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6
漫野凉透
楼主
(转) 今年一月,重庆某高校财政金融系大三的一名周姓同学向学校递交了自己的书面自动退学申请表,在退学理由一栏中,仅仅写了五个大字:“看不起学校!”(华西都市报) 据悉,这名学生退学后,在学校附近搞起了网站,目前月收入在万元左右。提起退学的理由,他相当直率:“学校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太死板,太过模式化,我觉得那些东西没有太大的用处!”他认为学校所学的东西对于自己的发展不但没有益处,反而会将自己带入一个误区。“虽然现在我的收入不太稳定,我也知道没有文凭今后的路将充满坎坷,但我对自己的能力非常有信心!”而据周的同学说,周入学时成绩非常好,还是学生会的干部,和同学关系也融洽。他还对电脑特别精通,同时不太喜欢上课,周对自己感举的话题总喜欢和老师一起讨论,当双方观点发生冲突时,他总是据理力争,时常弄得老师下不了台。 在此,我无意讨论这名大学生的做法是否正确,事实上也不好评价,但对他的这种勇气还是非常佩服的。看不起学校,认为学校的教育是失败的,这种敢为人先的态度应该值得我们尊重。而做为一种现象来讲,大学生看不起自己的学校又尴尬了谁呢? 曾几何时,大学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多么得神圣而高大,考上大学几乎是每一个学生和家长心头最大的愿望。虽然通往大学的路多年来只是一条窄窄的独木桥,但其上却挤满了千军万马。近些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的入学率也连年增加,机会的增多也圆了更多学子的梦。但国家取消统一分配工作的政策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显了出来,而隐藏在就业问题背后的深层矛盾除了国家就业市场不健全等社会因素外,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就业指导等各方面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而且是一项重要的因素。许多高等院校,还沿用着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设置,即使有所改变,也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尚远,更不用说能够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这种状况是令人忧虑的。 几年前,媒体曾热载过某北大学子毕业后沦为卖肉的一事,不久前,媒体也对另一名北大学子毕业后因找不到工作而串糖葫芦一事进行了多方位的关注。这些现象都表明,当前高等院校在与市场接轨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应该说,上述二人就是这种不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教育体制和模式的被动受害者。我曾在几篇相关文章中谈过这个问题,认为这些现象实质上为高校的陈腐的教育体制和模式敲响了警钟。高校如果不积极地去改变这种状况,不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真实需求,那么前景是不令人乐观的。 现在,重庆的这位大学生终于因看不起学校的陈腐的教育体制而站出来主动地适应市场了,这一行动当然还不宜盲目效仿,但其意义和启示应是深远的。学校应该从这一事件中感到尴尬和警醒,从而对自己的教育方针进行一番深入细致的考察,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指导,切实地做好诸如专业设置、就业指导、牵线搭桥、甚至定向委培等各方面的工作,不再被动的远离市场,而是培养市场所需求的各种有用人才,让学生想学乐学学之有用。若如此,则是学生之幸,学校之幸,国家之幸。否则,高校还高高在上地自以为是,无视学生的态度和市场的冷漠,那么以后不光会感到尴尬,而且也会越来越步入窄胡同,在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为市场所抛弃。
2006年05月31日 07点05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