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2005年03月11日 08点03分
2
level 1
听完了故事,再来说说二月二的民俗。 大家都知道“二月二,剃龙头。”人们大年三十前修剪过的头发,整个正月里是不准再动剪的。为什么?古语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这个当外甥的不在乎,当舅舅的似乎也不在乎,就这当妈的当姐的或当妹的心疼哥哥或弟弟,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死死看着自家孩儿的头发,说什么也得等到二月二。不过,据考证,这风俗大概是从满族人那里流传过来的,若是堂堂大汉子民,就用不着遵守这规矩。 二月二另有一忌,那就是女人们在这一天是不能动针线的。如果动针线,就会伤了“龙目”,还会有一只蝎子或蜈蚣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因此,人们在这一天会把自己的女儿从婆家接回来,就为了躲避女红。(仔细算一算,这一年之中,解放妇女劳动的日子和规矩其实也挺多地。)到了晚上,还要烙一盘又香又脆的黄色薄饼,不是吃的,而是用来“熏虫儿”。原来,此时为惊蛰前后,春回大地,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要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这时得用油煎一些饼子,摆在床的四周,就可以借助龙的威力来驱除害虫,这叫做“熏虫儿”。熏完床再用草木灰从床边一直撒到水缸,灰道弯曲如龙,这叫做引龙洄,也就做“领龙”。
2005年03月11日 08点03分
5
level 1
另外还有一个故事,说的也是这个“二月二吃猪头”的趣事儿。 “宋代的‘仇池笔记’中曾记录了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 ,甚感腹饥,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熏熏的和尚 ,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 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 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 王中令吃着美馔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 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俗语还说:“哪有提着猪头找不着庙门的 ”这其中道理更是不言而喻。人若怀才不遇,不必气馁,早晚必会找到能够理解你,而又肯接受你的人。” 看起来“二月二”吃猪头是古代留下的传统,是吉祥兆头的标志。
2005年03月11日 08点03分
8
level 1
除了吃猪头,据说二月二这天也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吃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吃饺子,名曰“吃龙耳”。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这个春龙节正赶上周六休息,就算不去游春踏青,不必接闺女叫女婿,不用熏虫洒灰,也总得借着这个民俗丰富一下周末的餐桌吧?其实猪头上面最好吃的我认为有两个地方,一是猪耳,一为猪舌,也叫猪口条。这两个地方,无论素拌热炒,口感都妙不可言。如果合起来做成一道菜,就成了“悄悄话儿” 。说到这儿,想起来一“猪头”以外的话题,那就是猪身上还有一样久已不吃,但一想起来就回味无穷的东西——“猪尾巴”。
2005年03月11日 08点03分
9
level 1
总之,二月二这天,借着美味佳肴,说说龙,说说猪,讲讲故事,别让古老的节日在不久的将来慢慢消失于人间吧。******* 北京的二月二 农历二月二,古代称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在过去也是老北京人心目中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因此时为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前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称“龙抬头”。龙一抬头就要云兴雨作,预示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005年03月11日 08点03分
10
level 1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一般是以春饼,也就是薄饼做款待。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子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2005年03月11日 08点03分
11
level 1
二月二这天的另一项活动是皇帝耕田。因为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不多是在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从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时候。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农时,二月二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老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2005年03月11日 08点03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