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写的一些...历史同人..= ="
小飞龙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手冢治虫老师名作"小飞龙"同人之寻找亚特兰地斯 前言 两万年前, 地球上曾有一片神秘的大陆, 文明曾一度达到高峰 , 正如地球曾经出现的文明, 比如"三眼人文明"一样,"亚特兰地斯"文明使这支民族充满着征服的野心... 而当时, 亚特兰地斯的统治者把目光聚集在了海洋上, 亚特兰地斯的先知先觉们一直以来就建议独裁者制订出具体的方案, 在他们看来, 大陆,说到底不过是漂浮在海洋上的一片小舟(此时,他们的文明已经能够勘测出整个陆地世界) 而将过多的精力放在陆地军事征讨上实在是浪费时间和资源, 而且,"征服陆地世界不过是消耗亚特兰地斯三分之一的物质能量" 所以, 海洋, 这片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望而生畏的可怕空间,却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亚特兰地斯人.... 于是, 亚特兰地斯纪元300年, 爆发了一场亚特兰地斯民族和波塞族的战争. 波塞族是居住在海洋的一支的民族, 早期的人类脱胎于海洋,但是,只有这一民族没有离开过海洋,他们自封为"海王之子". 虽然波塞族深谐海上作战, 但是, 面对着强大的亚特兰地斯文明, 他们也只是象唐.吉可德一样用可笑的战术做着没有意义的抵抗, 最终这支民族的绝大多数被完全从早期人类的文明史中消灭了. 所谓"文明"一词汇,英文中是"CIVILIZATION"和"CULTURE", 然而,如果于古代中国人而说, 这不过是另一种意思"文者,教化也, 化者,归也."(这一段词, 可能是我想错了, 因为并没有中国人说过这样的话) 意思是"文明, 文化, 不过是一个民族对一个民族的一种精神上的"再教育". 而当时亚特兰地斯人用了精确的打击力量向波塞族展示了"文明". 然而, 不管是任何文明, 在所有真理之真理看来, 不过是一种可笑的把戏,"人类一思考, 上帝就发笑". 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加快对海洋其他弱小民族的统治, 责令当时的亚特兰地斯大图书馆(这绝对不是文化机构,而是当时的最高科学协会)制造出了神秘力量. 很不幸, 这种力量一出现, 就被波塞族的另一个分支----"波塞特族"给窃取了, 并且,这种力量就这样消失了..... 然而, 这种力量, 虽然, 目前没有任何官方文件可以证明它的存在, 但是却是整个大陆日后命运的关键..... 以后的事情都将围绕着这种力量....PS: 好累, 这部同人让我有写历史题材的感觉第一章 这个少年茫茫大西洋, 然而用”茫茫”这词还是不够准确, 整个大洋使任何所谓的”强大”都足以退缩, 人类世界, 说到底, 不过是”巨人的玩偶”一样, 随时会被抛弃, 甚至是”粉碎性的被毁灭”两万年前, 当大多数的民族还是刚刚从森林走出的时候, 有一民族梦想着征服海洋, 然后, 大地,火,海洋,风......这些在古代哲学家看来是世界的元素之力的物质并不是任何军事靶子, 其他的力量对他们来说, 不过象是一种合力, 最终是增强了原本的力量. 所以, 很不幸地, 两万年前, 亚特兰地斯人虽然消灭了波塞人所创造的世界, 并且, 统治了其他民族, 但是他们自己的文明最终被一场大海啸所毁灭.现在有证据表明, 当时亚特兰地斯人没有足够的海洋检测系统, 虽然他们已经创立了最早的航天系统和卫星系统, 但是却并去注重对灾害的预警(这是玩笑么....? 然而历史就是如此, 至于其他猜测原因还是给伟大的历史去探究)然而, 整个民族当时却是在瞬间做出决断的, 当时, 亚特兰地斯人的另一之盟友----欧里斯人给予了援助(事实上, 欧里斯人也是被征服的民族).在这里要提一下, 欧里斯人由于海洋生活的原因, 体质保存着鱼类的特征, 所以, 他们又被叫”海豚族” , 无论如何, 他们和海豚也看不出任何差异.亚特兰地斯320年, 爆发了如上所叙述的大灾难, 所有的亚特兰地斯大陆均被海洋所吞没, 并且, 只有很少数的人活了下来.很可惜, 根据官方文献, 查不到任何幸存者的资料, 只是象其他民族传说一样, 有一人被称为”民族末年的英雄”(the last hero). 由于他当时被海豚族带到了日本海附近, 所以他理所当然的有一个日本名字, 一般的亚特兰地斯文献上音译为”阿忠” , 虽然这一名字很滑稽, 似乎于英雄之类无关, 但是确实如此.
