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一个真正的古代宫廷
七彩国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姝紫娉紫 楼主
故宫鸟瞰图
2006年07月30日 05点07分 1
level 1
姝紫娉紫 楼主
乾清宫 明代的十四个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他们在这里居住并处理日常政务。皇帝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也都在这里进行。 乾清宫正殿悬挂着“正大光明”巨匾。这四个大字是清代顺治御笔亲书的。封建统治者表面上标榜光明正大,暗地里却勾心斗角,皇子之间夺取皇位的斗争是相当激烈的。自雍正朝开始,为了缓和这种矛盾,雍正皇帝采取了秘密建储的办法,即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秘密写定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式二份,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一同验看,由被秘密指定的继承人来即皇帝位。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同治和光绪皇帝没有儿子,这种办法也就无需使用了。 在乾清宫曾经举行过两次千叟宴。一次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一次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二次规模最大,年龄在六十年以上的有关人员三千多人参加了乾隆皇帝举办的宴会,其中大臣、官吏、军士、民人、匠艺等各种人都有。乾隆皇帝当时还召一品大臣和年龄九十岁以上的到御座前赐酒,并赐予每人以拐杖及其他物品。宴会上联句赋诗,共和诗三千四百多首。显示“普天同庆,共享升平”,以安抚民心。 在清代,乾清宫还是皇帝死后停放灵柩的地方,不论皇帝死在什幺地方,都要先把他的灵柩(叫梓宫)运到乾清宫停放几天。顺治皇帝死在养心殿,康熙皇帝死在畅春园,雍正皇帝死在圆明园,咸丰皇帝死在避暑山庄,都曾把他们的灵柩运回乾清宫,按照规定的仪式祭奠以后,再停到景山寿皇殿等处,最后选定日期正式出殡,葬入河北省遵化县的清东陵或易县的清西陵
2006年07月30日 05点07分 2
level 1
姝紫娉紫 楼主
交泰殿 在清代,皇后生日叫千秋节。那天,皇后要在交泰殿举行典礼,接受皇贵妃、贵妃、妃、嫔、公主、福晋(亲王、郡王的妻子)等的朝贺。据载,咸丰六年(1856年)七月十二日,咸丰皇帝 的皇后钮祜禄氏二十岁生日,在这里举行二旬千秋节典礼。 交泰殿也是存放清代二十五宝(皇帝行使权力的印章)的地方。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选定二十五方宝玺,存放在这里。每方宝玺都有不同的用途,如“皇帝之宝”用于颁发诏书、录取进士公布皇榜;“制诰之宝”和“命德之宝”用于谕旨臣僚和奖励官吏;“制驭六师之宝”用于军事方面。宝玺置于上面覆盖着黄绫的宝盒内。现在,宝盒仍按原来的位置陈设在交泰殿。 陈列在交泰殿的自鸣钟,是嘉庆三年(1798年)由清宫造办处制造的。外壳是中国式楼阁型木柜,通高五米八零,分上中下三层。钟楼背面有一个小阶梯,登上阶梯,可以给自鸣钟上弦。自鸣钟走动后,可按时自动打点报刻。这座自鸣钟虽然已经历二百个年头,现在仍能正常准确地走动,到时打点,到刻报刻,声音清脆宏亮,可见制造精细,工艺精良。 铜壶滴漏也叫漏壶,是我国历史上传统的计时器。早在三千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发明了用水滴漏的计时方法。陈列在交泰殿的铜壶滴漏,是乾隆十年(1745年)制造,是我国保存至今仍然完好的漏壶,至为珍贵。
2006年07月30日 05点07分 3
level 1
姝紫娉紫 楼主
