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和而不同,一种可贵的论辩道德! 本来看到这句话,最初是在《论语》看到的。但是我最先解这句话的确切含义,却是在网络上,在帖吧里。 我因在天下之心吧受到吧主百志惟熙的鼓励,开始学习孔子,于是用心的看了一遍《论语》《礼记》。虽然也曾看到了这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但一直没放在心上。在之前,我所理解的君子与小人,都只是从道德角度去看的。不过后来看了周易、老子、诗经、左传、论语与孟子等,逐渐了解到原来君子和小人除了是道德判断外,还有身份地位之意。而且后者正是他的初始意义。换句话说,君子表绅士,小人表示奴才。 在历史学家许倬云的《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一书中,还专门对“君子”一词作了详细的考辩分析。他说“它的意义变化反映了世袭贵族阶层的消失。在春秋时期的著作中,君子通常表示贵族,但在孔子及其以后的时代,它开始表示具有较高道德品质的人。也许后来的著作仅仅反映了意义的变化,但也有可能是这些学者帮助实现了这个词意义的变化,但也有可能是这些学者帮助实现了这个词意义的变化,因而也帮助摧毁了世袭贵族。到了战国时期,就很难看到世袭贵族的存在了。”甚至为了更好的理解《诗经》,我硬着头皮看了俞志慧的《君子儒与诗教》———先秦儒家文学思想考论,这本书。对俞志慧的了解,是从之前的喜欢韩非子和列子,于是看到了他的韩非子直解,在几番搜寻下,终于买到了这本书。(在重庆想买一本想要的书是很难得的,比如至今我没有买到李长之的《司马迁的风格与人格》、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郭沫若的《十批判书》、《竹书纪年》和《逸周书》直解等书。) 不过这也只是从书本上得到的一点肤浅的认识罢了。 记得一次在历史吧,因为读了孔子有了一点心得,难免又有拿出来向人请教,于是发了一篇《孔子更重礼还是更重仁》,很快遭到了一位之前玩得很好的一位网友“谢艾”(苏州大学一博士,常常以学问骄人,学问不错,有股牛脾气)的怒斥,那个帖很快成为历史吧的一道热帖,很多网友围过来了,有很多叫骂的声音。我当然被弄得很难堪了。但是我据理力争,不过令我感到自慰的是,虽然我没有完全辩赢他,却也未因此而恼羞成怒,发过什么辱及对方人格的话语,也因此博得了吧主和众多吧友们的同情。当然他们一边要同情我,一边自然也是挺佩服他的。毕竟在百度是难得的大学问家吗。后来我发现吃过午饭之后,在那个帖子里面,看到了有指责他的话,然后也看到了他道歉的话。后来我们在一个深夜聊了很久,然后他给另一位与我关系紧密的网友开了一个书目,至今我把他置顶于个人帖吧。时时依着上面所列的书目,去寻找,去阅读,也得到不少的收获。 和而不同,这是一种极为可贵的论辩道德。我从中获益很多。 之后,曾经在余秋雨吧与王永贵或他的学生,与西方朔,与钱钟书吧的网友们论(那方面我是极弱的,不过是想引出高人的高论罢了),在天下之心吧与孟繁一辩论(关于孔子),在文史吧与不信皇帝有新装辩论(关于苏轼,当然这个也是初学,至今还未入门),在国学吧与乱马想变虫辩论,在鲁迅吧与真天人也、与举杯邀明月辩论,在百度国学吧与真北辰辩论。真可谓处处挑起战火。不过我很可以自慰的是,虽然我不一定确立了自己的论点,说服了对方,但是我自始至终未失风度,而且也从中得到了很多从静止的书本中得不到的东西,也更能够使自己的议论趋于精密,阅读水平得到提高,思高角度得到更新。其实从这些里面就获益不浅。 比如跟乱马想变虫网友和真北辰网友关于国学的辩论,使我对“国学”及其相关的概念产生了比较明晰的认识。甚至可以自傲的认为,比百度国学和人民大学的组织者们所理解的不着边际的“国学标准及概念”有了更清晰的国学轮廓。当然以我现在的学力和精力,是不可能弄出一个完整的概念的。但也算获益不浅。
