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看你的生日能出来什么字*^_^*
宇智波原娜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踩踩阿呆 楼主
*^_^* 看你的生日能出来什么字*^_^* 首先请打开回复栏,然后按住Alt键, 再在小键盘上输入你的6位生日,例如900917. 然后放开Alt就会出现一个汉字.
2006年06月17日 13点06分 1
level 1
踩踩阿呆 楼主
*
2006年06月17日 13点06分 2
level 1
踩踩阿呆 楼主
)
2006年06月17日 13点06分 3
level 1
踩踩阿呆 楼主

2006年06月17日 13点06分 4
level 1
踩踩阿呆 楼主
笨死了~
2006年06月18日 05点06分 7
level 1
踩踩阿呆 楼主
本来就笨~~~~
2006年06月18日 10点06分 9
level 1
踩踩阿呆 楼主
哎~~~~~
2006年06月18日 11点06分 11
level 1
踩踩阿呆 楼主

2006年06月18日 11点06分 13
level 1
踩踩阿呆 楼主
嗯~没意见吧~
2006年06月18日 11点06分 15
level 1
踩踩阿呆 楼主
还有吗
2006年06月18日 11点06分 17
level 1
踩踩阿呆 楼主
一、民以食为天  吃,对中国人特别重要。因为我们吃东西已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社会活动和交往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倒不是我们吃饱了撑的,反而是由于我们在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很少有真正吃得饱的时侯。挨饿的滋味常常折磨着我们,使我们不能忘记吃。   就说我们见了面吧,会先问一声:“吃了吗?”不象洋人们,见面腆着肥肚要说HELLO,象打了个饱嗝,不痛不痒。在有人没饭吃的时候,还有什么比吃饭更大的事呢?要不重要,我们这么一个含蓄的民族,怎么会单刀直入的一开始就问吃没吃呢?连尊为圣人的孔子也有“民以食为天”的语录呢!所以,问一句“吃了吗”是真的在乎,不是虚套。   中国人最喜欢的活动莫过于吃。逢年过节,要吃一顿,借个理由来饱饱口福,给肚子添点油水儿。为了吃起来不单调,还要变着花样来。过年吃水饺,元宵吃汤圆,寒食吃鸡蛋,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总之,一切围着个“吃”字转。过节日,也就是给我们提个醒儿,意思是又有吃的了。现在天天象过年一样的吃,也难怪人们觉得过年过节没劲。   家里有事情,如盖房搬家结婚娶媳妇孩子满月父母生日得奖升学,也要吃一顿来庆贺,简单又实惠。不象洋鬼子,送束花,给个贺卡,好看也有情趣,但却象我们常说的“又不能当饭吃”。在我们看来能当饭吃才是好东西。   中国人善于应酬,走亲戚看朋友要带点儿礼物,虽然不外乎三斤枣二斤梨的,还是离不开吃的。洋人的日常生活用品象速溶咖啡可口可乐,到了我们这里也就洋为中用了,曾经成了我们探亲访友的礼物。   如有客人来访不在家里吃顿饭,就是不给脸面。升官发财、求人办事,首先想到的是请吃。单位里搞活动,要唱卡拉OK,张三说五音不全;改成象棋赛,李四又说不知道怎么让象迈腿。得,还是到饭店里去撮一顿儿,来个酒饱饭足,人人满意而归。就连在海外过年过节,大使馆也要给点经费,资助到餐馆去吃一台,来感受一下祖国和人民的关怀。   总之,凡有点事情,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吃,不吃哪足以平民愤?   洋人也吃,但无非是两片面包夹些肉菜的三明治汉堡包。就是平时正餐,洋人也省事儿,弄几块肉放到烤炉里,到时间就拿出来,每人一块儿浇些SAUCE,再加些生菜色拉就算一顿。要是单位聚洋餐,好些的也就到餐馆去来块烤肉,要是马虎就来点烧烤,弄些香肠面包之类的烤了来胡弄人。   我们平常晚餐,就又是青菜又是鱼肉,又择又洗,还要细切慢剁,最后油盐酱醋的摆弄一两个小时,又菜又汤的才算吃了一顿饭。若要请客,更是如临大敌。提前几天就要准备,保证蔬菜新鲜,佐料要齐全,要有荤有素、有鱼有肉、有甜有咸、有酸有辣、有冷盘有热炒,定要整出个几碟几碗,花花绿绿的摆满一桌,象国宴,还要加上一句:“菜不好,凑合着吃”。 二、食补  我们中国人吃起来不但实践经验丰富,还有妇孺皆知的饮食理论做指导。没有理论,怎么能称饮食“文化”?我们将食物分成“冷”和“热”两类食物,就象道家讲究阴阳一样。冷食降热,热食生火,冷热搭配才能阴阳调和。   食补就是饮食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现在食补还渐渐成了一种时尚,就象小姑娘一会儿时兴穿裙子,一会儿又兴穿裤子一样。食补也是变着花样,真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弄得许多动物也倒大霉。说是老鳖最补,于是老鳖价格大涨,就多了许多“敢下五洋捉蹩”的英雄,弄得百年鳖精也下了油锅。珍珠粉能养颜,大姑娘小媳妇甚至老太婆也每天喝上一点儿。于是硬是有人学会了向蚌壳里掺砂粒,让蚌痛苦终生来换取一颗珍珠。至于勇士攀岩摘取燕窝,入深山夺熊掌之类,自古就有,就更不用说了。   食补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吃哪补哪”。此理论简单明了,很快被人接受。特别是为那些包括帝王在内阳气不足之士的“鞭补”提供了理论根据。什么虎鞭牛鞭甚至鹿鞭,凡是被认为阳气十足的动物都要为了那鞭而献身。有报载,澳大利亚的鳄鱼鞭粉在港台及日本走俏,售价不菲。幸好功能不及那壮阳名药“伟哥”,否则若台湾的政客改“伟哥”为鳄鱼鞭粉来赂选,不知要有多少鳄鱼要为此献身呢! 