2006年06月02日 15点06分 1
level 6
不错的贴加入精华
2006年06月04日 01点06分 3
level 1
...居然被认为是不错的...一开始...我觉得很烂的...次回要下星期才可以出..还要去查资料
2006年06月04日 03点06分 4
level 0
亚特兰地斯灭亡了,但陆地人征服海洋的历史开始了。2.华夏民族的先人乘木筏到达美洲大陆。“石锛”解开千古之谜。地中海的文明产生在“上帝遗忘的脚盆”里。伴随着海洋上的血腥厮杀,人类的文明在演进。  中国,即中央之国。  我们的先民们起初并不知道他们居住的这片土地有多大,更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甚至在几百年前,人们依然为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两千年前的中国文化先驱屈原在他的《楚词·天问》中,一口气提出了几百个问题,目的就是要弄清楚人类与自然界的奥秘。其实,自从有人类之后,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探索这些问题。  古老的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诞生、繁衍、生息,如今在那里还散落着他们留下的足迹。半坡遗址、夏商文化,都给后人提供了考证的方便。而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经有“舟”的记载了,这足以说明早在黄帝时代就有了舟船。  我们讲中国的文明史是上下五千年,这只是有文字记载而已,如果从海洋文明的出现来推算的话,那就要早得多。  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已在天然的河流上广泛使用独木舟和由两根以上的木头连结起来的木筏。从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木桨上可以推算,至少在距今7000年前,中国人就用桨来推进独木舟或木筏出海渔猎。  早在19世纪20年代,一些考古学家和探险者登上了太平洋中几个荒无人烟的小岛,意外地发现了石锛。这种打磨光滑、形体复杂的石锛显然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是谁把这些东西带到了岛上呢?消息传开,考古界都为之震惊,霎时名目繁多的探险队、考察队都漂洋过海,争相涌向这些人迹罕至的小岛。结果,在太平洋诸岛也发现了类似的石锛,甚至在新西兰、复活节岛和南美的厄瓜多尔等地也有石锛的踪影。 其实,这种石锛在我国并不少见,1929年在浙江杭州良渚就发现了一块这样的东西,解放以后在东南沿海又发现了大量的石锛。石锛的“老家”在中国,已被世界所公认,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我国的航海历史至少有1万年以上。  当我们的祖先沿黄河顺流而下,在太平洋沿岸发现了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和山东半岛时,他们并没有停住好奇的步伐,向南又发现了南海诸岛、红河流域和印支地区。在古代中国人的航海活动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公元499年,一个叫惠深的和尚要求东渡两万里,到美洲去传教的事。他的奏折得到了皇帝的批准。他从蓬莱出发,几经磨难,最终到达了美洲的墨西哥。  惠深和尚到达美洲大陆,开辟了中国与美洲的海上航线,但据考证他并不是中国最先到达美洲的人,因为那时美洲已经有了中国人带去的文明,譬如玉石饰品、带有汉字的玉串珠,还有一些语法、词汇等。特别值得人们玩味的是,1998年中国海军出访编队到达美洲,在参观墨西哥、秘鲁国家博物馆时,那些陈列的文物越看越像中国的,使人不知置身于中国还是南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文物的确来自中国,它带来了古老中国的文明,促进了美洲的发展。  中国是海洋大国,是古老文明的航海探险先驱,这是毋庸置疑的了。  当我们华夏民族的先人们撑着木筏在太平洋上漂流的时候,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居民们已经在使用舵和帆进行航海了。  地中海,是处于欧、亚、非大陆之间的一个陆间海,因此被称为“上帝遗忘在人间的脚盆”。早在公元前4500年至3000年间,位于地中海西部、爱琴岛南端的克里特岛成了地中海地区海洋文明的发祥地。  克里特岛人精于航海,并以此作为主要生产方式,与埃及人进行海上贸易。这与中国人几千年来的航海目的有所不同。中国人航海历来是为了带给人们什么,譬如宗教、文化,很少想到要带回什么,更没有想过要从中渔利。而这里的人却不同,他们把克里特岛变成欧、亚、非之间的海上贸易中间站,而自己充当中间商和航运人,从中获得丰厚的商业和航运利益,以补偿本岛资源匮乏的缺憾。他们从精于造船的东地中海的乌加里特人那里买来船只,组成船队,并由米诺斯王亲自率领这些海船控制东地中海,从而取得贸易上的垄断权。因此,他们的航海一开始就带有掠夺性质,也为地中海地区海洋文明重商业利益、富于冒险精神和竞争意识奠定了基础。
2008年02月01日 07点02分 8
