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PK司马懿----战略之上彰显非凡智慧
费祎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7
我就想着 楼主
[一楼喂熊]
2011年05月08日 19点05分 1
level 7
我就想着 楼主
我先发表下自己的看法,本文目的虽然有过分捧亮之嫌,但是很多观点还是非常客观的,我在这里一一举出来:
1.相对稳定的政治集团的势力格局是不能轻易改变的。外交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因此一个势力的壮大必然会引起其他势力的反弹,关羽失荆州就是其中的代表,这就是生物学界的自我净化功能,维持时态的平衡。因此,寄希望于一两次大胜利改变敌强我弱的境况,本身不现实。
2.侥幸取得的胜利是不会长久的,胜利果实是很难保住的,有一定根基的大国是不能轻易能灭的。这句话是针对那些黑亮的子午谷计划所说得,子午谷计划是个不可能成功的计划,所以想用它来黑亮结果只能是显示自己对军事行为的无知。军事行为是政治目的的最暴力表现形式,但是其根本目的和动力,仍然是来自其政治力量的强弱,军事家们也许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华在一定程度上挽救战局,但是一个政治家却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这种军事奇迹上。而这种军事奇迹,在世界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更别说蜀汉与曹魏的国力差距非常之大。
3,战胜未必代表军事才华出众,军事才华的优秀未必是以非凡的战绩来表现的。
因为一个最优秀的军事家,更加强调军事行动对国家战略的影响,只有在军事行动有利于国家战略的情况下,才会去选择他,因此很多人不需要有辉煌的战绩,仍然是非常优秀的军事家。只有肤浅的人才会以战绩来评价军事家的才华。而深层次的人则更加强调军事家们的行为对国家战略的贡献。
4,有时候打胜仗未必是件好事,比如说日德兰海战,虽然德军损失比英军少,但是对德国而言,他的海军力量消耗比例比英军大,所以军事学家们仍然把日德兰海战认为是英军获胜。到了国家战略的层次,一个优秀的军事家绝对不是费尽心思去打一场辉煌的漂亮仗,而是把军事行动用作保护本国政治利益的工具~
5,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被非议得很多,但是我想这是没有必要的,大部分人军事才能都在一个层次,而诸葛亮的北伐战争,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他极大得消耗了蜀汉的国力,可见诸葛亮还是把战争控制在很好的范围,而战争中没有出现很大的战术失误,这些仍然值得肯定,可见诸葛亮仍然可以称为优秀的军事家。
最后再说明下我的看法,决定一个军事家才华高低的因素,不是他的胜利有多辉煌,而是他的军事行为是否给他的国家带来利益。
2011年05月08日 20点05分 2
level 7
我就想着 楼主
   时势造就英雄,英雄改变时势,三国斗争其实就是展现智慧的悲喜剧,在这个舞台上,一些足可影响后世而名流千古的智者圣贤展现着自己的魅力,他们是三国这台大戏真正的主角,他们之间的斗志斗勇成为最大的看点。诸葛亮与周瑜、诸葛亮与司马懿,他们之间的争斗成为三国这台剧的亮点,演绎着动人心弦的故事。晋王朝的实际开创者司马懿与千古第一名相诸葛亮在祁山的博弈,淹没在历史的迷雾中,谁是谁非、谁强谁弱、谁智谁愚?今人众说纷纭,让我们从实事出发、从史书的字里行间中去感受他们博弈背后的故事吧。
      有部分人评诸葛亮政治一流、军事二流,政治在方面我们不用去说,在军事上诸葛亮究竟如何?难道说是他们所说的“二流”,甚至不堪入流?他们振振有词:诸葛亮数次北伐无功而返;诸葛亮打过什么胜仗?诸葛亮不善出奇兵,过于谨慎。果真是这样吗?在与司马懿的对决中诸葛亮是占上风还是落下风?数次北伐是出于什么样的战略考虑?