2006年06月18日 11点06分 19
level 1
踩踩阿呆 楼主
  人类可以通过理智来改变食物结构,可惜动物们就很难改变,否则大熊猫就不用愁竹子开花会饿死了。所以活该大熊猫会濒临灭绝! 五、口味  最近有考古发现,人类初期首先吃乌龟这样容易捉到的小动物,再辅以野果。等到附近的东西吃完了,再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当只靠迁徙也不能吃饱的时侯,就去追快跑如飞的狡兔和羚羊。再后来什么都捉不到时,就只有自己耕种谷物和圈养动物了。   再说,澳大利亚北部专门吃蛇的土著部落,也是因为他们居住的地区沼泽密布,水蛇疯长。自然是最容易弄到的美食,决不是为了猎奇。   看来人吃什么本来要看能得到什么。中国北方产小麦,主食为面食;南方出大米,也就习惯了吃米饭。北方人因为物产不如南方丰富,菜谱也比较传统而单调,无非是五谷杂粮,鸡鸭鱼肉。多为农耕产品,是典型的中华文化。而南方物产丰富,菜谱也杂。象广东人那样,猫鼠蛇都可入菜,本已不算什么。不过就象问“吃了吗?”的口音不同一样,不同的地方因物产不同而食物各易,于是才有了八大菜系之分。   不但吃的东西随地域千变万化,口味也因地而易。仅从吃饭的调味就可猜出您是那一地区的。山西人爱吃醋,饭桌上自然少不了醋瓶子。有一夸张说法,道是山西兵宁舍枪杆子不舍醋瓶子。山东人煎饼卷大葱,生吃大蒜,辣的两眼流泪,照吃不误。苏州无锡一带则喜欢吃甜,无糖难成席。   最有特色的还是吃辣椒一族。谈起辣椒,让人首先想到四川人的海椒(四川话,辣椒)。但仅就吃辣而言,四川人比起湖南人和贵州人来还是要逊色。故有“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贵州人怕不辣”之说。不过四川人除了吃辣椒外,喜欢加上花椒,麻辣并存相辅相成很有威力。   陕西靠近四川,又临山西,所以口味又辣又酸。西安的酸辣面和酸汤饺子就很有特色。广西人也吃辣,但辣椒内还加些大蒜,吃起来两辣并存,别有风味。广西离吃辣的贵州湖南不远,可离喜吃大蒜的山东可不近,照上面推论,就有点不好理解了。 六、麻辣烫  要说口味,还是四川人最极端。就说吃麻辣,还要趁热吃才觉得够味儿。于是又麻又辣又热的火锅就成了四川人的最爱。不过仅这麻辣热似乎还不解恨,还要烫。于是后来就又发明了一种小吃,干脆就叫“麻辣烫”。不用吃,光听这名字就让人出汗。   这实际上是一种快餐火锅,就是将肉和蔬菜象羊肉串一样用竹签串起,放到滚烫的加有牛油保温的麻辣浓汤里去涮了,取出后再立即洒上一层厚厚的辣椒和花椒面再食之,为的是增加麻辣度。至于海椒的厚度吗,就要看您吃辣的段位了,要保证又麻又辣又烫才行。   麻辣烫比火锅方便,又便宜,所以很受食客欢迎。摊位摆在街边,如果想吃了路旁一停就可以来几串,所以流行一时。   有人笑称麻辣烫是顶级吃法了,再发展就只好将自己的舌头直接放到火锅红汤里去涮了。如果您在国外开饭店,要引入这个“麻辣烫”小吃,我想可以将名字译成“HOT(辣),HOT (烫),HOT(流行)”,保证让您成功。洋鬼子要吃了,肯定能让他们从椅子上蹦起来,捂着嘴连喊三声“HOT,HOT,HOT”。   四川人吃火锅,不但要麻辣烫,吃的东西也特别。传统的大鱼不如泥鳅受欢迎。大肉更是受到了冷落,取而代之的是黄喉(黄牛喉)、牛蹄筋、牛肺、牛头皮、猪肚、鸡肠、鸭舌,鹅掌等特殊部位,由于这些东西难得,价钱比精肉还贵。   四川人热衷于这些猪杂牛碎,倒不纯是现在的川人喜欢猎奇,这在以前没有肉吃的时就开始“废物”利用了。要不哪来的成都名吃“夫妻废片”呢?现在热衷此物,就象现在的北京人回过头来吃窝头一样,换换口味而已。 七、热热闹闹的吃  咱中国人喜欢热闹,过年要噼哩啪啦地放一阵鞭炮,有了喜事要敲锣打鼓,为的是弄点声音出来,热闹热闹。就是我们吃饭也不喜欢安静,弄点声音出来,热热闹闹的吃才香。 
2006年06月18日 11点06分 21
level 1
踩踩阿呆 楼主
月亮
2006年06月18日 11点06分 27
level 1
踩踩阿呆 楼主
木星
2006年06月18日 12点06分 29
level 1
踩踩阿呆 楼主
大猩猩
2006年06月19日 21点06分 31
level 1
踩踩阿呆 楼主
大锤子HJC
2006年06月20日 11点06分 33
level 1
踩踩阿呆 楼主
靠~
2006年06月20日 14点06分 35
level 1
踩踩阿呆 楼主
天才不跟你吵了~~嘎嘎~
2006年06月21日 10点06分 37
level 1
踩踩阿呆 楼主
天才的妹妹
2006年06月22日 10点06分 39
level 0
19740205
2006年09月01日 04点09分 41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