求,推求到作为宇宙根源的处所,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因此,道家的宇宙论,可以说是他的人生哲学的副产物。他不仅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发现人的根源,并且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决定人生与自己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1] 唐初著名道教学者成玄英的重玄思想[2]也并不在于建立起宇宙论体系,其目的乃在于以此作为人生的终极安顿之地,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成玄英的重玄思想,从本体论高度出发,最终落脚于人生层面上,关键是解决人的生命问题,人生存在的价值意义问题,故说到底还是种人生哲学。他的人生哲学中贯穿三条主线:一条是对生死的参悟;另一条是从心性这一内在途径完成自我超越,实现人生价值;还有一条是道本儒迹,削除圣迹,韬光晦迹的处世态度。 一、对生死的参悟 成玄英是隋唐时期道教内反传统派在生命哲学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所谓反传统派,是指在生命哲学上彻底否定道教传统的肉体成仙说,肯定生必有死,肉体为臭皮囊,虚假不实,只有精神才能不朽。反传统派对道教传统的生死观进行价值重估,完全接受佛教不生不灭的生命观,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是道教内部的全盘佛化派。在反传统派口里,虽然偶而也说说“仙”话,但他们所谓成仙,已非传统意义上肉体不死的神仙,而是指精神的解脱。成玄英对生死的参悟正是具有如此特色,它发出如下背离传统的呼声: 第一,肉身非实,人本无形,我本无身。 成玄英的思想中还保留了道教传统的“长生”术语,但含义与道教传统的神仙长生思想已相径庭。比如他讲:“体道圣人,境智冥符,能所虚会,超兹四句,离彼百非,故得久视长生”。[3]“有欲生死,无为长存”。[4] 这和道教传统的长生不死、即身成仙相去甚远,与其重玄之道的非有非无、非生非灭一致。这样讲长生久视给人以涅盘实相之感,他解决生命存在的方法论运用了佛教中观学说。成玄英对道教传统的“重身”思想也有所保留,与传统不同的是,成玄英反对执着于身,认为只有不执着自身,才能跳出三界,成为“生之徒”。他说:“圣人不执身为身,忘怀迷执,故能出三界。凡夫为执迷是非,心恒起灭,因斯迷倒,故入六道。入六道则死之类,出三界则生之徒也”。[5] 为什么圣人能够如此不执身?就在于圣人看透了人的“一身是幻”,认识到“根尘两空,物我俱幻”。[6] 因此,“善摄生人,忘于身相,即身无身,故无地之可死也”。[7] 圣人“既无身之能缘,亦无前尘之可染也”。[8] 反之,凡夫俗子则看不透“一身是幻”,结果挣扎于生死之海中不得解脱。照成玄英所说推论,传统神仙长生思想执着肉身,不知身是空幻,故终入于死地;真理在于忘身相,否定肉身,即身而无身,才能入于不死之地。道教中轻视肉体的观点,并非始于成玄英。早在晋代所出道经《西升经》中已经提出:“不贪身形”;“绝身灭有,绵绵常存”;并且劝人“戮形”。成玄英教人不执着于身形,不可“爱形大甚”等等,应该说继承发展了《西升经》“戮形”的主张。 第二,随变任化、与化俱往,生死听任自然。 对于生死大事,成玄英教人以随变任化、与化俱往的态度对待之。《庄子·德充符疏》说:“夫山舟潜遁,薪指迁流,虽复万境皆然,而死生最大。但王骀心冥造物,与变化而迁移,迹混人间,将死生而俱往,故变所不能变者也”。一切皆变,而死生为变化中最烈最大者,一般人皆为死生之剧变而惊心,但象王骀这样的“圣人”却处变不惊,安之泰然,就在于其能随变任化,“出生入死,随变化而遨游”。[9] 达于生死之变的“真人”懂得:“旦明夜暗,天之常道;死生来去,人之分命。天不能无昼夜,人焉能无死生。故任变随流,我将于何系哉!”[10]“真人之通智”明确地认识到:“世间万物,相与无恒,莫不从变而生,顺化而死”,[11]“生死往来,皆变化耳,委之造物,何足系哉”。[12] 与真人心心相通的成玄英认为,生死就象四时的代序,昼夜的交替,是很自然的事,用不着大惊小怪,悲哀欢乐。《庄子·至乐疏》说:“生来死往,变化循环,亦犹春秋冬夏,四时代序,是以达人观察,何哀乐之有哉!”在达观者眼里,生用不着欢乐,死也用不着悲哀,因为生死若春夏秋冬的循环变化,是种自然现象,人们无法抗拒,不如顺其自然。圣人深明这一道理,所以能够“放任乎自然之境,遨游乎造化之场”。[13] 对生死抱一种放任自然的态度。生死都能参透,至于寿夭还有什么看不破的呢?一样的“随变任化”,听其自然。这种对待生死寿夭的自然主义精神是向道家的回归,却是对道教传统的反叛。魏晋以来道教就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试图对抗自然,将生命掌握于自我之手。