乾清门 乾清门是后三宫的正门。大门之前是一个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仅30米的狭长广场,既把前朝与后寝分开,又使两部分建筑在平面上连成一体,高度上的过渡也很自然。 在清代,这里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听政时,皇帝坐在临时安设在门中间的宝座上,由内阁官员奏事,皇帝降旨抉择。御门听政最勤的是康熙皇帝玄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一月,大学士奏请皇帝隔三四日御门听政一次即可。康熙皇帝没有同意。并说:“朕听政三十余年,已成常规,不日日御门理事,即觉不安,……”因此,一些国家大事都是在御门听政时决定的,如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起,清军两次反击沙俄侵略中国的雅克萨之战的决策,都是康熙皇帝御门听政时作出的。 乾清门东为内左门,门东有一排矮房,为外奏事处、散秩大臣值班处、文武大臣待漏之所及侍卫值宿房。矮房对面为宗室王公奏事待漏之所。乾清门西为内右门,门西也有一排矮房,为军机处、总管内务府大臣办事处及侍卫值宿房。矮房对面为军机章京值房。 在乾清门外两侧,陈设着十口金光闪闪的鎏金大铜缸,背衬红色宫墙,富丽堂皇。这是宫中的露天陈设品,也是贮水防火的用具。缸自重四千斤,盛水也是四千多斤。宫中共有鎏金铜缸二十二口,加上其他铜缸、铁缸,共三百零八口。
2006年07月30日 05点07分 5
level 1
姝紫娉紫 楼主
储秀宫 储秀宫是西六宫之一,也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宫室。前殿悬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匾为“茂修内治”。西太后曾在这里居住。继而被封为懿嫔,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生了载淳(即同治皇帝)。光绪十年(1884年),西太后在庆贺她五十岁生日时,从长春宫又移到储秀宫居住,一连又住了十年。现在储秀宫内外的陈设,还是庆贺西太后五十寿辰时的原状。当时,为庆贺西太后五十岁生日,把储秀宫、翊坤宫等处修缮一新,耗费白银六十三万两,使储秀宫成为西六宫中最考究的一座宫殿。 储秀宫庭院中,有两棵苍劲的古柏;台基下东西分设一对铜龙和一对铜鹿。储秀宫外檐油饰采用色泽淡雅的“苏式彩画”,题材有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和神仙故事等;门窗都是以质地优良的楠木雕刻的“万福万寿”和“五福捧寿”花纹。廊壁上刻有大臣们恭笔楷书的阿谀奉承的颂词。把整个庭院装饰得庄严古朴。 储秀宫的内部装修精巧华丽。正间后面是楠木雕纹玻璃罩背。罩前设地平台一座,平台上摆置紫檀木雕嵌寿字镜心屏风,屏风前设宝座、香几、宫扇、香筒等。 宫内的陈设富丽堂皇,各种家具多用紫檀、花梨等硬木制作。陈设品中有精雕细刻的牙龙船和凤船,有祝寿的象牙玲珑塔,有缂丝的福禄寿三星祝寿图,有点翠凤凰和花卉挂屏,有名贵的竹黄多宝格,有花梨木嵌宝石的柜橱。扒有用翠、玉、宝石连缀起来的花卉盆景和梳妆台。这些名贵的工艺品,体现了当时精巧工艺的水平。
2006年07月30日 05点07分 6
level 1
哇,姐姐懂得还真多!知识渊博啊!佩服
2006年07月30日 05点07分 7
level 1
姝紫娉紫 楼主
体和殿 体和殿面阔五间,前后开门,当中一间为过道,可以进出。东二间相连,西太后住储秀宫时,在这里吃饭(叫进膳)。西二间亦相通,为其饭后饮茶的休息室。 光绪十三年(1887年),光绪皇帝十七岁时,西太后在体和殿主持为他选皇后和妃子的仪式。当时候选人共五名,为首的叶赫那拉氏是都统桂祥之女(西太后的侄女),其次为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再次是礼部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当时西太后坐在上座,光绪侍立,公主、福晋等站在后面。前面长桌上放玉如意一柄,红绣花荷包两对,为中选证物。皇帝选中的皇后赠予如意,选中的妃子赠予荷包。西太后指着五位女子对光绪说:“皇帝!你选中合意的皇后,即授予如意。”随即将如意交给光绪。光绪持如意走向德馨之女,方欲授予,西太后大声喊道:“皇帝!”并努嘴暗示授予桂祥之女。光绪一愣,随即领会西太后的意思,不得已将如意授予桂祥之女(即隆裕皇后)。西太后看出光绪看中了德馨之女,如选两女为妃,也必有夺宠之忧,于是她不容再选,匆匆命公主将荷包授予长叙的两个女儿(即瑾妃和珍妃)。这样,光绪选后妃这场“戏”,由西太后导演之后便草草收场了。
