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0
1 北欧文学发展史
2 北欧音乐发展史
3 北欧美术发展史
4 北欧戏剧发展史
2011年06月02日 10点06分
1
level 10
丹麦文学
在古代和中世纪, 丹麦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其他国家有着共同的文化。丹麦历来在欧洲大陆与斯堪的纳 维亚国家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更易接受来自南方特别是 德国的影响,它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造就了童话家安徒生、评论家布兰代斯和无产阶级的小说家尼克索等著名人物。
丹麦文学的源渊可上溯到1500年前。在它境内出土的公元400年左右的两个黄金号角上所刻的北欧古文字—罗纳,都以H开头,以共鸣无音结尾,说明当时己出现了诗歌的雏型。最长的罗纳碑文是983至987年丹麦国王蓝牙王为其父亲立的墓碑。有些碑文具有诗的韵律。
2011年06月02日 10点06分
3
level 10
在丹麦境内出土的黄金号角
9世纪基督教传入丹麦。但丹麦的民间创作一直同富于异教色彩的冰岛传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到了13世纪由于逐步受到了罗马传来的各种影响,同时也吸收了一些新的时代思潮,丹麦文学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越来越接近欧洲的共同传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 品如编年史和传说多具有基督教和神学性质。在中世纪, 教士和骑士对丹麦文学各自做出了贡献,前者代表拉丁文化,后者代表以民谣为主体的丹麦文化。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家是萨克索,他是教士,是丹麦当时的统治者阿布萨隆主教的下属。萨克索1200年左右用拉丁语撰 写的丹麦史《丹麦人的业绩》,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丹麦文学最重要的漏泉。阿布萨隆的侄子安诺斯.苏纳森的长诗《六天的使命》反映了早期经院哲学在斯堪的纳维亚的影响。与萨克索同时代的斯汶.埃格森撰写的《丹麦历史》在丹麦中世纪文学中也有一定 的地位。
中世纪晚期,丹麦主要的文学形式是民谣。它们在1550至1650年期间被记录下来。这些歌谣来源13、 14世纪已都是颂扬历史英雄人物的功绩。民谣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现在流传的各种民谣有600多首,最著名的一首是关于尼尔斯.埃卜森被日耳曼人杀害的故事。这首民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引用来抗议纳粹德国对丹麦的占领。
1482年印刷术传入丹麦。最早的印刷品是教会出版的拉丁文书籍。丹麦文书籍只有一部,即1495年出版的《韵文编年史》 。16世纪丹麦的宗教改革促使人们广泛使用本国语言。1535年《摩西五戒》的丹麦文译本问世,译者是丹麦的宗教改革家汉斯.陶森。他是16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人物,有丹麦的路德之称。主要著作是《谎言与真理》。他的另一部作品《丹麦圣歌之书》(1569)也 是宗教改革时期的诗歌。这些圣歌一直为教会和学校所采用。诗人和历史学家安诺斯.瑟伦森.韦泽尔于1575年把萨克索的《丹麦人的业绩》译成丹麦文,并于1591年第一次把100首民谣编辑成书。这两部书对研究和评价丹麦的文学史有一定价值。
2011年06月02日 10点06分
4
level 10
19世纪上半叶,丹麦文学的主要流派是浪漫主义。诗人阿达妈.文特罗勃.欧伦施莱厄深受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他的诗作《黄金号角》(1803)标志着丹麦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世界著名的童话家安徒生是这个时期丹麦文学的杰出代表。在童话创作中,他立足于现实生活,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体现了现实主义倾向和民主主义精神。安徒生的童话是丹麦对世界文学的最重要的贡献。同时期的约翰.卢兹维.海贝亚既是评论家,又是轻松喜剧作家。他的剧作讽刺了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使丹麦的喜剧获得了新生。他创办的期刊《哥本哈根飞邮报》以及后来的《临时报》对当时丹麦文坛影响颇大。诗人弗雷德里克.帕卢丹一缪勒主张“诗人要为自己的时代和人民而创作”,他的讽刺长诗《人之祖亚当》是这个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现实主义的先驱是小说家梅.阿隆.文尔施米特,他的《一位犹太人》(1845)曾轰动丹麦。代表作是小说《无家可归》(1853—1857)他还是语言大师,被誉为“丹麦的一支妙笔”。