2006年08月02日 10点08分 3
level 2
少安 楼主
成玄英的观点显然与此背道而驰,但却与庄子相接通。 第三、齐一生死,生死不二。 从庄子的生死观出发,成玄英认为生死不异,死生之理均齐。《庄子·天下疏》说:“生者以死为死,死者以生为死。日既中侧不殊,物亦死生无异”。意思是讲,站在生者的立场上把死亡看成死亡,但站在死者角度则把生存看作是死亡。就像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太阳,位于西方者说太阳处于“中”,位于东方者则说太阳处于“侧”,太阳的方位既然没有“中”与“侧”的分别,那么人的生死也可以同一。 “混死生,一得丧”;[14] “混同荣辱,齐一死生”。[15] 这都是要抹去生死的差别,超越生死的界限,循此而解脱生死,与庄子齐死生的思想一致,而与道教传统“重生”、“长生不死”的价值取向不同。 第四,无生无死,忘于生死。 从生死泯灭为一再向前走一步,成玄英走到佛教“无生无灭”的生命境界。《老子注》卷一说:“凝然湛然,不复生死”,“心冥至道,不灭不生”。[16]《庄子·大宗师疏》说:“时有古今之异,法有生死之殊者,此盖迷徒倒置之见也。时既运运新新,无今无古,故法亦不去不来,无死无生者也”。这很容易使人想起著名佛教学者僧肇《物不迁论》的论断:“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若至今,今应有古。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成玄英讲“无生无死”也从无古无今出发,与僧肇颇为雷同。否定生死之区别,在成玄英眼里,并不是灰色的、悲观的人生态度,而是种很达观的生命观,无怪《庄子·逍遥游疏》说:“达于生死,则无死无生”。能够做到无死无生,则“不欣于生”,也“不恶于死”。[17] 对生死不乐不悲,这就是对生命持一种达观的心态。 总观成玄英对生死的参悟,可以说是由佛教中观的否定式思维方法与庄子齐一生死思想结合而成,一反道教传统,不再执着于肉体存在,对生死抱自然主义、相对主义态度,安时处顺,放任达观,生命理想的境界是“不生不灭”。他的确不愧为这一时期道教内部反传统派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 二、由心性完成自我超越,实现人生价值 对成玄英来说,要体认“真道”,完成人生价值,入于不生不灭的生命理想境界,其途径就在于从心性入手,做到心空,不起妄心,性真,复归真性。这一点与道教传统重炼形、服丹药以固形也不同。中国哲学发展的趋势是从本体论推进到心性论,大约从南北朝起开始转向于心性论,至南北朝晚期心性论成熟,这一点主要体现于佛学中。中国哲学的这一发展趋势对道教影响很大。本来,早期道教在世人心目中以炼形而著称,由于受佛教影响,到南北朝中期以后至隋唐,道教中也逐渐形成道性论,趋于从内在心性去追寻人成仙了道的根据和方法,以此最终解决生死问题。成玄英的心性学说就是这一思想背景下的产物,并且集当时道教心性论之大成。 成玄英讲心性,首先是强调“真性”,要人们向真性复归。何谓真性?《老子注》卷二说:“绝偏尚之仁,弃执迷之义,人皆率性,无复矜矫,孝出天理,慈任自然”。[18] 自然之性、天理之性就是人的真性。《庄子·渔父疏》讲得更为明确:“节文之礼,世俗为之,真实之性,禀乎大素,自然而然”。真性出于自然,“不知所以,莫辨其然,故与真性符会”。[19] 成玄英所谓“真性”就是指自然之性、本性、天性、性分之性、自得之性。 成玄英呼唤着人的真性复归,提出其独具特色的复性复命论。《老子注》卷一解释老子“静曰复命”说:“命者,真性惠命也。既屏息嚣尘,心神凝寂,故复于真性,反于惠命”。[20] 将老子的“复命”解读为复归真性惠命,这已非老子原意,而是成玄英借老子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发挥自己的复性复命说。在成玄英看来,性是与道相通的,称为“性彻”,所谓:“道全则神王,神王则气灵,气灵则形超,形超则性彻。性彻者,反复流通,与道为一”。[21] 照道全、性彻来推理,真性与道合为一体,故复于真性其实就是向“道”的复归。略晚于成玄英的李翱《复性书》认为儒家礼乐可以使人复归善性,代表了隋唐时儒家讲复性论的一种社会思潮。成玄英破斥了这种儒家复性说,指出只有道家的自然主义才能使人复归真性,而儒家礼乐教化只能令人亡失本性。《庄子·盗跖疏》说:“莫奔赴于富贵,无殉逐于成功。必赴必殉,则背于天然之性也”。在成玄英眼里,儒家那套修齐治平理论引诱人们追逐富贵功名,所以必然会迷失自我本性,更遑论复归真性。