2006年07月30日 05点07分 8
level 1
姝紫娉紫 楼主
长春宫 长春宫是西六宫之一,也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宫殿。前殿悬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匾为“敬修内则”。明代天启皇帝的妃子李氏,曾居住在此宫。 清代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曾在这里住过。孝贤皇后的东珠顶冠、东珠、朝珠等件,曾在这里陈设。 晚清时,同治皇帝亲政后,西太后也曾在这里居住。同治十三年(1874年),为西太后四旬大寿,办理长春宫佛堂、正殿、后殿及体元殿佛堂等处铺设地毯、床毯、帘幔、坐褥、靠背、桌套、杌套等项三百多件,共用白银十七万多两。西太后除在这里看戏之外,无可消遣,还召令唱盲词者入宫,演说诸般故事。 长春宫廊庑的四面墙壁上,绘有十几幅以《红楼梦》为题材的一组大壁画,有的是“怡红院”,有的是“潇湘馆”,有的是贾母逛大观园等。绘制的人物栩栩如生;亭台楼阁等景物,富有立体感。布局结构,巨丽精整,画笔精细,典雅清秀,显示晚清时期画师们的精湛艺业和深厚功力。
2006年07月30日 05点07分 9
level 8
呵呵 佟妹妹 你有心了
2006年07月30日 05点07分 13
level 1
姝紫娉紫 楼主
咸福宫 咸福宫是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初曰寿安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曰咸福宫。 清沿袭明朝旧制,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修整。殿为两进院,前殿咸福宫面阔3间,黄琉璃瓦庑殿式顶,制与西六宫其它五宫不同。但与东六宫相对称位置的景阳宫相同。檐里装修,明间开门。前东西有配殿,殿各有耳房数间,山墙两侧有卡墙,有随墙小门,通后院。后殿曰同道堂,亦有东西配殿,东曰琴德,西曰画禅室,后殿前东南有井亭1座。此宫清为后妃所居。 清嘉庆四年(1799),嘉庆帝曾以此宫为苫次。道光帝琳贵人(即庄顺皇贵妃)、成贵妃、彤贵妃、常妃都曾在此居住。现建筑完好。
2006年07月30日 05点07分 14
level 1
姝紫娉紫 楼主
中和殿 中和殿在太和殿后面,是一座平面呈方形的四角攒尖顶方亭建筑。其深广各三间,周围出廊,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屋顶为单檐钻尖式,中央最高处安装着镀金的圆形宝顶,仿佛巨大的宝珠。其尖顶部,正是四条屋梁交会处,其木构件最忌受雨水腐烂,在它的顶端罩上一个完整的金属宝顶,有效地保护了钩件。中和殿基本上是为太和殿的活动做准备的场所。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然后进太和殿举行仪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庙之前,也要先在这里审阅一下写有祭文的“祝版”,以表示自己的诚意;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这里审视一下耕具,以示真切
2006年07月30日 05点07分 16
level 1
姝紫娉紫 楼主
保和殿 保和殿在故宫中和殿后,为故宫三大殿之一。其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就是说神志得专一,以保持宇内的和谐,才能神寿安康,天下太平,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初名仅身殿,嘉靖时改名建极殿,清顺治时始称今名。乾隆时重修。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 平面呈长方形,黄琉璃筒瓦四角钻尖顶。清时每年除夕和元宵,皇帝在此宴清王公贵族和京中的文武大臣。 乾隆后期118世纪来,保和殿也是清代科举考试最高一级殿式的处所
