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你莫属】商君之殇,历史之殇【重读史记及教科书】
王志飞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0
一楼祭商君
2011年07月12日 12点07分 1
level 10
北京大热天的静下心来看书真是不容易
从小时候的读本开始看起的时候就一直对商君有着偏见,这种偏见直到看过大秦之后才真正转变过来。下面絮叨絮叨今天看过的这些东西
2011年07月12日 12点07分 2
level 10
第一次接触商鞅变法这个话题是在小时候买的一本《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读本
里面对商君的描写真是极尽了描黑之笔,最后一句话:商鞅兵马非常少,哪里是秦国的大军的对手,最后兵败被杀。商鞅死后,新法被废,许多旧习俗、旧势力又卷土重来,秦国历经近20年的变法以失败告终
就是这一段描写给我的脑海里留下了一个磨灭不去的失败、酷吏的形象,认为他这个下场纯属活该
现在想来,当初在选择历史读物的时候真的应该慎重一些。此书中也有诸多地方根本不符史实
如:当时魏国的力量已经很弱,秦军一道,魏兵不堪一击,秦军接连攻下敌人多个城池,最后一直打到魏国的都城,将都城也攻下
很明显,这一段虽夸大了商君的功绩,却严重地与史实背离,这样对历史不负责任的态度殊不知会影响多少下一代人。这就是天朝的课外历史读本教育,如此不负责任,如此荒谬,任几个自称懂些历史的砖家就能够出书赚钱,历史之殇也。
2011年07月12日 12点07分 3
level 7
这书有点误子弟!
2011年07月12日 12点07分 4
level 7
修正:误人子弟!
2011年07月12日 12点07分 5
level 12
历史书好多内容不可信,看什么人写,如果是那些儒家人写肯定不会把法家往好处说,司马迁就是一个例子,他写的很多地方都和历史不符和。
2011年07月12日 12点07分 6
level 10
补充:其实商鞅变法应当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次变法,许多变法成果影响了后世的法制与民族的未来
这个扯远了……下面回到正题
下面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的七年级上册历史书上的内容:
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秦孝公初期,秦国还比较落后。秦孝公积极从各国引进人才,变法图强。商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秦国的。
商鞅到秦国后,向秦孝公大谈治国图霸之术,受到秦孝公的重用。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主要内容是: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规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伍、什内的各家互相纠察,一家犯法,其他人家必须告发,如隐瞒不告,就以相同罪名处罚。
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做奴隶。
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劳的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
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
推行县制。把乡、邑、聚合并成县,县的长官称为县令,由国君任命。
统一度量衡。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天朝的正规历史教育还是比较诚实的,还人们了一个历史的真相。他所颁布的法律框架当时背得朗朗上口,当年历史闭卷满分。他的这些法律条文让我看到了一个战国之时的智者,一个国家航向的领路人。他大有先见之明,这些法律一并去除了当时社会的这些弊端,为秦人奠定下了基础。然而此时内心幼时形成的定论让我始终对这位功臣敬佩不起来。在我们的内心中,功臣总应有完美的结局,然而他的结局却似是一个乱臣贼子。
或许历史的真相是如孙老所言。他为自己的理想而生,又为其牺牲。zhengzhi自古有权谋,现代的我们又岂能一味相信史书。zhengzhi需要,国家需要,那他便慨然赴死。商君未负这个时代,未负这片土地,而历史长河上的我们,却负了商君。
2011年07月12日 12点07分 7
level 12
赞一个了,什么也不说了。
2011年07月12日 12点07分 8
level 10
一开始很喜欢读史,看了司马迁的生平后自然也心生敬佩,买回了全套精装的史记。看过大秦后兴冲冲地跑去看商君列传,把我刺激了……全套书打入冷宫……
现在想来,或许应当用一种更理智的态度来对待这部书。看史分开来看,评论会因人而异,但史实是无法改变的,代代有自己不同的准则与评判。商君为一国将相,自然国家至上,我们不能,也不应该以一个当代道德模范的标准来评判其人。人各有判,下面拣出来一点史实性的文段。
2011年07月12日 12点07分 9
level 12
不过对比历史后,真是有点悲哀啊
现在当下的情况真是容乐观
今天跟一个朋友聊天后
看世道要变啊
世道不公 人心不古
民心有积怨
2011年07月12日 12点07分 10
level 10
其实商君之法本也是战时法治,跟现代法制标准与要求本来就不一样,没必要苛责成严刑酷吏。你要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搬到战国去纯属找抽,但你要真在现代实行战时法制明天就得有人造反。
下面上原话哈~PS:本人有一处翻译一直不能释怀……凭什么景监就是姓景的太监呐!!!太监是哪朝创立的知道吗知道吗,就这一处没解释清楚,读史记的各位就都留下了一个靠太监宠臣见君主的印象,第一感觉大打折扣,司马迁太尼玛黑了!!