2006年08月02日 10点08分 4
level 2
少安 楼主
因为晦迹韬光的目的正是为了保存真实的自我不为世俗名利所腐蚀伤害,真我有了这一层保护色,则不易为外物所侵夺。 晦迹韬光作为一种手段,成玄英认为似乎还不足以达到完全保存真我的目的,他感到还须“混迹同尘,和光顺俗”;[39]“降迹同世,随物所宜”。[40] 此所谓“混迹”、“降迹”之迹与“晦迹”之迹不同,晦迹的迹指本我之真迹,而混迹的迹则指尘俗之迹。要保存真我还应该混迹人间世,不与世俗唱反调。当然,混迹尘世,却又不能忘了本,还必须守道,沉浸于道之境界。《庄子·天下疏》就讲:“原,本也。一,道。虽复降灵接物,混迹和光,应物不离真常,抱一而归本者也”。《庄子·列御寇疏》主张和光混俗而恒寝道乡,迹不离本,即所谓:“无始,妙本也。无何有之乡,道境也。至德之人,动而常寂,虽复兼济道物,而神凝无始,故能和光混俗而恒寝道乡也”。混迹和光却又迹不离本,这是一内一外之事,外表与尘俗无异,内心却沉睡于道乡,内外和合,既不背离真常,又不招惹世俗。《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曾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认为智者处世当不露锋芒,化解纷扰,含藏光耀,混同尘俗。东晋著名道教学者葛洪依据老子这一思想在《抱朴子内篇·释滞》中提出:“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光于世”。认为修道最好是修“朝隐”,“和光于世”。成玄英吸取了老子和光同尘的思想,也继承了葛洪的“朝隐”之说。尽管成玄英的重玄之道与葛洪的神仙长生之道在解决人的生命存在问题上有明显的反差,但他对葛洪那种修道于尘世的思想显然是认同的,他并把这种修道论转化为处世论,为修道者指出一条立身处世的途径,这途径就是内修真道,外混尘迹。这是成玄英人生哲学的第三条主线 我们的结论是:对生死的参悟;从心性的内在途径实现人生价值;道本儒迹,削除圣迹,韬光晦迹的处世态度,这是成玄英人生哲学的三条主线。这几条线交叉叠合在一起,构成其哲学思想的人生层面,重玄之道则是其思想的宇宙论层面,这一层面的建立是为其人生层面服务的,是他的人生哲学的副产物。 注释: [1]转引自《老庄论集》第86页,齐鲁书社1987年版。 [2]关于成玄英生平及其重玄思想,参阅拙作《略论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四川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3]《老子注》卷5第32页。现有成玄英的《老子》注三个辑校本:蒙文通《老子成玄英疏》六卷,严灵峰《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五卷,日人藤原高男《辑校赞道德经义疏》。本文据严本并参以蒙本。 [4]《老子注》卷2第20页。 [5]《老子注》卷4第11页。 [6]《老子注》卷5第14页。 [7]《老子注》卷4第13页。 [8]《老子注》卷5第14页。 [9]《庄子·大宗师疏》。本文所引成玄英《庄子疏》据清人郭庆藩《庄子集释》本,中华书局1961年版。 [10]《庄子·大宗师疏》。 [11]《庄子·知北游疏》。 [12]《庄子·知北游疏》。 [13]《庄子·达生疏》。 [14]《庄子·徐无鬼疏》。 [15]《庄子·德充符疏》。 [16]《老子注》卷1第33、34页。 [17]《庄子·大宗师疏》。 [18]《老子注》卷2第3页。 [19]《庄子·则阳疏》。 [20]《老子注》卷1 第33页。 [21]《老子注》卷1第2页。 [22]《庄子·人间世疏》。 [23]《庄子·知北游疏》。 [24]《老子注》卷4第26页。 [25]《老子注》卷2第20页。 [26]《老子注》卷4第18页。 [27]《庄子·人间世疏》。 [28]《庄子·则阳疏》。 [29]《梁书·处士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3册第741页。 [30]《庄子·外物疏》。 [31]《庄子·山木疏》。 [32]《庄子·盗跖疏》。 [33]《庄子·山木疏》。 [34]《庄子·盗跖疏》。 [35]《老子注》卷4第19页。 [36]《老子注》卷4第20页。 [37]《庄子·齐物论疏》。 [38]《庄子·庚桑楚疏》。 [39]《庄子·寓言疏》。 [40]《庄子·大宗师疏》。