19世纪70年代是丹麦现实主义文学取得“突破的年代”,作家围绕着社会和经济问题进行创作。核心人物是评论家格奥尔格.布兰代斯。他认为欧洲的革命产生了“文化成果”,丹麦文学没有跟上欧洲形势的发展而拘泥于旧浪漫主义,出现了脱离实际的倾向,局限性越 来越大。他提倡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主张“文学应从实际生活中来,应研究现实生活”,文学创作要“把问题提出来进行对论”。 1871年,他在哥本哈根大学所作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条的报告标志着现实主义和现代文学在丹麦的“突破”。受到布兰代斯影响的主要作家 有:彦斯.彼得.雅科布森、霍尔格.德拉克曼和索福斯.山道夫,以及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作家海厄曼.邦,他对丹麦和德国文学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其他自然主义作家如卡尔.苦勒鲁普和亨里克.彭托皮丹,都是名重一时的人物,前者的早期作品就具有欧洲自然主义色彩,主要著作是小说《日耳曼人的弟子》(1882)、《敏娜》(1889)和《磨坊》(1896)。后者的主要成就是深刻剖析当时社会的小说, 如《天国》(1891—1895)、《幸福的彼尔》(1898一1904)和《死人的王国》(1912—1916)等。这些作品在丹麦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有一定地位。他们两人在191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19世纪90年代丹麦诗坛上出现了两个象征主义作家约翰内斯.约恩森和索弗斯.克劳森。后者是丹麦现代文学有影响的抒情诗人。
2011年06月02日 10点06分
6
level 10
20世纪前半叶中,丹麦最著名的小说家是马丁.安德逊.尼克索。他的早期作品属于现实主义的乡土文学。后期的代表作是著名的长篇小说三部曲:《征服者贝莱》(1906—1910)、《蒂特一人的孩子条(1917—1921) 《红色的莫尔顿》(1945—1948),它们真实地反映了丹麦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过程。约翰内斯.威廉.延森是当时另一位重要作家,他创作的思想基础是达尔文主义和信仰技术进步。最著名的小说六部曲《漫长的旅行》(1908—1922)以神话的形式,描绘了人类的发展。他的9册巨著《神话》(1907一1943)发展了一种介于随笔与小说之间的文学体裁。他还是丹麦20世纪己文学中的语言革新大师。194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2011年06月02日 10点06分
7
level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丹麦文坛展现了新的面貌。重要作家马丁.阿尔弗雷兹.汉森创作了大量的小说、随笔等。主要作品有历史小说《幸福的克里斯托弗》(1945)和《蚯蚓与公牛》(1952)这个时期出现的一批青年诗人和作家,主张以社会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围绕着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后文学的倾向。其中有诗人奥勒.萨维、埃里克.克努森、弗朗克.耶耀、欧勒.韦沃尔、托基尔.布约恩维、欧弗.阿比尔高、哈尔弗丹.拉斯穆森和剧作家芬.梅特林等。
50年代以来,丹麦文坛出现了一些新作家和新作品主要倾向是暴露和批判社会阴暗面,切中时弊,通俗易懂。这一代作家中比较著名的有克劳斯.里弗贝亚,主要作品是诗歌,也创作了不少小说、剧作、电影剧本和评论是目前最多产的作家。此外还有小说家拉耶夫.潘杜鲁彼得.西贝亚、斯汶.奥厄.麦森、汉斯.约恩.莱玛博恩,童话作家威利.瑟恩森,诗人、小说家伊万.马利诺夫斯基,诗人耶斯.奥恩斯博和比奈.安诺森等。
2011年06月02日 10点06分
9
level 10
瑞典文学