咳咳,回到正题。
原文节选: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2011年07月12日 12点07分 11
level 10
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昂书曰:“吾始与公子驩,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昂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昂,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於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於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公子昂是傻子吗?军前还讲这种情谊会盟,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之策,上兵伐谋(得瑟两句……)秦国新军初成,倘使硬战失败,国内则危。商君考虑的不仅仅是战场,更是整个国家的安危和利益。他为此背起了这个狡诈的名号,只为了自己的国家。而后世却由此评判商君小人也,当真可笑,当真荒谬
2011年07月12日 12点07分 12
level 1
谢谢楼主。
看一些名家评中国历史五大还是六大名相,无论谁评,商君都在其中。
史书记载秦孝公病逝前确有让商君即位的念头,秦孝公那是何等人?果然青山松柏。
开拓者的路总是异常艰难。
2011年07月12日 12点07分 13
level 12
不说了,算我发牢骚吧
2011年07月12日 12点07分 14
level 10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我去,这段评论我巨想拍砖,可惜司马迁死了几千年了。说商君刻薄寡恩,正说明商君于国为公,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这是对商君最崇高的评价。
2011年07月12日 12点07分 15
level 10
历史的诸多细节,诸多真相,或许早已被掩埋了
真相从来不会记载在国史或谁家史书中。以孙老的《大秦帝国》之说法,除了那些安监听器也未必全能探听到的对话外,倒也是都对的上。我宁愿相信历史上的商鞅便是志飞所塑造的那个形象。他给了我的心灵一片净土,一个我人生的模范与方向。时时佐之,时时省之。大哉商君,大哉志飞。你为人世重塑了一个商鞅的形象,让我们对史书的遗憾全于此,商君与志飞,这两个人仿佛早已合为一体。真心地想说,谢谢你。
2011年07月12日 13点07分 17
level 10
顺便贴一下在大秦吧发的观后感,对于商君真的是感慨万千却只叹自己没那个才华以叙说心中所感……
2011年07月12日 13点07分 18
level 10
现在觉得大秦吧里越来越扯了,写了东西也没人正经看,净是扯皮骂娘的,都郁闷了……
扳回正题,发文
2011年07月12日 13点07分 19
level 10
期末考试后看到了第三次。因为等一个别的节目,我看了将近有十分钟。一句“秦国穷弱,无贡可纳;秦人硬骨,不能折腰”把我的心一下子抓住了,从此便开始了在九盘影碟中的长途跋涉。
那是一个慢慢把心灵放在其中的旅程。从孝公初即位发求贤令,到卫鞅在齐国学宫的论战,我看到了两个鲜活而又极富梦想与锐气的生命。他们不是冷冰冰的历史人物,而是值得我为他们的境遇与心路历程欢喜悲郁,为之付出我的欢笑泪水,深思热情,是我沉浸其中而为之痴迷的人物。渭水河畔的初遇,三天三夜的交心之谈让我为之向往。“公如青山,我如松柏”“信君如信我”。在两掌相击的那一刻,我读出了那份胜于手足之情的信任与托付。
渭水刑杀,他们在挣扎,在争辩,至今过目不忘。
“不能改了?”“法立如山。”
“不能缓?”“法贵时效。”
“不能减?”“减刑溃法。”
“不能特赦?”“法外无恩。”
“法不爱民,何以立足?”“刑法公平才是真正的爱民。”