2006年07月11日 14点07分
1
level 1
惭愧~~~ 虽然是中文系出身,虽然临近毕业,却很少系统地看书,系统地读自己。我并不是个成熟的孩子——虽然年龄已经不是孩子,因此看到自己不以为然的,或者认为有待商榷的,就忍不住要跳出来,即便对方已经圆满得很。 在鲁迅吧,是因为喜欢鲁迅——我的主观色彩很浓——也因为这的几位经常活动的吧友很有自己的见解。或者说,国学大师的评选,促使我经常关注这。我的知识很没有根基,这点我是承认的,零星的片段想法也没有碎片的光芒。只是说,打字,反驳,已经成了习惯,仅此而已。因此也经常在讨论中发觉自己的不足,最近正在系统地读鲁迅,未必懂,凑合。传统的文化,我多是宏观看看,了解了解,细节是没有地毯式轰炸过去的,即将进入中学任教,不知道还有没闲情,但我想,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不满于自己的细节不足,大概也还是得读的。 任何的批判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倘若中国人的心性改造已经圆满,我想,鲁迅之所做的,与当年应该很不一样。倘若若干年后,国人已经把老祖宗的东西全部忘得干净,我们大概也不免要发牢骚,怀念起当年的国故了
2006年07月11日 14点07分
3
level 1
我要说的第三种收获,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收获,就是获得良师益友。 辩论是建立在两个或多个学力一致或者略有高低的人之间的。就像两个棋手一样,棋逢对手的下棋才是有效的锻炼。可以彼此学到很多东西。有时是纯吸收,有时或者是互补。正如我所说的第二种状态一样。如果失去了和平辩论的心态,则本来应当是一件极好的事情,极好的学习机会的,都极有可能因为一时的情绪失控而变得遥不可及。我在这方面收获颇多。比如与谢艾、孟繁一的辩论,让我对孔子有了更新的认识,对余秋雨、易中天、刘心武、鲁迅等人的质疑和因此而与如王永贵、真天人也、对酒邀明月等人的辩论,逼着我更进一步认识我所质疑的对象及与其相关的对象。与乱马想变虫、真北辰等人的辩论,使我更进一步认识了国学的含义。因与二人的辩论而得到的一位网友(只有IP,没有网名)的声援,也使我更深入的去理解国学和鲁迅。其实这些都极有可能成为我的良师益友。虽然我不敢保证有人依旧会耿耿于怀,但是时间一长,这些不值一提的争吵细节自会淡忘,但因辩论而得到的新知识却是双方得益。相当于自己与论敌共同合作学习了一些新的东西。其实就已经建立了学友的关系。而更多的人则会因此而形成为一个效率较高的学习圈。特别是我可以依托鲁迅吧继续深入的学习与研读鲁迅。再如在历史吧时曾经受到音乐牛牛的冷嘲热讽而险些恶言相向.(他是历史专业的研究生,当然在某些方面强于我不知数倍),但我没去计较,后来在铸剑文史论坛我们成了好朋友,获他指导了一篇论文《孙子兵法及其战争伦理初探》,这篇文章由于资料的欠缺,至今没有全部完成,后来被大经网剽窃过去,又剥夺了我的署名权,而我首发的铸剑文史论坛又因为言论太过自由而再次被关闭(在百度文史吧曾被封闭过一次),但对于我写作论文方面,对于一个自学者,旁边又无大学教授可问,也无论文可供参考的情况下,真是莫大的帮助。 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极大的好处。我既是与蚌相争的鹬,同是又是得利的渔翁。我这“千秋悠客”的“千秋”二字,本来取自王安石的一句诗“独守千秋纸上尘”,而古人云“独学则无友,则孤陋寡闻”,看来现在是不需要独守了,跟人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岂不是更好吗?