瑞典文学可从乌姆山附近的吕克石碑谈起,石碑上 面有公元850年镌刻的大约800个北欧古文字,描述了古代英雄丘德里克的业绩。人们据此确信,古代瑞典有类 似冰岛“萨迦”的传说和故事,只不过没有记录下来和流传后世。现在,人们只能从冰岛、挪威和英国的古代 文学和瑞典保存的古碑中看到一点痕迹。
中世纪有些在教会任职的神学家,写了不少赞美诗, 其中优美的《比尔吉达圣歌》就出于林雪平的主教尼古拉斯.海尔曼尼之手。
圣歌一般都是抒情诗。瑞典中世纪的叙事诗则是各种传说,即有关耶稣、圣母马利亚和圣徒们的故事。这些比较古老的、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大部分起源于东方国家,在1300年之前被译成瑞典文。与此同时,外国的世俗文学也通过骑士阶层传入瑞典,很多外国骑士传奇 被译成瑞典文,其中最有名的是《欧费米娅之歌》。而最有文学价值的是1440年前后托马斯主教创作的《恩厄尔布雷克特之歌》,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恩厄尔布雷克特的业绩,最后用一系列抒情诗节构成一首自由的颂歌。这首诗歌之所以著名,不仅是因为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铿锵有力,而且还因为诗的形式摆脱了拉丁语赞美诗的影响。此外,瑞典中世纪还有一种古老的集体舞,带有一定的戏剧性,且有歌曲伴奏。人们通常把这种叙事抒情舞曲称作歌谣。后来人们把口头流传的歌谣记素下来,整理出版。最主要的有埃里克.耶伊尔和阿.奥.阿弗塞利乌斯合编的《瑞典民歌》,阿.阿尔维德松编的《瑞典古代歌曲》。
2011年06月02日 10点06分
10
level 10
1541年,国王古斯塔夫.瓦萨为了便于推行新教,下令将《圣经》译成瑞典文。1526年出版《瑞典歌曲和民谣》,这是最早的瑞典文基督教赞美诗。
新教的传播和道德教育深入到学校后,产生了取材于《圣经》的“学校戏剧”。保存至今的剧本《杜毕叶喜剧》,取材于《旧约全书》中的伪书,通篇充斥各种哲理,没有任何人物描写或戏剧情节。17世纪初,历史学家约翰内斯.梅塞尼耶斯(1579?—1636)写了4部历史剧,由学生们在二月集市上演出,获得很大成功。其中最有名的一部是《迪萨》,取材于聪明的少女迪萨的传说。
这个时期中较有才华的诗人是拉尔斯.维瓦利乌斯(1605—1669)。他的郐阿自由,你是最高尚的东西》 是一首对自由的赞歌;《怨春寒》是他最著名的诗作,既有民歌的情调,又有赞美诗的特色。他的作品被称作瑞典高雅诗歌的先声。
瑞典强盛时期最著名的诗人是谢恩赫尔姆(1598—1672)。他最初用拉丁文写诗,逐步掌握了古典诗歌的知识和技巧;从17世纪初期开始,他改用瑞典文写诗,把瑞典诗韵建立在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变化的基础上。这是谢恩赫尔姆在瑞典诗歌史上的巨大功绩。他的著名 诗篇《海格立斯》(1658)就是用六音步韵写成的。他在逝世前将长、短诗篇汇集出版,题名《是女神诗人现在才教我们用瑞典文写诗和吟唱》,是17世纪瑞典文学的重要作品,因此后人称他为“瑞典诗歌之父”。
17世纪,宗教抒情诗也有所发展,哈奎因.斯佩格尔(1645—1714)写出了创世诗《上帝造物与安息》。在16世纪英国喜剧(包括莎士比亚的作品)的影响下,17世纪瑞典的“学校戏剧”多方面地表现出了世俗艺术的特点。70年代乌尔班.耶尔纳的剧作《露丝蒙达》是瑞典 第一部有固定旧情节和力求描写主人公心理发展的古典悲剧。
18世纪瑞典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把法国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潮结合起来。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创作是哲理性抒情诗,同时,一种明快、明朗而短小的牧歌代替了传统的冗长的田园小说。但不少作品也流露出伤感情调。乌洛夫.达林(1708—1763)是瑞典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 1732年他创办《瑞典百眼神》杂志,介绍欧洲和各种新思潮。他的作品是瑞典新旧两派文学的分水岭。1753年, 努征弗利克特(1718—1763)、克雷伊茨(1731—1785)和 于伦博里(1731—1808)成立了瑞典“思想建设社”,出版文学年鉴《我们的赏试》和《文学作品》,倡导启蒙运动,宣传自由思想,并推崇法国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
2011年06月02日 10点06分
11
level 10
18世纪60年代的著名诗人是贝尔曼(1740—1795),他的代表作《弗列德曼诗体书信》(1790)和《弗列德曼之歌》,是瑞典文学中抒情性最强的作品。