2006年07月30日 05点07分 17
level 1
姝紫娉紫 楼主
午门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故俗称五凤楼。 午门有五个门洞,可是从正面看,似乎是三个,实际上正面还有左右两个掖门,开在东西城台里侧,一个面向西,一个面向东。这两个门洞分别向东、向西伸进地台之中,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因此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有五个门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说。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 午门正中门楼左右的两座阙亭,内设钟鼓。何时鸣钟,何时击鼓,都有规定。皇帝祭祀坛庙出午门鸣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则钟鼓齐鸣。 清代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门颁发第二年的历书,举行颁发仪式,叫“颁朔之礼”。 在明代,皇帝在午门外广场杖打犯有过失的大臣。明代大臣受“廷杖”刑罚的为数颇多,当场被杖打死亡的也有。
2006年07月30日 06点07分 22
level 1
姝紫娉紫 楼主
明代皇后的不幸 明代皇帝之待皇后,在历史上算是够刻薄的。皇后虽经国家大典册封,但若不生儿子,却往往不被皇帝喜爱,或干脆被废掉。明宣宗的皇后胡氏,在宣宗还是皇太孙时,就被选为王妃(王的正妻),宣宗登极后成为皇后。胡皇后身体不好,没能生儿育女。宣宗醉心于年轻貌美的孙贵妃,可孙贵妃也不能生子。为了博取皇帝欢心,孙贵妃将一名宫女刚生下的孩子夺来,说成是自己的儿子,要宣宗立其为太子,就是后来的英宗。所以,英宗是宫女所生,但这名宫女的姓名及后来的下落,谁也不知道。太子确立之后,宣宗和孙贵妃便逼胡皇后辞位。为了蒙蔽大臣,宣宗对大臣说:皇后再三要求辞位,我都不同意,可她执意不肯, 只好批准了。后来,宣宗又赐给胡氏一个不伦不类的封号,叫什么“静慈仙师”,把她送到冷宫。 明光宗生母王氏,本为慈宁宫太后宫中的宫女。有一天,皇帝来给太后请安,适逢太后不在,他见这个宫女长得漂亮,当场临幸。王氏怀孕后,被封为恭妃,但生下孩子,就被关进冷宫,一过就是20多年,最后双目失明。到临终之时,她的儿子即后来的明光宗去探望她,还是砸碎了大门上的铁锁才进去。王氏听说儿子来了,伸出瘦骨嶙峋的双手,颤抖着抚着儿子衣服,哭着说:“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恨!”这些悲惨的故事,在紫禁城里是经常发生的。
2006年07月30日 08点07分 28
level 1
姝紫娉紫 楼主
清妃侍寝 清代嫔妃侍寝与各代不同,皇帝每日晚膳时,决定哪一位妃子当晚侍寝。每个妃子都有一块绿头牌,牌面上是该妃子的姓名。备晚膳时,敬事房太监将十余块或数十块绿头牌放在一个大银盘中,谓之膳牌。 皇帝晚膳用完,太监举盘跪在皇帝面前。如果皇帝没有兴致,则说声“去”。若有所属意,就拣出一块牌,扣过来,背面向上。太监拿过此牌,交给另一位太监,这位太监专门负责把将要求承幸的妃子用被裹着扛到皇帝的寝所来。 出于清代皇帝高度的戒备心理,防止妃子中出现刺客,妃子必须裸体来到皇帝寝所。方法是妃子被带到离皇帝寝所不远的一间屋里脱光衣服,宦官用红锦被或大衣将她裹上,扛上肩,背进皇帝的寝所。到帝榻前,去掉外裹的红锦被或大衣。 后面发生的事情当时人的记载道,“届时,帝先卧,被不复脚。……妃子赤身由被脚逆爬而上,与帝交焉。敬事房总管与驼妃之太监,皆立候于窗外,如时过久,则总管必高唱曰:是时候了。帝不应,则再唱,如是者三。帝命之入。则妃子从帝脚后拖而出。驼妃者仍以氅裹之,驼而去。去后,总管必跪而请命曰:留不留?帝曰:不留。则总管至妃子后股穴道微按之,则龙精皆流出矣。曰:留。则笔之手册曰:某月某日某时,皇帝幸某妃。亦所以备受孕之登也。此宫禁中祖宗之定制也。” 清帝召幸嫔妃,照例在门前倒悬红灯,在行宫也是这样。 宫女们入宫时梳辫子,一旦被临幸并获得名号,就要把头发盘上去。
2006年07月30日 08点07分 29
