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洗”习惯好(养身杂谈)
小夭酒肆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9
少安 楼主
年青时候,患有痔疮,很长时间没有医治好、一位朋友介绍给我一种日常清洁卫生和自我保健方法,即每天晚上不仅要用热水洗肛门,而且要坚持用热水洗脚、热水洗手,即“三洗”,这个方法坚持数年,确实有好处,不仅痔疮越来越轻,而且基本痊愈。由于长期坚持“三洗”,促进血液循环,加强个人保健,身体很少有病,也很少感冒。  古谚语云:“冬天有钱吃补药,无钱洗个热水脚”,“热水洗脚,胜吃补药。”意思是冬天坚持用热水洗脚,并养成习惯,能驱寒保暖,防治疾病,强壮身体。  冬天经常用热水洗脚,能舒张脚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寒从脚下起,对预防感冒、冻疮、关节炎等均有良效。在剧烈劳动或运动后,用一盆热水浸洗双脚,并不断用热毛巾擦洗到膝关节以上,除能促使脚部和腿部血液循环外,还能减少乳酸的积聚,有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增强抗病能力。神经衰弱失眠少寐者,每晚临睡前用热水浸泡双脚10—15分钟,有镇静安眠效果。  在用热水洗脚时,再配合一些中草药,还能治疗多种疾病。如脚部受冻红肿痒痛时,用适量茄子根煮水趁热熏洗患处,能抑制冻疮发展,并能止痒镇痛,用鸡毛熬水趁热擦洗脚关节,可治顽固性膝踝关节麻木痉挛;小儿腹泻用白果树叶煎水洗脚,按摩足心,几天后可愈。此外,用热水配以其他药物洗脚,还可治疗头晕、痛经、便秘、咳喘等疾病。  为什么用热水洗脚有如此功效呢?原来,人体有十二经脉,它们循环路线的末端大多交汇于手足部,并形成了许多重要穴位。用热水洗脚,可刺激这些穴位,并通过经脉影响五脏六腑,调节全身生理机能,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所谓“热水洗脚气血通,小病不用请郎中”,就是这个道理。  寒,何以起于脚下?西医解释的原因有三:一、人体是靠循环血流供热的,当外界气温突然下降时,末梢毛细血管立即收缩,血流不足的地方因热源不足,便有寒的感觉。脚离心脏最远,是血液不易周流的部位,于是双脚就感到格外的冷。二、脚底的面积,只占体表面积的3.5%,但是脚底没有汗毛御寒能力差。三、自脚底至人体中枢——大脑的血管、神经,几乎是垂直走向,易使脚底所受的刺激几乎“畅行无阻”地传至大脑,最易感到寒冷。  医学上还发现,源于脚下的寒气,能通过神经系统反射性地刺激大脑皮层,导致兔疫系统紊乱,使免疫能力下降。此外脚寒还会反射性地引起鼻粘膜血管痉挛收缩,导致鼻腔内温度下降,于是怕热的病毒趁机繁殖,危害人体健康。为此,历代养生家都很注意脚的保温。南宋诗人陆游也深谙此道,在82岁高龄时诗云“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清朝一位总督晚年坚持养生秘诀是:“饭后三百步,睡前一盆汤”。至于现代医学对脚部保温的重视,更不待言了。  晚上睡觉前洗洗脚,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如果洗脚时再注意一下洗脚水的温度,则不仅可以解除疲劳,而且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洗脚水的温度最好是60—75℃。中医认为人有四根,即耳根、鼻根、乳根、脚根,所谓根,就是人体经气的起源处。脚是足三阴经之始,足三阴经之终,三条经脉的根分别在脚的6个穴位。足踝部以下双脚共有穴位66个,占全身穴位的1/10.且这些穴位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治疗意义。热水洗脚的功效接近于针炙治疗。炙足部穴位可治多种疾病,如炙大敦穴可治疝气、遗尿、便秘;炙昆仑穴可治头痛、目眩、鼻衄、腰病;炙公孙穴可治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腹痛泻泄、痢疾。用热水洗脚,脚部所有穴位均受热力刺激,可大大促进经脉的运行,于是有病的可以缓解,无疾的可起预防作用,并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用热水洗脚,最好用开水。先将水置入脚盆内晾至60—75℃,再将双脚慢慢放入水中,然后用双手在脚面及脚心按顺序轻轻揉搓2—3分钟,水变凉时即停止。  热火泡手也有理疗作用,可治血管性偏头痛。血管性偏头痛是一种以妇女为多发的常见病,常因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血流不畅而引起。目前对其治疗尚缺乏特效的药物,而用热水泡手来治疗却有很好的疗效,其方法是:当偏头痛发作时,把双手过腕浸泡在一盆约摄氏40度的热水里,同时还要定时再加进一些热水,以保持水的一定温度,这样浸泡20至30分钟后,偏头痛会逐渐减轻,以至消失。这因为用热水泡手有类似理疗中水疗的作用,能使手上血管因受热而扩张,通过神经反射的调节,使紧张增高的颅内外血管得到舒松,管周阻力减低,血液循环恢复正常。