      要搞清楚这些问题,首先必须知道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蜀国时所处的环境。魏蜀吴三分天下,蜀国实力最弱,吴国次之,魏国为超级大国,只有长期坚持联吴抗魏才能保持势力的相对平均,如果打了这个格局,势必要进行势力重组。当年蜀国占据荆州、益州,取得争夺汉中的胜利,势头一时无二,这就打破了当时这种势力分配,自然会激起另外两方的不安,导致魏吴暗中勾结,东吴夺荆州、杀关羽,蜀国兵败夷陵,元气大伤。这是惨痛的历史教训,诸熟时势、深谙天下大势的诸葛亮怎么会不知?所以诸葛亮北伐的目的真的是为了北伐中原、恢复汉室吗?这只是政治口号,凝聚人心,是长期的政治目标,绝不是当下蜀国和诸葛亮所能实现的。诸葛亮眼下作重要的是就是巩固蜀国,尽力使蜀**存下去,只有国家在,长期的政治目标才有可能去实现。当时的蜀国先主新亡、夷陵之败,国力遭受重创,“益州疲弊,此存亡之秋也”,安身立命才是当务之急!所以说诸葛亮的北伐不是恢复汉室,更不是实现先主遗志,而是以攻代守,积极的防御政策。
      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自然知道管仲、乐毅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在当时年代历史的变化!乐毅以率领弱小的燕国军队攻下齐国70余座城池而名垂青史。乐毅之所以能够在强大的齐国长驱直入,得益于楚、韩、赵、魏四国的支持,他率领的是一支国际纵队。话说齐闵王好战成性滥用武力,灭掉了弱小的宋国,并对燕国不断攻击,引发战国时代其他国家的反对,联合起来对抗不可一世的齐国,这就有了乐毅伐齐的壮举。合纵本来是六国为对付强秦的,但是齐国忘了,同样可以适用于对付齐国,因为齐国改变了战国七雄的格局,打破了原本的势力布局,这就威胁到其他合纵国家的安全,自然会联合起来对付你了。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入都城临淄,当时齐国仅剩莒、即墨仍在坚守。即便这样,齐国还是在几年后重新复国,燕国也没有改变自己最终亡国的命运。
      这段历史使诸葛亮明白至少两个道理:
      一、相对稳定的政治集团的势力格局是不能轻易改变的。齐闵王就是犯了这个错误才使伙伴国把矛头对着自己。三国时期的魏蜀吴就像战国时期一样,吴蜀本是战略伙伴,共同对抗魏国,但是只要一方打破这种局面,斗争形势必然会转变。这在三国实有前车之鉴的,荆州之失、夷陵之败不是很说明问题吗?所以假如诸葛亮的北伐一路凯歌,取得重大的胜利,那么肯定会是魏吴两国都会感到不安,逼他们联合起来对付蜀国。这是诸葛亮不愿看到的,显然诸葛亮是不会犯齐闵王的错误。北伐不能大败更不能大胜,大胜将促使魏吴联合,使蜀国处于危险的边缘,诸葛亮深知其中利害。
      二、侥幸取得的胜利是不会长久的,胜利果实是很难保住的,有一定根基的大国是不能轻易能灭的。魏国相对于齐国都是一定根基的,且当时的魏国君明臣贤,处在冉冉上升期,这样的国家想通过几场胜利就能够把它消灭是不可能的。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不用魏延子午谷奇谋,白白浪费机会,其实诸葛亮知道,即便奇谋得逞,实将蜀国置于更加危险的境地。诸葛亮的谨慎是必须的,蜀国本身弱小,经不起折腾,稍有闪失可能祸国殃民,那些叫嚣诸葛亮太过谨慎,应该兵行险招出奇谋的人,那些幻想通过几场胜利而改变历史的人,未免太过天真了。

2011年05月08日 20点05分 3
level 7
我就想着 楼主
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比比皆是,诸葛亮怎么不能做到呢?弱小的政权也可以把强大的国家颠覆,但是这些强大的国家是看起来强大,其实早已腐化变质了,它的强大是表面的是纸老虎,就像一座腐朽的墙,貌似高大耸立,其实一推就倒。历史上的以弱胜强不都是如此吗?新生势力勃勃生机,在面对貌似强大实则腐朽的势力时,摧枯拉朽。而曹魏的强大时真的强大,蜀国的弱小是真的弱小,寄望蜀国也能以弱胜强,太不现实。诸葛亮早就有言“待天下有变”,但是现在天下未变,时机不成熟,眼前要做的事就是想法设法是蜀国存在下去,将来才有机会。