1786年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仿照法兰西学院建立了瑞典文学院,院士定为18人。第一批院士中有著名作家谢尔格伦(1751—1795)和莱奥波尔德(1756—1829),他们都是传播法国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想的代表。
18世纪中叶出现了反对法国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潮的旧浪漫主义,主要代表有图里尔德(1759—1808),他在诗歌《激情》中阐明了他的旧浪漫主义的美学和哲学纲领。在与谢尔格伦和莱奥波尔德的论战中,他发表了《对批评家的批评》,强调一个有作为的诗人无须拘泥于已有的形式和原则,应该创造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李德奈尔(1757—1793)早年著有悲剧《艾里克十四世》,用亚历山大诗体写成,破除了“三一律”的陈规。其他作品有歌剧《美狄亚》、《女伯爵斯帕斯塔拉之死》等。
18世纪末,在德国哲学、社会学和文学的影响下,瑞典出现了新浪漫主义。第一批新浪漫主义者是毕业于乌普萨拉大学的几个年轻知识分子。19世纪新浪漫主义文学团体“曝光同盟”发行杂志《晨星》,因此这一文学团体被称为“晨星派”,又称“新派”。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哥特同盟”,主要研究古代,提倡发扬古代哥特人的自由精神、大丈夫气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著名文学家泰格奈尔(1782—1846)和耶伊尔(1783—1847)是主要成员。“哥特同盟”又称“旧派”。
1810至1820年是瑞典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有5位著名诗人:斯塔格奈利乌斯(1793—1823)、阿特博姆(1790—1855)、瓦林(1779—1839)、泰格奈尔和耶伊尔。阿特博姆的童话剧《极乐岛》(1824—1827)和泰格奈尔于20年代写的爱情故事《弗里蒂奥夫萨迦》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两部巨著。
19世纪20年代,新闻界出现了以《百眼神》报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的反对派,反对政治上保守的浪漫主义者。1830年“七月革命”以后,反对派有了自已强大的喉舌 一希尔塔(1801—1872)办的《晚报》。1840年耶伊尔 摆脱了保守主义,在国会里对当时提出的社会、政治和宗教等问题采取自由主义的立场。这时,阿尔姆克维斯特(1793—1866)到《晚报》任职,发表《这样也可以》。这篇小说有比较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雷德贝里(1828 —1895) 是19世纪50年代瑞典最富于自由主义特色的作家,他的历史小说(如《波罗的海上的海盗》、《最后 一个雅典人》等)都影射当时的一些社会倾向。他的代表作是《森古雅拉》。1860年几位年轻的诗人在乌普萨拉大学建立“未名社”,主要成员有维尔森(1842—1912)和斯诺伊尔斯基(1841—1903)。从1880年开始,维尔森作为瑞典文学院的秘书成了保守派的主要批评家。
2011年06月02日 10点06分
12
level 10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始与瑞典的工人运动相结合。1878年的经济危机使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的生活状况更加恶化。这时,斯特林堡发表了长篇小说《红 房间》(1879),抨击了腐败的政府官吏、投机商和资产阶级,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这部作品被看作是瑞典文学领域里自然主义风格的发端。他的作品如《瑞典的命运和冒险》、《结婚集》、 自传体小说《女仆的儿子》和描写群岛生活的小说《海姆斯岛上的居民》,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及要求。1872年他发表了哲理旧性剧本《奥洛夫老师》, 以后又陆续发表了自然主义的剧作《父亲》、《朱丽小姐》等。在《一出梦的戏剧》和《鬼魂奏鸣曲》中,他大胆使用象征性的语言和新的舞台设计,对于印象主义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11年06月02日 10点06分