2006年07月11日 14点07分
4
level 1
霸主说的好,鲁迅先生应该将你这个文章多读几边,哈哈
2006年07月11日 14点07分
5
level 1
理学兴起是在宋朝。始作俑者是周敦颐,发扬光大的是程颐、程颢兄弟,集大成者是朱熹。他们理论的中心是“灭人欲,存天理”。他们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男女之情、衣食住行之欲,他们都要“灭”。其实“人欲”就是“天理”。宋代的理学,是逆历史而动的东西。正因为理学为巩固封建制度服务,为封建统治者欣赏、提倡,朱熹因而成为中国古代史上,与孔子、董仲舒同为最有影响力的三个思想家。 理学巩固封建秩序,提倡“君臣、父子、夫妻”等的“三纲五常”。被统治者及妇女深受其害。比如从汉到宋妇女都可以改嫁,理学则认为妇女要“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不知坑害了多少妇女。饮食男女、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都是人的本性,也就是“人性”,如何能“灭”?“灭”就是违反自然规律、违反天理!朱熹的反对者们,当时就称理学为“伪学”。 理学的虚伪性当时就显露了出来。 朱熹为打倒他的政敌、太守唐仲友,就说唐仲友与妓女严蕊有不正当男女关系。当时与妓女来往本不算什么回事,苏东坡在诗题中公然写有《携妓乐游张山人园》等,但到朱熹手中成了一大罪状。他把严蕊抓起来,酷刑拷打,要她招认。谁知严蕊虽为风尘女子,娇生惯养,但是大气凛然,不屈不认,朱熹只得把她放了。此事在当时弄得满城风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严蕊,她在唐仲友与理学家朱熹之间的选择,揭下了道学先生们的虚伪面具。朱熹在浙东任高等法院院长时,看中了严蕊。可是,严蕊却与台州州长唐仲友相好,于是二人便为严蕊展开争夺战。唐仲友一表人才,而朱熹则形容枯槁,严蕊当然不屑一顾。朱熹遂诬唐为奸党,向皇帝上奏章弹劾。又把严蕊抓起来,在狱中严刑逼供。但严蕊始终不屈,没说一句不利于唐仲友的话。后来,朱熹被调离,岳霖继任。命严蕊在大堂上作词自供,严蕊遂吟出一道著名的《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终须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岳霖览词,感叹不已,当堂释放了严蕊并“即判令从良”。严蕊的这首《卜算子》及其善良的品行也因此传为千古佳话,而朱熹伪善卑鄙的行径在当时引起朝野上下极大的反感。同时,我们从宋宁宗庆元二年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的十条罪状中,也能看出朱熹言行之间诸多抵牾的地方: ……又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偕行,谓其能修身,可乎?冢妇不夫而自孕,诸子盗牛而宰杀之,谓其能齐家,可乎? 尽管沈继祖对朱熹的弹劾,源于朱与权臣韩侂胄的党争。“冢妇自孕”、“诸子盗牛”可能出于含沙射影,但朱熹带着两名尼姑至官邸,当不属诽谤——既已到了“每之官则与偕行”的地步,肯定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的事。虽属党争,但毕竟自己授人以柄,被人家抓住了辫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持身不谨的人,却得以从祀孔子庙,成为二级圣人。真道学只是迂腐并不可憎,因他禁锢的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推已诸人;可憎的是那种假惺惺地戴着正人君子的面具,私底下却淫乱放纵的伪道学,因他只禁锢别人,而自己却玩弄一切规则和秩序。
2006年07月11日 14点07分
9
level 0
我认为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们热爱艺术、热爱科学,认为它们是崇高的事业,但是不希望这些领域里的事同我为人处事的态度、我对别人的责任、我的爱憎感情发生关系,更不愿因此触犯社会的禁忌。这是因为,这两个方面不在一个论域里,而且后一个论域比前者要严重。打个比方,我像本世纪初年的一个爪哇土著人,此种人生来勇敢、不畏惧战争;但是更重视清洁。换言之,生死和清洁两个领域里,他们更看重后者;因为这个原故,他们敢于面对枪林弹雨猛冲,却不敢朝着秽物冲杀。荷兰殖民军和他们作战时,就把屎撅子劈面掷去,使他们望风而逃。当我和别人讨论文化问题时,我以为自己的审美情趣、文化修养在经受挑战,这方面的反对意见就如飞来的子弹,不能使我惧怕;而道德方面的非难就如飞来的粪便那样使我胆寒。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现在文化的领域是个屎撅纷飞的场所,臭气熏天----决不是的;我只是说,它还有让我胆寒的气味。所以,假如有人以这种态度论争,我要做得第一件事,就是逃到安全距离之外,然后在好言相劝:算了罢,何必呢?
2006年07月11日 14点07分
10
level 1
经典,鲁迅-赤膊上阵的许楮-有勇无谋. 朱镕基不听鲁迅言—谁叫您赤膊上阵!