2006年08月02日 10点08分 8
level 2
少安 楼主
富翁的十大人生哲学 2004-03-02 16:14:39 《舞台与银幕》   约翰·丹佛是美国硅谷著名的股票经纪人,也是跻身美国10亿身价俱乐部的成员,从他对记者的第一次答辩中,我们看到他有趣的性格。   1.今天能做的事情如果放到明天去做,你就会发现很有趣的结果,尤其是买卖股票的时候;   2.别人能做的事情,我绝对不自己动手去做。因为我相信,只有别人做不了的事情才值得我去做;   3.如果可以花别人的钱来为自己赚钱,我就绝对不从自己的口袋掏一个子儿;   4.我经常在商品打折的时候去买很多东西,哪怕那些东西现在用不着,可是总有用得者的时候,这是一个基本的预测功能,就像我只在股票低迷的时候买进。需要的是同样的预测功能;   5.很多人认为我是一个狂妄自大的人,这有什么不对头吗?我的父母、我的朋友们在为我骄傲,我看不出我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骄傲,我做得很好,我成功了;   6.我从来不认为节约这么无聊的话题有什么值得讨论的。哪怕是为了让我们的营养家们高兴,我也要做出喜欢美食的样子,事实上我的确喜欢美妙的食物,我相信大多数人有跟我一样的喜好;   7.我常常不得不做我不喜欢的事情。我想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还没有办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正像我的一个音乐家朋友,最后却成为一个股票经纪人;   8.我常常预测灾难的发生,哪怕那个灾难的可能性在别人看来几乎是零。正是我的这种动物的本能使我的公司在美国的历次金融危机中逃生;   9.目标一旦确定,我就不惜代价去得到它。至于手段,在这个时代人们只重视结果,有谁去在乎手段呢?   10.我从不隐瞒我的个人爱好,以及我对一个人的看法,尤其是当我气恼的时候,我一定是用大声吼叫的方式发泄出来。
2006年08月02日 10点08分 9
level 2
少安 楼主
道家的人生哲学 孔孟的儒家人生哲学,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向往建功立业,表现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具有阳刚之气。而老庄的道家人生哲学,讲究顺应天道、回归自然 ,揭示生命奥秘、发展个性自由、超然物外、清静无为,具有阴柔之美。毫无疑问,儒家的这种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心理塑造功不可没。但是,漫长的人生之路,总会有曲折和坎坷。道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返朴归真的价值取向、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柔弱不争的处世之道、以及重生养生的人生追求,对哪饱受心理困扰之苦的患者来讲,无疑是一付精神良药。道家养生处世之道的精髓有人归纳如下: 。。(1)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此条源于《老子》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利而不害,是指只做利己利人利天下之事,不为害己害人害社会之举。为而不争,是指做事要尽力而为,且不争名利,不与人攀比,不妒贤嫉能。前句属起码要求,应从现在做起,后句为崇高境界,需长期修养。 。。(2)少私寡欲,知足知止:《老子》及《庄子。逍遥游》中反复强调了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的思想。人要生存、要发展总是有欲望的,但老庄认为欲海难填。要减少私心、降低过高的物质欲望和对名誉地位的追求。知足知止,是指做事要有分寸,要留有余地,点到即止,见好就收。只有知足,才会常乐;只有知止,才能避免危险。 