level 1
姝紫娉紫 楼主
在位仅一天的皇后 康熙帝的孝懿皇后佟氏被册立为后,仅一天就病逝了,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 佟氏的父亲佟国维是康熙的舅父,她的姑母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皇后。康熙和佟氏表兄妹结婚之后,生有皇八女。康熙二十八年,佟氏得了重病,孝惠皇太后知道了,很是关心。联想起多年来佟氏为抚育众皇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又想到孝昭皇后去世以来,中宫久虚,是佟氏以贵妃和皇贵妃的身份担起了主管后宫的重任,为皇帝解除了后顾之忧。于是,皇太后向皇帝降一道懿旨:“皇贵妃佟氏,孝敬性成,淑仪素者。鞠育众子,备极思勤。今忽而疾,势在濒危,予心深为珍惜,应即立为皇后,以示恩宠。”康熙帝立即照办,在七月初九日举行册立礼,正式立佟氏为皇后,颁诏全国。佟氏实在没有当皇后的命,举行册立礼的第二天下午就病死了,打破了在位时间最短的记录。 对于佟氏的死,康熙帝非常悲痛,辍朝5日,亲自为她穿孝服10天,并亲制挽诗四首。康熙二十八年十月,这位多情的皇帝亲自护送皇后梓宫奉移山陵,葬入景陵地宫,赠谥“孝懿皇后”。
2006年07月30日 08点07分 30
level 1
姝紫娉紫 楼主
承乾宫
2006年07月30日 09点07分 33
level 1
姝紫娉紫 楼主
延禧宫延禧宫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东二长街东侧。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延祺宫。清代又改名为延禧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两朝均为妃嫔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嫔、成贵人曾在此居住。 延禧宫原与东六宫其它五宫格局相同,为前后两进院,前院正殿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室内悬乾隆皇帝御笔匾曰“慎赞徽音”,东壁悬乾隆《圣制曹后重农赞》,西壁悬《曹后重农图》。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后院正殿5间,亦有东西配殿各3间,均为黄琉璃瓦硬山顶。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宫起火,烧毁正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共25间,仅余宫门。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提议复建,但未能实现。宣统元年(1909年)在延禧宫原址兴工修建一座3层西洋式建筑--水殿。水殿四周浚池,引玉泉山水环绕。主楼每层9间,底层四面当中各开一门,四周环以围廊。楼之四角各接3层六角亭1座,底层各开两门,分别与主楼和回廊相通。据《清宫词》、《清稗史》记载,水殿以铜作栋,玻璃为墙,墙之夹层中置水蓄鱼,底层地板亦为玻璃制成,池中游鱼一一可数,荷藻参差,青翠如画。隆裕太后题匾额曰“灵沼轩”,俗称“水晶宫”。 事实上,该殿所有构架均为铁铸,殿内4根蟠龙纹柱也系铸铁锻造。整座建筑大都以汉白玉砌成,很少用砖,外墙雕花,内墙贴有白色和花色瓷砖。因国库空虚,水晶宫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后被迫停建。宣统二年(1910年)六月,隆裕太后还曾下令西苑电灯公所给延禧宫安装电暖炉、电风扇并添安电灯。 1917年张勋复辟时,延禧宫北部被直系部队飞机投弹炸毁。 1931年,故宫博物院将其改建为文物库房。
2006年07月30日 09点07分 34
level 1
姝紫娉紫 楼主
延禧宫
2006年07月30日 09点07分 35
level 1
介绍的很详细我的梦想,是有一天能飞到古代去~
2006年08月02日 12点08分 36
1 2 3 4 5 6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