2006年07月11日 14点07分
11
level 1
鲁迅笔下的世俗生活,大抵上表现的是一种愚民社会,不管是封闭落后的吉光屯、未庄,还是人情淡漠的鲁镇,或者充满失意者的颓废气息的S城,从这些茶楼酒肆、家庭庙宇里,流露出来的除了凄凉,还是凄凉。这是不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暂且存疑。况且文学不是历史,是可以自由发挥,纯属虚构的。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鲁迅生活内容的肤浅,表现力的薄弱。
2006年07月11日 14点07分
13
level 1
是先锋,同时又是巅峰的大有人在。老子、孔子、庄子、墨子的思想,屈原的诗歌,太史公的人物列传,韩愈的新古文,徐渭的花鸟画,在整个文化史上能有几个人超过他们? 鲁迅没有长篇,这方面无从比较。仅从短篇来说,确实至今无人可及。大陆现当代小说家靠短篇成名的不多,汪曾琪是不多见的大家,但至今无论国内还是海外的研究者,都很少把他和鲁迅的成就相提并论。在台湾,白先勇倒是一个被和鲁迅并提交多的短篇大师,但即使台湾的批评家几乎也没有人认为他已经达到了鲁迅的高峰,更不用说超越了。
2006年07月11日 14点07分
15
level 9
笔笔,今天是外婆生日,我换上复古西装,载着外婆开着拉风的古董车兜兜兜风笔笔酒窝
2006年07月11日 14点07分
16
level 1
茅山老妪驻窗前, 疾风三报战延边。 昏阳摆布墙头草, 冷月斜照石崖间。 青巾喽罗牖闩血, 乌椎踏雪又期年。 待子金龙朝圣主, 八万欧寇入炉渊。 今日到此,吾渴睡极矣,望众批漏,改日在谈,再会!再会!
2006年07月11日 14点07分
17
level 1
茅山老妪驻窗前, 疾风三报战延边。 昏阳摆布墙头草, 冷月斜照石崖间。 青巾喽罗牖闩血, 乌椎踏雪又期年。 待子金龙朝圣主, 八万欧寇入炉渊。 今日到此,吾渴睡极矣,望众批漏,改日在谈,再会!再会! 0
2006年07月11日 14点07分
18
level 1
一个国家若是被侵略了.头一个该骂的是统治阶级和为其服务的舆论单位,若是他们干的好了,国家又岂会受欺侮?---我们看到.鲁迅先生骂了.
2006年07月11日 14点07分
19
level 1
鲁迅什么都骂,就是不骂日本人,是有原因的: 转贴: 其一,日本在明治31年起就秘密命令10万个日本家庭照顾10万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使他们能对日本产生好感并在思想上倾向日本。 而鲁迅就在这期间留日学习。 其二,鲁迅及其弟兄与日本人羽太信子有染: 与弟媳关系暧昧说。这种说法起因于鲁迅与二弟周作人突然失和,而双方都没有公开失和的真相,致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991年,千家驹先生在海外发布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消息:周作人的日本老婆羽太信子曾经是鲁迅的妻子,证据是鲁迅1912年7月10日的一则日记。原文是:“午前赴东交民巷日本邮局寄东京羽太家信并日银十元。”千家驹解释说,“羽太”即羽太信子,鲁迅把寄羽太信子的信函称为“家信”,可知他们是夫妻关系。千家驹:《鲁迅与羽太信子的关系及其它》,1991年《明报月刊》第1期。有人据此解释,“鲁迅”这个笔名中的“鲁”字取其母鲁瑞的姓,而“迅”(xùn)与“信”(xìn)在南方是谐音字,系指羽太信子。 事实是:羽太信子是鲁迅二弟周作人之妻,1909年在日本成婚。羽太信子家贫,人口多——有祖母,父母,一弟二妹。为帮助周作人及羽太一家的生活,鲁迅毅然中断了留学生活。鲁迅对友人许寿裳说:“你回国很好,我也只好回国去,因为起孟即周作人将结婚,从此费用增多,我不能不去谋事,庶几有所资助。”《亡友鲁迅印象记》1911年5月,周作人夫妇归国。1912年5月16日,羽太信子分娩,得一子。其弟羽太重九携妹羽太芳子来绍兴,照顾羽太信子。鲁迅7月10日寄“羽太家信”,并不是寄给羽太信子的信,而是寄给日本羽太家的信。当时羽太信子在浙江绍兴,6月12日、6月29日曾两次给鲁迅来函,据推断似为向鲁迅要钱。鲁迅“寄羽太家信并日银十元”显然与羽太信子来信有关。