。。(3)知和处下,以柔克刚:知和处下,是由《老子》四十一章中"上德若谷"的思想演化而来。和谐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和处下能减少人际冲突、维持安定团结。以柔胜刚,老子以水为例,天下柔弱莫过于水,随圆而圆,随方而方,但大家都知道滴水穿石和水容万能的道理。 。。(4 )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此句是老庄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老子》第四十八章中写到:无为无不为。老子崇尚"静",即所谓"非宁静无以致远"。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这里的"无为"是与"妄为"的对抗,实际上是无为而无所不为。顺其自然,就是说不要勉强去干那些有悖于自然规律的事情,不要强迫蛮干、不要倒行逆施、不要急于求成。要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才能事半功倍 游刃有余。否则,就是拔苗助长,劳民伤财,费力不讨好。 。。要真正领悟道家思想的真谛。它不是一种纯粹消极的保守思想,不是要人去听天由会。它的最高境界是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外柔内刚、后发制人、不言自明、不战而胜。
2006年08月02日 10点08分 14
level 2
少安 楼主
人生在世,也许只有奄奄一息的时候,才知道自已一生的得失,是的,人不都是圣人,所以万事只有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珍惜!!我劝天下的人,要懂得现实一分一秒都是来之不易。   吃人 妈妈 ·弟弟 ·电影 蝙蝠和清流 假如我是女人 红玫瑰 长袍心理学 大人格与小人格 大义裸体 女性 ·牌坊要大 国赌史记 喝酒 由一丝不挂说起 看谁的文章写得好 且从青史看青楼 中国小姐论 谏诤 ·宁鸣而死 避讳 ·非常不敢说 直笔 · 乱臣贼子惧 李敖文集             藏书忧   江南小镇 乱世流浪女 青云谱随想 西湖梦 莫高窟 流放者的土地 上 海 人 庐 山 三 峡 苏东坡突围 阳关雪 这里真安静 关于友情 一个王朝的背影 小 人 千 年 庭 院 遥 远 的 绝 响 余秋雨文集             下棋     旅行 雪 鸟 饮 酒 诗 人 麻将 南游杂感 住一楼一底房者 中年 洗澡 脸谱 骂人的艺术 寂 寞 双城记 女人 忆青岛 影响我的几本书 梁实秋文集             死后 论雷峰塔的倒掉 二十四孝图 无常 我们怎样做父亲 范爱农 狗 ·猫 ·鼠 我之节烈观 纪念刘和珍君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 秋夜 藤野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风筝 略论中国人的脸 阿长与山海经 我的第一个师父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鲁迅文集             读书的艺术   论树与石 文人与穷 论伟大 论性的吸引力 情智勇 :孟子 基督 徒 希 腊人 中国人 说避暑之益 人生的爱好者陶渊明 女 人 妓女与妾 我的戒烟 论幽默 乐园失掉了吗 秋天的况味 中国人之聪明 脸与法治 中国人的国民性 林语堂文集             大男人沙文主义 座右之镜 观光和人品 围棋和人生 历代古医 厕所 、茅坑 婚变 一朵鲜花乱插 讳 的神圣性 滚到十八层地狱 君子和小人 女人不是人 千古奇冤 买西瓜学 人 才 骂 中国人与酱缸 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文集             论气节   白马湖 匆匆 春 南京 说话 论书生的酸气 沉默 论废话 背影 我是扬州人 择偶记 威尼斯 桨声灯影的秦淮河 女 人 荷塘月色
巴黎
儿女 朱自清文集     感遇与怀想 黄玲君
2006年08月02日 10点08分 15
level 2
少安 楼主