13
level 10
属于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家还有贝奈迪克特松(1850 —1888)和列夫列尔—埃德格伦(1849—1892)。“青年瑞典”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是耶伊尔斯塔姆(1858— 1909)。他早期的作品描写了“阴冷的天气”和“贫穷的人民”,后期的几部作品则主要是以罪犯和自已的童年生活为题材。
1891年左右,拉格洛夫(1858—1940)和弗勒丁(1860 —1911)开始发表作品后,瑞典文学中的自然主义时期便告结束。这个时期的作家不拘泥于现实素材,而是让想象驰骋在遥远的国度和古老的年代里。象新浪漫主义者一样,他们喜欢把所描写的事件安排在东方国家和地中海沿岸各国。他们后来深入研究瑞典历史,把创作内容上溯到古代和中世纪。海登斯塔姆(1859—1940)是90年代瑞典文学中唯美主义的代表。
2011年06月02日 10点06分
14
level 10
1905年瑞典与挪威联盟的解体,促使作家面向社会现实,密切注视瑞典人民的生活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思想变化,在这基础上,写出了不少现实主义的作品。如瑟德尔贝里(1869—1941)、恩斯特勒姆 (1869—1940)等人的作品,他们笔下的主人公已不再是脱离现实的神秘莫测的人物,而是一定社会环境里的普通人。在想象力的丰富和深入刻划人物方面,首推贝里曼(1883—1931),他的主要作品是《瓦德雪平的马库雷尔一家》。
2011年06月02日 10点06分
15
level 10
瑞典20年代后文学界的中心人物是帕尔.拉格尔克维斯特(1891—1974),他既是抒情诗人,又是戏剧家和小说家。他的作品大多以善与恶的斗争为题材,力求探讨人生的真滞。他在短篇小说《刽子手》(1933)、长篇小说《侏儒》(1944)和《巴拉巴》(1950)等作品中,讽刺和抨击德国法西斯暴力政策和野蛮行径。1940年他被选为瑞典文学院院士,195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20年代有些工人出身的作家如安德松(1888—1920)和延德尔(1895—1939)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工人阶级的生活。他们广泛细致地观察和:思索他们经历的现实,更大胆地揭露生活的阴暗面。
工人文学的先驱考克(1882—1940)着重描写工业主义给瑞典的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他的主要作品有《工人》(1912)、《森林谷地》和《上帝的美好世界》(1916)等。 洛—约翰松(1901— )被称为“雇工派”领袖,主要作品有《土地,晚安》(1933)、《雇工》(1936—1937)和自传体长篇小说《文盲》(1951)
2011年06月02日 10点06分
16
level 10
1930年前后在抒情诗方面出现了一个新的流派—“五青年”派,他们认为文化方面的奢求是人类获得幸福的障碍。人们后来把他们称为本源派诗人。其中最有才华的是哈里.马丁松(1904—1978),他的主要作品 有诗集《流浪者》(1931)、游记《漫无目标的旅行》 (1932)、《再见,海角》(1933)、自传体小说《荨麻开花》(1935)和英雄史诗《阿尼雅拉号宇亩飞船》(1956) 等。30年代还有些作家受劳伦斯的影响,创作了一些表现求生的渴望和性偏见的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瑞典的文学更为活跃,许多作品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上的沉闷空气和人们的变态心理。一些作家接受了外国文学各种流派的影响,产生了一些模仿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另有些作品则带有超自然的倾向或神秘主义和厌世哲学的色彩。这个时期瑞典的诗坛尊崇英国诗人艾略特和近代法国诗人所提倡的自由诗的诗风。较有成就的诗人是埃里克.林德格伦(1910—1968),他写了著名的象征主义诗篇《没有路的人》,被认为现代瑞典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
2011年06月02日 10点06分
17
level 10
挪威文学