短短的几句,蕴含着多少纠结与无奈,多少疑问与抗争,更闪动着商君行法如山的决心。而直到后面的耕战刑赏,我一次次读懂了商君的大仁不仁。他不再是史记里那个残暴的官吏,不再是那个让我随声附和,大骂连坐酷刑的商鞅形象。他们的情感,他们的信念,他们那沉重而辉煌的梦想,一步步刻入了我的心中,让我振奋,让我懂得。
墨家总坛的不畏生死,变法中一步步的信任与支持,那一句坚定而充满相惜之情的“放手”,在生死弥留之际的不舍与放心不下,让我眼中重现了那个用血一点点铭刻国耻的孝公。六国分秦之际拔出的剑,是他最后一次激愤欲战。一个少入军旅的国君,从天下纷争的时代里为国家赢得了二十年的无战变法,让人惊奇,让人深思。那是一个无法预知未来的黑洞峡谷,一个人是以怎样的胆略才得纵横天下,富国强兵?如果说卫鞅是冰山烈焰,那他便是一个将峭壁与流水结合得完美无缺的人。如海的胸怀,宽厚对人,却又权谋无痕,将所有的人心聚拢于一身,带领国家坚定地驶向未来,去为这片土地争得一切,同时也征服了每一个观众,为他的胆略而痴迷,为他的雄才而折服,为他的纯粹而哭而笑,甚至更愿唤他一声“渠梁”。那个将生命留在了函谷关口的国君,为这个国家已付出了太多。在风雪中,众人抬着他的棺椁步履沉重。他这一生的情感与信任,胆识与谋略,知己的生死之交,一瞬间涌上心头,无以言叙,只是带着泪光地笑,在剑抛出的一刻放声大哭,为孝公,为商鞅。
“国家就是一棵大树,国人要敢于用鲜血浇灌方能蓬勃壮大。”这是一种对于生命的宣言,在剑落入风雪中,随渠梁而去时,他便走向了他预设的死亡。是从容,是淡定,是为梦想、信念与国家付出一切在所不惜的悲壮。在“行刑”冲破天际的那一刻,我终于读懂了商君,读懂了渠梁。商君,他让人敬畏,让人心疼。为这片土地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最终走上祭坛,使这个国家兴盛不息,使法治扎下了根基并助秦国一并天下。到头来,历史上的记载却无一不是酷吏权臣,贪位恋功。试想,一位把个人成败放在钱财高位上的人,他能够放开手脚,冒着生命危险去治理,去改变这个国家吗?秦国穷弱,这是当时天下的大势,若他贪恋权位,又为何会放弃魏国的荣华富贵,走进函谷关,走进秦国的历史?商君酷吏的骂名又是从谁而出呢?记载者难道没有为统治者维护舆论的使命?可惜,这样的声音却流传千古,为世人淹没了他的功绩。而今天的我们,仍能看到这一切。消息在他人,断事在自家。谁是谁非,抛开那些历史的评论,自见真相。大哉商君!他以自己一世的骂名成就了这个国家,成就了他心中最崇高的梦想。
流星闪过,莫须伤悲。千百年之后,谁又还记得谁。我还记得空间签名中有这样一句话:先秦的明月照过古老的函谷城砖。明月不变,它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荣辱兴衰。千年已过,何处觅君踪?只记得那句话,青山为冢,天地为陵。(现在看觉着太拽文艺了……话说青山松柏兄的墓到底在哪里呐……)
青山松柏,永不相负,勒马为将,扬鞭为王。记得与向往,交织成不断地遐思,穿越时光,带我再去找寻那个时代(文终)

2011年07月12日 13点07分 20
level 10
看过大秦后,才发现汉武帝是那样的不值得我崇拜。独尊儒术的沉郁,是权力高度集中的象征,哪来得士子百家争鸣,秦国独尊一法,公正天下的气魄?君臣相疑,烽火甘泉前卫青兵符的收回,老来不信任所有人甚至自己的妻儿,又哪能比得终我一生,绝不负君,至死相托的君臣之情?卫子夫灰姑娘的爱情童话的最终破灭,比不上渠梁玄奇不离不弃的牵挂一生,王娡的利益婚姻,更不堪鞅雪间付之一生,甘愿奉献,生死相随的泣世爱情。这样的女子,信便有,不信便无。历史不会记载一切,但他不代表这一切不曾存在过。
在武帝一世,他甚至连自己的母亲都不敢信任,因为她、长公主、田蚡、淮南王及一伙大臣的阴谋令人发指,朝堂之上如临深渊,又怎比君臣阳谋,国家至上,就算是甘龙这个最大的阴谋家也是先摆明了自己的立场,仍然崇尚国家利益。
想起汉武大帝的片头曲。“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任自己成为灰烬。让一缕缕火焰翩翩起舞,那就是你最后的倾诉。”
这句颂词属于当政的秦公,也同样属于为这个国家奉献了一切的商鞅
2011年07月12日 13点07分 21
1 2 3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