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外庐:宋元之际邓牧“异端”的社会空想
最爱卓妍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邓牧字牧心,浙江钱塘人,生于宋理宗淳佑七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十年(公元一四七——一三○六年)。   邓牧是中国中世纪的“异端”思想家,他自称“三教外人”,以表明他不列入任何正宗的行列。   关于他的身世,史籍上没有记载,仅在洞霄图志中附有一篇邓文行先生传,其中说他少年时候,“读庄、列,悟文法,下笔追古作者。及壮,视名利薄之,遍游方外,历览名山。逢寓止,辄杜门危坐,昼夜唯一食。”他自己在逆旅壁记中也说:“余家世相传,不过书一束。 ”在他三十二岁的那年,宋亡于元,在那样的情势下,他下定决心不在元王朝作官,而怀着悲愤的心情,到名山大川之间漫游。当时,和他往还的有谢翱、周密等人。谢、周都是“抗节遯迹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五伯牙琴提要),同时他和一些道士们也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   元成宗大德三年(公元一二九九年),邓牧到馀杭大涤山中的洞霄宫隐居。   大德九年(公元一三○五年),当时的玄教大师吴全节奉元朝的命令到馀杭请邓牧出山去做官,他严词加以拒绝。   邓牧隐居在大涤山的时候,曾和冲霄观道士孟宗宝编辑了洞宵诗集和洞霄图志两部书。这两部书没有什么思想性,仅只是关 于一些游览、酬答的诗篇和一些道院的记载以及道士的小传。   邓牧的一部具有思想性的代表作,便是伯牙琴。这也是宋亡以后他隐居时的作品。运陪作品原来包括诗、文六十余篇,在编纂四库全书时仅存下二十四篇,“并序跋为二十六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编者认为是原集“佚其诗二卷”。现在流传的有清乾隆丙午(公元一七八六年)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本。其中除去原存的二十四篇外,又补增了文记五篇、诗十三首。   在谈到伯牙琴的内容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中“寓屋壁 记、逆旅壁记二篇稍露繁华消歇之感,馀无一词言及兴亡,而实侘傺幽忧,不能自释,故发而为世外放旷之谈、古初荒远之论,宗旨多涉于二氏”。这种看法并不全面,如果我们透位伯牙琴的文学形式,剥去一些道教与庄子语言的云雾,便会发掘到其中的“异端”社会思想的合理部分。要指出,邓牧并不是一个忘情于“世事人道”的人,隐居只是他在宋亡以后不得已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消极反抗的手段。他在隐居时所写的作品也并非完全流连“山水之乐”,而在其中包含着对现实政治的批判,贯穿着现实的人道主义的精神。   邓牧在伯牙琴自序中就曾表示过他的隐忧的心情,唯恐没有“知音”能懂得他内心所弹奏的琴曲,他说:“伯牙虽善琴者,锺子期死,终身不复鼓,知琴难也!今世无如音,余独鼓而不已,亦愚哉!然伯牙破琴绝弦,以子斯死耳,余未尝遇子期,焉知其死不死也?故复存此。”他在后序中又说,伯牙琴中的诗文“有若礼法士严毅端重者;有若逸民恬淡闲旷者:有若健将忠壮激烈者:有若仙人绰约靖深者:有若神人变化不可测者。余自如如此,未知或者知我何如也?”但他并不悲观,用“三千年后必有扬子云”的话来说明后代必有知音者。   那么,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到邓牧的社会批判论及其现实的人道主义精神呢?   首先,邓牧从柳宗元的寓言式的社会讽刺小品中找到了合宜的武器,这明显地表现在他所写的二戒——学柳河东的杂文中。这两则杂文并不长,不妨抄在下面:   第一则是越人遇狗:   “越人道上遇狗,狗下首摇尾人言曰:‘我善猎,与若中分。’   越人喜,引而俱归,食以粱肉,待之礼以人。   狗得盛礼,日益倨;猎得兽,必尽啖乃已。或嗤越人曰:‘尔饮食之;得兽,狗辄尽啖,将奚以狗为?’越人悟,因与分肉,多自与;狗怒,啮其首,断领足,走而去之。夫以家人豢狗,而与狗争食,几何不败也!?”   在这一则短短的讽刺小品中,邓牧把元朝统治者暗射为“狗”。揭露了它的贪婪残忍的性格。从越人与“狗”妥协所造成的悲惨的后果,他作出这样的结论:“人”不能和“狗”妥协,不能一时一刻放松对“狗”的警惕。在这里,披着故事外衣的轻松的小品却含蕴着对于黑暗现实的极其严肃的批判和揭露。 
2006年06月05日 07点06分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