level 0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张被历史尘封了的《郑和航海图》,它详细记载了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向南沿江、浙、闽、粤海岸西行,经过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多国,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肯尼亚的航海略图,这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航海史上都堪称史无前例的壮举。郑和船队的航程,仅停船地点而言,就有20多处,主要航线有42条之多。而这时西方国家的航海业,正处在一个跃跃欲试的阶段,一些西方国家的航海家还只能在海岸附近活动,不具备洲际远航的能力。  郑和七下西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那时还没有先进的航海仪器和详细的海图资料,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而在大海中摸索,稍不留意就会船毁人亡,葬身鱼腹。为此,他们专门设立了负责观察、记录海上潮汐、波浪、漩涡的机构,并根据观察海水颜色和生物分布的规律,找到顺利通过或避开危险海区的途径。那时,海盗已经在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沿岸形成了规模性的危害,他们凭借着机动的头脑和对海区的熟悉,神出鬼没地出现在各条航线上,对过往船只进行突然袭击,杀人越货。郑和的船队不得不随时准备同这些海盗船开战。有时,应当地国王或人民的请求,他们还要平息战乱,大的军事行动就有过好几次。  郑和第一次历经三年出访“西洋”,在班师回朝的途中,与陈祖义的一场恶战,就是一次规模相当的海战。  这场战斗发生在旧港。旧港即现在印度尼西亚的巨港,原名三佛齐。元末明初,有许多中国人来这里定居。明朝洪武年间,有广东人陈祖义因犯事举家逃到旧港,投勃淋邦国麻那者巫里手下为将。国王死后,他自封为酋长。据《瀛涯胜揽·旧港国》记载,陈祖义为人“甚是豪横,凡有经过客人船只,辙便劫夺财物”。当然,他对满载而归的郑和船队更是垂涎欲滴。 郑和对陈祖义早有防范,途经旧港时,他派人招抚陈祖义。陈祖义玩弄诈降手法,暗中预谋偷袭郑和舟师,劫掠宝船。旧港的另一头目施进卿将此情况密报郑和,郑和立即做了反偷袭的准备和部署。不久,陈祖义果然乘夜暗来袭,郑和指挥战船从海上待机点迅速包围敌船。经过一番激战,毙敌5000余人,烧毁战船10艘,缴获7艘,生俘首领陈祖义等3人。施进卿因密报有功,受到明朝政府的嘉奖,被封为旧港宣慰史。此次战斗后,“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  在郑和28年7次下“西洋”的不凡经历中,大的海战还发生过锡兰山海战,那是他第三次下西洋返航途中,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国王傲慢无礼,诱骗郑和入宫并向他索要大量的金银宝物。郑和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国王便派出5万余番兵打算劫掠郑和的船舶和财物。郑和处变不惊,一方面派人通知守船官兵尽力死守,另一方面亲自率领2000余人直捣锡兰山国王城,生擒了国王的眷属及军队头目,锡兰山番军大败而归。不久,被生擒活捉的番军官兵全被释放,中锡两国重归于好。  郑和舟师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郑和远涉异域,并非出于军事目的,它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则是不可估量的。它建立了亚洲国家之间和平相处的基础,传播了中国国势强盛、大一统的皇权思想,向亚非国家宣扬了中国教化。同时,也开展了亚非诸国的国际贸易,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发展。  4.一本书引出世界地理大发现,哥伦布找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横渡太平洋,证实地球是圆的;蒸汽机取代木桨、风帆。海洋争霸狼烟四起。  地球到底是方的还是圆的,曾经困惑着人类千万年。请别小看这个问题,人类为了弄清楚它,不知付出了多少代价。直到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一个叫厄拉托斯忒尼的人宣称他测出了地球最大的圆周长度,并指出:“假如我们不被大西洋辽阔的海域阻隔,那么我们可以从伊利比亚(西班牙)出发沿着这个或那个圆周平行线航行到印度。”  他们要航行到印度去干什么呢?  印度洋上的文明并不比地中海、大西洋文明逊色,这是被西方人所公认的。千百年来,印度一直是财富的象征,是“金羊毛”的产地。西方人渴望找到印度,首要的动因是认为印度盛产西方最畅销的香料,这种香料实际就是丁香、豆蔻、胡椒、内桂这些调味品。一些商人通过红海、波斯湾把这些东西转手到欧洲,竟使它们的价格贵得惊人,以至于人们在做胡椒粉交易时,都把门窗关上,怕的是一阵过堂风吹散了这种以颗粒为单位进行交易的粉状香料。当然,人们还听说印度盛产黄金和宝石,而且多得惊人,似乎俯首可拾。于是,“印度”就成了神秘和财富的代名词。