      于是诸葛亮北伐的真正意义已经很明确了,也可以理解诸葛的“谨慎”了,诸葛亮不是不能用兵,而是不能过度用兵,不是不能胜,而是不能大胜,大胜就是亡国的开始。诸葛亮的北伐一事无成吗?是失败的吗?只有打胜仗、多杀敌就是成功吗?当然不是!我说诸葛亮的北伐时成功的。积极防御政策使之后数十年内魏国不敢小视蜀国,使蜀国在他之后还能存活数十载,同时转移了蜀国内部矛盾,一致对外凝聚了人心,这也是诸葛亮北伐的目的。站在这样的政治高度来谈论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弈其实胜负已分,不是吗?以实力微弱的蜀汉对抗强大的魏国、以有限的兵力对抗数倍于己的魏军而进退自若、来去自如,唯诸葛耳。至于司马懿,手中本来就我有一张好牌,也能利用好这张好牌,这就是他的本事,同样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司马懿利用诸葛亮向曹魏要挟,不断获取政治上的利益,诸葛亮其实就是司马懿手中的一张牌。这种观点乍看起来很有道理,其实一派胡言。首先,曹魏对抗诸葛亮的有曹真、张颌等,司马懿不是唯一的,实际上,司马懿与诸葛亮真正意义上的对阵只有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的对手只是最后才轮到司马懿;其次,司马懿真正夺取曹魏政权关键时刻是在诸葛亮死后二十多年之后,发动政变从而一举使司马家族掌握曹魏实际权力。如果诸葛亮是司马懿的政治筹码,那么诸葛死后司马懿岂不是没有窃取政治地位的资本了,那不是无所作为?实事当然不是这样。
     《三国志》陈寿所言只能作为一家之言,尤其是他的断语,决不能作为考证历史的证据,陈寿是史学家,不是军事家也不是政治家,更没有像诸葛亮一样管理过一个国家,诸葛亮的战岂是陈寿所能全知全觉的?《三国志》是晋王朝官方修订的史料,受晋朝皇帝审阅的,对晋朝的实际开创者多一点褒奖,他的对手受点委屈就不足为奇了。后世的很多人都对这本书提出过质疑,陈寿是人,会有倾向在所难免。今天的人们站在新的高度,审视这段历史,难道不应看的高看得更远?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统一都是我国历史社会进程的大趋势,短暂的分裂只是为重新统一而奠定基调。三国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只是一段插曲,虽已经过去久远,但因其波澜壮阔和英雄辈出而被后人津津乐道,谈论不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风流从未雨打去,独立山巅笑风尘,诸葛先生千古!

2011年05月08日 20点05分 4
level 5
[扔桌子]
2011年05月08日 20点05分 5
level 7
我就想着 楼主
[瞌睡]别忘了这是费祎吧,对丞相必须要尊敬,太尉你就忍忍吧
2011年05月08日 20点05分 6
level 7
我就想着 楼主
[汗]其实我只是想转几篇支持诸葛亮的文章做为本吧的精品,以供我们阅读一些我们未必赞成的观点
2011年05月08日 20点05分 7
level 7
我就想着 楼主
以实力微弱的蜀汉对抗强大的魏国、以有限的兵力对抗数倍于己的魏军而进退自若、来去自如,唯诸葛耳。[88]这个必须是假的,魏国兵力应该是略比蜀汉少,也可能是稍微多点,但绝对不可能是数倍于蜀军
2011年05月08日 20点05分 8
level 1
这还是想帝吗?[拍砖]
求你变回去吧,我看着心里发冷啊
2011年05月09日 00点05分 9
level 1
寄希望于一两次大胜利改变敌强我弱的境况,本身不现实。
侥幸取得的胜利是不会长久的,胜利果实是很难保住的
有时候打胜仗未必是件好事
=======
那么,孙吴取荆州应该怎么看?
2011年05月09日 03点05分 10
level 7
我就想着 楼主
有利有弊,总体来说利大于弊,个人观点
2011年05月10日 04点05分 11
level 1
所以,胜利总还是有价值的。
2011年05月10日 08点05分 12
level 7
我就想着 楼主
未必,比如赵国晚期抗秦斗争的胜利,就纯粹是加速灭亡的做法
2011年05月10日 20点05分 13
level 1
呃,你是说取得荆州这样可以提供兵粮兵员以及地形的重要战略区域,与被动抵抗或者挑衅性的攻取个把城池是一回事?
2011年05月11日 03点05分 14
level 7
我就想着 楼主
[瞌睡]就凭刘备那么大的野心,孙权取荆州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弊端,不过顾全下蜀迷的面子还是要说有点弊端的
2011年05月12日 19点05分 1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