挪威最早的文学作品是4世纪的古碑文。这些碑文具有押韵诗歌的雏型。8至9世纪原始公社解体,挪威开始流传许多以神话和英雄事迹为内容的民间诗歌。在北欧海盗时期,古挪威人向东、南、西三个方向远航,进行海上掠夺和贸易,接触到了异国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从挪威古代民间诗歌中可以看出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中世纪时挪威文学同冰岛文学有密切的联系。冰岛当时是挪威的属地,居民大多是挪威的移民,两国有共同的文字。这时挪威的文学作品(包括民间诗歌),有一部分是在冰岛写成,并通过从古挪威语演变而成的冰岛语流传至今。这时期主要的作品有北欧神话和传说—“萨迦”。著名的神话诗集《埃达》于13世纪初成书,它叙述日耳曼部落向挪威移民时期的事件,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北欧传说是中世纪挪威和冰岛的另一主要文学形式,其中主要的是关于家族的传说,它们一般采用叙事体写成,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它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王室传说”,代表作家是斯诺里.斯图鲁松(1178—1241),他的《挪威王列传》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挪威人最早的王室传说是关于11世纪奥拉夫国王的故事,约写于1150年以前。后来又有一位冰岛人奉国王斯凡勒(13世纪初)之命撰写了《斯凡勒的故事》。在斯凡勒当政时期,由教会主持编写了挪威历史。
2011年06月02日 10点06分
18
level 10
1350年挪威黑死病蔓延,人口死亡过半。1380年挪 威被迫同丹麦结成联盟,政治上失去了独立,这时丹麦文成了挪威的正式文字。挪威文学于是进入一个持续几个世纪的萧条时期,它的文学传统主要依靠民间文学才得以维延续下来。这个时期的民间文学具有多种形式,影 响较为深远。最有代表旧性的是关于山怪的传说,富于神话色彩和童话特点,在挪威西部特别流行。它们反映了古挪威人的传统和思想方法,其中有不少是关于智探山怪洞窟搭救被劫妇女的故事,直到今天仍为广大挪威人民所喜爱。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席卷欧洲,加 速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的觉醒。当时挪威最大城市 卑尔根的一些学者以文学为武器,抨击在挪威西部地区拥有极大势力的汉萨同盟。他们的代表人物拜耶(1528 —1575)用日记形式揭露汉萨同盟在卑尔根地区的胡作非为,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北欧文学中居突出地位。
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挪威文学进入了一个丹、挪文学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挪威的作家基本上用丹麦文写作,产生了一些在丹、挪两国都受欢迎的有影响的作家。例如丹麦作家恩盖尔布莱茨达特在挪威很受尊重, 她写的赞美诗至今仍为挪威教堂所采用。这时著名的诗人达斯(1647—1707)被认为是挪威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持久影响的作家。稍后又有著名的剧作家霍尔堡(1684 —1754),他虽是丹麦人,但出生在挪威的卑尔根。他创作了30多部剧本,被奉为丹麦和挪威戏剧的鼻祖,而且通过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等活动沟通了北欧文学同西欧文学之间的交流。
2011年06月02日 10点06分
19
level 10
18世纪,挪威的独立倾向加强,启蒙运动蓬勃开展,文学界也出现了新的局面,特别是许多居留丹麦的挪威作家和留学生在18世纪末建立了“挪威社”,积极宣传 并开展独立的爱国主义的文学创作活动。
1814年挪威脱离丹、挪联盟,但又被迫同瑞典结盟,重新陷入附属国地位。因此19世纪的挪威文学更强烈地反映出民族独立的要求。韦格朗(1808—1845)是这一时期著名的作家,他的创作开始了挪威文学的复兴。挪威 的现代文学史以他的剧作《创造力、人和救世主》为开端。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在诗歌创作方面,被称为挪威诗歌的先驱路他的作品的中心思想是争取民族自由和发展独立的挪威文化。在他以后,挪威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才与启蒙时期的传统结合起来,从而开创了挪威文学史上的新时代。
