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在《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接连拿下最佳音响效果、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导演、最佳影后等六个大奖之后,也许大部分的观众都觉得,本届金像奖的最佳影片,应该也非它莫属了。所以当颁奖嘉宾刘嘉玲大声念出“打擂台”三个字,包括61岁的邵音音在内,《打擂台》剧组整个从座位上蹦了起来,在全场的掌声中相互拥抱。虽然这部影片之前只获得了最佳男女配角、原创电影音乐三项大奖,数量只有《狄仁杰》的一半,但局势在颁奖礼最后五分钟突然扭转。
展现港产动作片风骨的小投资电影《打擂台》,爆冷拿下最重头的最佳电影奖。导演郭子健一路跳着上了台,“这个戏,我们摆了很多年了。很多谢林家栋给这个机会我,感谢刘德华。不打不会输,要打就一定要赢。这个是香港电影的精神!”郑思杰则激动地绕场跑了一圈,“我妈知道我得到提名的时候,她说有三个人不用多谢的。一个就是上帝,另外就是我父母。没有刘德华没有林家栋就没有这部电影。”
赢家专访
“很多人说这次会死得很惨,现在知道很多人喜欢它”
“看到我吗?我终于上台了,不用永远都在台下面了!”郭子健举着《打擂台》最佳影片的奖座对到场的妈妈说。
因为13岁看的一部《英雄本色》,郭子健一头扎进了电影的世界。五年前仍以平面设计维生,他最终还是没能抗拒内心对电影的痴迷,转行从底层做起,一步步走上了导演的位置。妈妈曾经不支持他的决定,“她说这是一个偏门的工作,正当人家不应去做这个事情,进去以后只有黑社会啊、会吸毒这些事情。”但郭子健和监制林家栋及一众剧组人员,用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份量最重的奖项,向妈妈作出最有力的“反驳”。
有人说《打擂台》的胜利展现了香港精神:一部投资小、票房不算好的电影,借着一股爱香港、爱电影的激情终于获得赞赏;而郭子健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讲述的他在电影圈打滚、及与众人克服难处终于拍出《打擂台》的故事,其实也异曲同工。
拍《打擂台》遇到太多困难,拿奖还不赔本真高兴
“我觉得《打擂台》从开拍到现在都太多困难了。有这个故事,差不多是十年前的事,是一班老人家在做。但之前不是讲打功夫,而是讲弹吉他、玩音乐的人。十年前没有人觉得这个题材可以做。”2008年这个项目开始后,郭子健最先找的是梁小龙,“我还小的时候很喜欢他的电视剧,他是我第一个看到的‘陈真’。我是在看梁小龙演陈真之后,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李小龙演过陈真,梁小龙根本就是我的偶像。”
他约偶像在咖啡厅谈了三天,一聊就是三四个小时。梁小龙很健谈,聊天的时候可以不喝水不去洗手间,基本上他说你听就可以了。在谈的过程中,郭子健突然有三急,又不敢打断偶像,只好问他,“小龙哥,你要不要先喝一点东西啊?”他说“不喝。”郭子健只好又问,“那你要不要先去洗手间?”他答:“我可以我可以。”最后郭子健连茶也不敢喝多,全程坐着听他一个人说,三天才等到梁小龙松口答应,“但是他当时觉得没什么可能开拍。”
《打擂台》好不容易拍了出来,又有很多人告诉他,“虽然看是蛮好看,但是不会卖,一定会死的,你会死得很惨很惨。”郭子健虽然没有反驳,心里很不舒服,直到17日拿到金像奖最佳电影大奖,他才可以自豪地说一句,“走过这么多的路,现在我知道有很多人喜欢这个戏。我没让老板刘德华赔本,在香港有500万(港元)票房,之后D V D卖得很好,还有其他地方也卖得还可以,我真的好高兴!(真的没亏?)不用赔本,赚不赚钱我就不知道了。”
《打擂台》从诞生到上映,再到拿下大奖,可谓对港味影片的强大鼓励。而郭子健自己在电影圈打拼的故事,似乎是一部现实版的《打擂台》:一个电影爱好者,从底层的职位做起,以最钟情的动作片为类型,终于拍出一部获得金像奖最佳影片奖的作品。这是一个影迷的胜利,为年轻的香港电影人提供了励志范本。
2011年04月19日 09点0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