城 市 城市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它把我们所有的,亿万年来,从农耕、渔牧及手工作坊式的所谓的经验与文化中汲取的苦难,与创造的智慧结晶集合在一起,再给予一种文明的高度,在这高度之上,又点亮起千万盏华灯,以清楚地照亮彼此,明析人类这一悠久的责任和宿命。在这因堆积了人类生存的太多苦难与智慧,而逾显得庄严而凝重的高地上,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起,用我们点滴的血和泪,浇灌、培育出城市新的物质和精神的壮硕花朵,并从这些花朵里面酿造我们思想的芬芳花蜜。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位城市人都是一朵花,一只蜂儿,当我们超越了自身的苦涩,绽放出幸福的花朵,继而酿造出香甜的花蜜,那么,我们这一生,也就因为这短暂而漫长的过程而充溢着悲壮与崇高。 站 名 早上醒来,望向车窗外,一些地名对于我是熟悉的陌生。窗外,大块大块的田畴在面前缓缓飘过,一些断断续续的典故也就在脑海隐隐约约地浮现。一个个兀自高耸的黄土岗,上面有细如羊肠的小道。有赶羊的汉子和许多的窑洞。而火车老在钻那些长长短短的隧道。听人说过,高的叫梁,低的叫塬。高的不象山,低的也不象平原,土地很黄,是那种发亮、夺目的黄,在梁和塬之间有着壁立的陡削,壁上有着岁月风雨的斧斤凿刻的痕迹,显得很有硬度。而车过马嵬坡并不停,车速飞快。从窗口望出去,是大片大片的玉米地和成片的民居。燃烧的玉米桔杆散发着青烟,罩着不远的这个以马嵬坡命名的村镇。到处是平常不过的景致,农民的屋沿下挂着成串的玉米棒子。刚才,天上洒了些细雨,刚看到铁轨上面的水渍转眼又停了,空气弥漫着一股潮湿。历史是什么?此刻,火车上正播放一首三十年代的老歌《花好月圆》。八月十五也好,七夕也罢,表达的都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一点,皇帝和平民的心愿倒一致。历史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和追忆的辙痕,比如这些地名,几千年来经一代一代人心诵口传,地名还是那一个,却被岁月的手赋予了不同内涵。一些附着于地名上下的历史故事便一点一滴的在路过的游客心中鲜活地演绎着。对于我们,历史只是路途中的一种点缀和提供联想的媒介,我们总在马不停蹄地奔向各自的故事。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的我们却也因为这历史,仿佛带上了一种深深的宿命意味,这过程本身就很令人沉醉。
2006年08月02日 10点08分 16
level 2
少安 楼主
电脑与人生哲学 致男人:有些女人很漂亮很迷人,就像高级彩色激光打印机一样,但你不仅仅要考虑买下它的花费,更要留意日后耗材的消耗,你微薄的薪水是否能承受。 致女人:男人就像出售电脑的奸商,在把他自己卖给你之前说得天花乱坠,并承诺一切售后服务,但如果你真的把他买下,很不幸,那就该你为他服务了。 虚假的征婚广告就像REMAKE过的CPU,性能不正当地提升,但最终会被识货的人看穿。 婚姻和光盘一样脆弱,一旦发生磨擦,便再也不能光洁如初。 人生就像没有BACK键的浏览器,一旦选择了一个链接,就无法再回头。 不够冷静的头脑就像没有装风扇的CPU,温度一高就会造成重大错误。 婚外恋是一个危险的WIN98应用程序,一旦运行在多任务进程中,就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瘫痪。
2006年08月02日 10点08分 20
level 2
少安 楼主
<全文完>
2006年08月02日 10点08分 21
level 1
like
2006年08月09日 15点08分 22
level 0
好啊...
2006年08月10日 04点08分 23
level 0
佩服
2006年08月10日 07点08分 24
level 2
该静下心来读读
2006年08月12日 04点08分 25
level 2
少安 楼主
嗯,嗯,其实最上乘的就是在平凡生活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是道啊。
2006年08月12日 09点08分 26
level 2
对头,生活才是最完美的哲学哦
2006年08月17日 05点08分 27
level 2
少安 楼主
哈哈~同感~
2006年08月17日 06点08分 28
level 2
少安 楼主
蝼蚁尚且苟活~西西~
2006年08月17日 08点08分 3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