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派诗人、艺术家和学者通过发掘民间文学艺术宝库而给挪威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著名作家阿斯布约恩森(1812—1885)和穆(1813—1882)在挪威文学史上第一次系统地记载了许多民间传说,并最先摆脱丹麦语的影响,完全用挪威本国口头语言进行创作。作家奥森(1813—1896)又根据挪威各地的方言进一步创造了“新挪威语”,在文学创作上获得广泛的应用。这一时期著名女作家科莱特(1813—1895)写的《总督的女儿》(1855)是挪威第一部社会小说。挪威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文学巨匠易卜生(1828—1906)和比昂松(1832 —1910),这时已写出了不少剧本与诗歌,大多取材于挪威古代的传说。
2011年06月02日 10点06分
20
level 10
1905年瑞、挪联盟解体,挪威获得独立,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得到了恢复并有所发展。戏剧方面出现了格里格(1902一1943)和尼尔森(1901—1929)等无产阶级作家,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工人的生活和革命斗争。在艺术技巧上,克罗格(1889—1962)继承了易卜生和海贝格的心理分析手法,格里格则沿袭了比昂松的行动剧的传统。这时小说创作也呈现了新的面貌,产生了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和反映工人斗争的作品,其中以法尔克贝格(1879—1967)和乌普达尔(1878—1961)描写矿工和建筑工人斗争生活的小说较有名。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些激进知识分子创办了《破晓》杂志,因而被称为“破晓派”,主要代表人物是青年作家欧弗朗、胡尔和克罗格。他们同以方恩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保守派和信奉宗教的作家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尽管他们的政治观点不同,但在创作上他们都注重心理描写。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主要有两个流派,一是“乡土文学”派,以挪威农村生活为题材。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经至济的逐步解体,许多作家越发怀念田园生活,因而促进了“乡土文学”的发展。另一派是受到现代心理学派影响的“心理文学””派,以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为主。突出的作品是女作家温塞特的历史小说《克里斯汀.拉夫朗的女儿》 (1920—1922),192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011年06月02日 10点06分
22
level 10
在德国法西斯占领挪威期间和战后的一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反法西斯主义的作品,如南森的《日复一日》和穆恩的《日记》等。小说方面,以埃文斯摩的叙事作品《西渡历睑记》影响较大。其他作家如海贝格、班.汉森、韦索斯、哈夫雷沃尔等也写了不少这方面的作品。欧弗朗、格里格、雷斯安德森和哈格鲁普等,都以自已的诗歌为争取自由作出了贡献。韦索斯的小说《萌芽》(1940)和战后创作的其他作品,把象征主义同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使挪威小说有了新的特色。博尔根同鲁德、奈特勒奥斯、米克勒、克里斯托夫等人的短篇小说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创新。战后的诗歌创作大体上沿用了传统的诗歌语言。50年代,霍夫莫、布雷克和布耶尔克等人继续遵循和发展了现实主义。60年代产生了一批有才华的青年作家,如索尔斯塔、乌布雷斯塔和延森等。60年代末则出现了“纪实主义”,表明挪威文学有了新发展。 1956年开始,挪威政府设立“文化基金”,对作家给予经济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挪威文学创作的繁荣。
2011年06月02日 10点06分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