2008年02月01日 07点02分 10
level 0
  荷兰人的商船遍及世界五大洲,谁也不敢想象他们竟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业绩,15000艘商船,占欧洲3/4的吨位,16万海员的商业运力,囊括了世界4/5的海上运输量。这就是真正的“海上荷兰”。  荷兰人由此赢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美名。  当然,荷兰人不可避免地被铜臭味熏昏了头脑,在世界各地留下了无耻、卑鄙、背信弃义、惨无人道的“绝妙图画”。他们为了得到爪哇的奴隶,竟在苏拉威西岛实行“盗人制度”,为此训练了一批盗人的贼。为了霸占马六甲,曾向葡萄牙总督行贿,但当总督批准他们进城时,为了“节省21875磅贿赂款”,他们立即到总督住宅将其杀掉。曾经有一个阶段,荷兰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荒芜。爪哇的一个省在1750年有8万居民,到1811年,只剩下8000人了。值得一提的是,荷兰人的掠夺主要在东方进行。当英国与西班牙在为争夺大西洋地区拼命厮杀时,荷兰人正是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发展、壮大了自己。  荷兰的航海优势和殖民掠夺,特别是对海上贸易的垄断,对英国的海上扩张产生了直接的威胁。在东方,英国东印度公司由于受荷兰排挤,活动范围很小,荷兰人把利润优厚的香料贸易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波罗的海,荷兰有6000多艘船只封闭了英国通商道路,而英国为发展造船业,又急需从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掠夺木材、大麻等原料。17世纪中叶,英荷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最后只能用战争来解决。  为了摧毁荷兰的海上力量,英国政府大力加强海军建设。1650年,英国建造了40艘军舰。在武器装备上都超过荷兰的舰队后,议会通过了一项专对荷兰的法令,规定非经英政府同意,荷兰不得与英国殖民地通商。1651年10月9日,英国议会又颁布了著名的《航海条例》,从商品贸易等方面对荷兰进行限制。荷兰拒不承认这些妨碍它殖民利益的条款,1652年,英荷第一次战争终于爆发。  这次战争打了两年,双方进行了大规模的海战,每次参战的战舰都有200余艘,水勇上万人,战争的结果是荷兰人大败。  第一次英荷战争并没有解决英荷之间的矛盾,于是接连爆发了第二次、第三次英荷战争。最终的结果是,英国大胜,荷兰的军事力量遭到严重削弱,商业萎缩,从此一蹶不振。到18世纪初,荷兰已经丧失了海上优势和贸易垄断地位。历时半个多世纪的英荷斗争终于以英国取胜而告终。  7.欧洲陆地霸主法国加入海上角逐。拿破仑大洋走麦城。英国人引吭高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  17世纪末,英国在战胜荷兰之后,便开始了疯狂的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当时,作为欧洲陆上霸主的法国,不但称雄欧洲大陆,而且开始向外进行殖民侵略。一场以争夺海洋霸权和争夺整个欧洲为目的的角逐在英法之间展开。  在法王路易十四执政时期(1643~1715),法国的海上力量一直很弱,在他之前,几乎没有海军。路易十四继位后开始发展海上力量,建立起一支比较庞大的海军舰队和商船队。随着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法国舰队驶进了大西洋、印度洋,先后在亚洲和美洲建立起一些殖民地。  殖民地的争夺必然伴随着争夺制海权,法国海上势力的发展,就与英国发生了冲突。英法在争夺海洋控制权的斗争中,英国在大陆上主要利用它在欧洲的盟国向法国发起进攻。在海上,英国依靠自己的优势和岛国的地位,消灭法国的海军,以争霸海洋。  1688~1740年,英法之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海战,英国连连给法国以严重打击。在地中海英国得到了直布罗陀和米诺卡,并获得了向美洲和西班牙殖民地供应黑奴的垄断权利,在北美洲得到了哈得逊湾周围的土地以及纽芬兰和阿卡迪亚。1805年英法在西班牙特拉法加角海战中,英国海军大败法、西联合舰队,从而在海上彻底战胜了法国,奠定了长达100年的海上霸权。  直至今日,到过英格兰南方大港朴次茅斯的游客,几乎都注意到一艘古旧的三桅木船,它与今日皇家海军的导弹巡洋舰相比,显得十分寒碜,但它是英国人的骄傲。这是闻名遐迩的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的“胜利”号旗舰。纳尔逊胜利地指挥了这场关系英国生死存亡的特拉法加海战,他在这次海战中阵亡。
2008年02月01日 07点02分 1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