2006年07月22日 03点07分 1
level 9
少安 楼主
  中国人有“十男九痔”之说,其原因很难说清,但注意饮食卫生和生理卫生,恐怕是医治痔疮的一剂良方。每天用热水洗肛门,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而且可以清洗肛门,防止积毒和感染,确实是一条自我保健的好方法。  改善“小环境”良方室内空气成份恶化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改善通风条件,是防止空气恶化的重要措施。若按现在的往房建筑标准,每人居住的空间,以不小于10—12立方米为宜,每分钟通风量应为250升,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二氧化碳的积聚。、开窗通风,尤其在冬春季和我国寒冷的北方很有必要。它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减少二氧化碳和其它有毒有味气体的积聚,还可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在正常人咽喉部的粘膜上寄居着上百种细菌和病毒。平时人们在谈话、咳嗽、打喷嚏时,咽喉部的病菌都会随同唾沫星飞溅到周围空气中。  这时,空气便成了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冬春季如果将门窗长久关闭,室内病菌便会越积越多。试验表明:在空气不流通的室内,每一立方米的细菌可达15000个,人的咽喉部带的“流脑”病菌占50%;而通风良好时,细菌每立方米只有5800个,“流脑”病菌只占16%。  当然,开窗通风本身并不能杀死细菌。它是通过两个间接途径来消灭病菌的。一是开窗通风使室外空气流通交换,稀释室内空气中的病茵。如果通风量很大,半小时内室内空气即可得以净化。二是由于玻璃能吸收口光中的紫外线,打开窗户日光直接照到室内,紫外线就能充分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为了保暖,冬春季开窗通凤一般在早晨起床后,开15—20分钟就行了。  中午有阳光时,可适当多开一段时间。除了开窗外,人们也采用不少办法来调节空气,如空调、负氧离子发生器、抽风机及“第二代空调”等,这些调节室内空气器具,虽有一定作用,但均不能完全解决补充氧气问题,而且本身既耗能又产生噪音污染。最近,北京市研究出一种新型“房屋呼吸器”,不耗能又能调节净化室内空气。开创了一条室内空气调节的新思路。这是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实验工作开发的由中国发明家协会会员李冰发明的。  它利用了真空物理技术的最新技术成果,其主体部分采用了由隔热的塑料外壳和导热的带散热片的金属内套及金属面罩组成的双管路通风机体,不需配备电源或能源,在不降低和改变室内温度的情况下,自动不断地调节室内空气成分,使室内空气与室外一样新鲜。一般情况下,1—8人居住的11—20平方米的房间,可使室内氧气的分压不低于148毫米汞柱,二氧化碳分压不高于1毫米汞柱;新风流速在0.5—3米/秒之间;每小时可换气25—40立方米。采用这种调节器,一年四季不开窗户,可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生煤炉的房间,不会发生煤气中毒,在一间20平方米的居室,当室内外温差40度时,室内温度的改变不超过1.3度。  尤其是厨房通风条件要好,通常要装排风扇、抽油烟机等。许多家庭在焖米饭时,常把煤气开到最小程度,而且要持续很长时间,这样做造成有害的一氧化碳污染。因为煤气拧到最小的时候,使煤气中可燃元素呈非白炽状态。这样就有较多的一氧化碳聚于室内,影响人的健康。久而久之,还可以造成慢性蓄积性中毒,出现头痛、失眠、乏力、记忆力差等症状。所以必须保持厨房通风良好。
2006年07月22日 03点07分 2
level 1
又是广告啊,呵呵。不过这个就更好,洗脚的时候最好轻轻按摩,可惜,我坚持不了,呵呵。
2006年07月22日 03点07分 3
level 9
少安 楼主
对,广告,广而告之。
2006年07月22日 03点07分 4
level 1
呵呵,建议大家都来看看,不为别的只为提高生命质量。
2006年07月22日 03点07分 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