鲁迅也曾复羽太信子信,日记写明是“与二弟妇信”,而不是“寄羽太家信”。 周作人自从娶了日本妻之后,鲁迅在隐约中地感到了兄弟间在感情上的变化。虽然两兄弟在作文以及政治意见上有着分歧,但其实导致这个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来自弟媳羽太信子。 这个平民小户家的日本女人,却摆出一副讲排场摆阔绰的花架子。儿子上学念书,出门归家她都要用包车接送,家里除了有烧饭司务、东洋车夫、打杂采购的男仆数人外,就连收拾屋子、洗衣看孩子的女佣,她也要分门别类地雇上几个。平时自己更是出手散漫,有时,一桌饭菜做好了,她突然心血来潮,重新包饺子吃,小孩生病,哪怕是最一般的头痛脑热,她也要请外国医生坐轿车来诊治。 几次,羽太信子穿着一件新做的镶花镏金边旗袍走到院子里,用自己生硬的中国话到处询问着仆人自己的装饰打扮: “唉,王妈,你看我这缎子怎么样啊?” “李叔,你瞧我这型咋样啊?” 说得好听了,她报以笑脸,说句不中听的了,她立马一个白眼,最让鲁迅接受不了的是那天曾有仆人讨信子欢心了,信子竟然挥手将刚做了一年的绸缎被褥送给了他,尽管那时鲁迅和周作人都有了可观的收入,但是这绸缎被褥毕竟不是什么低廉的物品。 当时鲁迅在教育部供职,月薪三百元,加上稿费和讲课费的收入,和一般职员相比称得上是高薪了。他每个月都把全部的收入交到羽太信子手里,再加上周作人的工资。按理讲这日子该过得很宽裕了。然而到头来,鲁迅还得四处向朋友借贷。后来,鲁迅实在看不下去了,先是劝周作人跟弟媳说说。周作人表面应允得很好,待见了信子后,依然由着老婆使性子。当然,惮于大哥的威严和经济上的供养,在很长时间里,羽太信子对鲁迅的恼怒,还不得不掩盖在恭顺的外貌之下。周作人怕惹是非,随遇而安,有时,他为了求得太平,能安安静静地看会儿书,甚至会做出糊涂得令人无法理解的疏懒与忍让的举动。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弱点,在家族成员中,他第一个成了被羽太信子制服的人。以后凡是要差丈夫去做他不愿做的事,只要搅得他不得安宁,无法读书,就一定会迫得丈夫俯首称臣,奉旨而行。有一次,周作人跟鲁迅说,打算把岳父岳母从日本接来同住。 其三:鲁迅和他的弟弟周作人在日本选择了“完全日本化”的生活,住日本的下宿,穿普通的日本学生服,吃便宜的下宿饭,过着他们认为有趣而充实的生活,以至于周作人在他的《药堂杂文.大学的回忆》中写道: “在东京住了六年,便不曾回过一次家,我称东京为第二故乡,也就是这个缘故。”
2006年07月11日 14点07分
20
level 1
话说回来,鲁迅在有些方面的确很偏激,但他有时亦能把自己的个性融入到写作当中去,形成特有的文章风格,有些文章确实不错值得一读,但绝非篇篇佳作章章精彩,有些文章则实在是不敢恭维。
2006年07月11日 14点07分
21
level 1
鲁迅笔下的世俗生活,大抵上表现的是一种愚民社会,不管是封闭落后的吉光屯、未庄,还是人情淡漠的鲁镇,或者充满失意者的颓废气息的S城,从这些茶楼酒肆、家庭庙宇里,流露出来的除了凄凉,还是凄凉。这是不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暂且存疑。况且文学不是历史,是可以自由发挥,纯属虚构的。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鲁迅生活内容的肤浅,表现力的薄弱。
2006年07月11日 14点07分
22
level 6
【欢乐谷★可爱笔】曾经不算华丽的舞台 因你的歌声而光芒万丈 曾经不算艳丽的绿色 因你的存在而光彩夺目 曾经不算炽热的心灵 因你的出现而栩栩跳动 ft6
2006年07月11日 14点07分
26
level 1
“他的杂文里面没有料,你把他那种感情的语言,煽动的语言,悲愤的语言,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语言,都把它像筛子一样把它筛掉,剩下什么?剩下什么都没有了。” “你看我李敖的文章,你把我这些语言筛掉以后剩下的是资料,纯的资料,我会搞出些资料来,加油,加酱,加辣椒,然后炒作,那些感情的语言我会放进去,可是这些东西全部筛掉的时候,我剩下是资料。” 李敖真是搞笑,他不知道鲁迅的那些语言正是思想的结果啊,把思想抽掉了,当然就什么也没有剩下了。而李敖的文章,把那些“油、酱、辣椒”筛掉后,就只剩下资料了,只不过说明他是一个高明的文抄公罢了。 李敖的文章,就是引一大堆资料,然后开口大骂。李敖自然骂得痛快,让读者读来感到一身舒服,但读过之后却没有留下多少值得咀嚼的东西,这就是李敖和鲁迅的区别,这就是批评家李敖和思想家鲁迅的区别。 看看李敖上面这段言论,就知道李敖即使再写下一千五百万字的作品,也永远成不了思想家。“他没有长篇小说。所以鲁迅严格说起来,无法成为响当当的文学家,为什么?你怎么没有长篇呢?他没有长篇小说。所以我认为对鲁迅的捧场捧过头了。”一个思想家怎么会幼稚的拿寿命长短、作品字数多少和有无长篇小说来判断一个作家是否成为响当当的文学家。 我其实很喜欢读李敖的书,但是时常觉得他在该闭嘴时没有闭嘴,把自己的浅薄都一一曝光。不过这也是李敖可爱之处,毫不掩饰,即使是浅薄之论
2006年07月11日 14点07分
28
level 1
楼主了不起!呵呵!就是李敖说的话,我仔细看了,其实也没有骂什么鲁迅,倒是观点很鲜明,我看以前我有点错怪李敖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鲁迅的伟大!就是他这样的伟大!也就造就了现在的李敖,可是李敖的水平恐怕这辈子是无法企及鲁迅了,这在李敖先生的话里也是讲明的,我们不能要求一个人完美无暇,尤其是当这个人赤裸裸的裸露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李敖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们要公正的看待问题的话,我们就应该给李敖一点掌声,因为他没有明哲保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样的人就是鲁迅讲的勇士,现在这样的勇士不是不多了,而是快没有了,我期待李敖有更精彩的表现的同时,我同时希望李敖能站在鲁迅的这一面来说话,这样我们的国家民族才有希望,我们的未来才更加美好,我期待!我知道,这也许是不可能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我希望李敖放弃自己的功利心,这样的话才能有更大的成就,我是支持鲁迅的,不是为什么?我只知道我有一颗流着热血的心,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需要把反叛当成炫耀自己的方式,这样的行为不怎么样!好了先写到这吧!
2006年07月11日 14点07分
30
level 1
李敖确实是一个很奇特的人。 不知什么时候,我听说李敖其人,都是对他的评述性文字,而一直没见过他的著作。通过这些文字,我感觉到李敖是一个斗士,没有一丝的奴颜媚骨,最坚定的反叛者,是台湾的鲁迅。他坐过N次牢,出来之后本色不变,也让我坚定了这种感觉,并迫切地想找他的书来看。 最终在一个盗版摊上找到了,急不可待地买下,看过后是失望。全书的内容是激烈批判国民党,与我的想法是一致的,使我很愿意看下去。但是他的文字,使我无法看下去。 首先,文字是粗俗的,而且是刻意粗俗的。自慰台湾,意淫大陆,这些说法很新颖,虽然粗俗,但确实也很形象。但整书充斥着类似的字眼,而且相当部分是故意牵强上去的,则给我的感觉是他是极力使用最打眼的字句,说一些本可好好说的话。最近在电视上看到他对台湾三个党的评语,分别是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然后分别一一解释。开始看觉得有意思,但一听解释觉得根本不通,于是这有意思也就变成没意思了。从根上讲,体现了他的哗众取宠,再说深一点,就是名利心作怪。 其次,激情过度,逻辑不足。我现在手上没书,无法具体举例,但看看楼主的文章就可见一二。逻辑不足的结果就是推论站不住,没有足够证据,只有感性文字,骂骂我们共同的敌人时,我们可能觉得很有力,但骂到我朋友头上,我们立即会看出其中的无理。无理的批评就是谩骂,不讲道理只管打倒对手,这种作法不是做学问,而是大中院校辩论会。 看过李敖其书,我开始鄙薄其人。不怕死是他的特点,坐过牢是他的卖点,但不能掩盖追名的阴暗心理,无文彩的文字水平。
2006年07月11日 14点07分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