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延寿县之名,始见于《后汉书·郡国志》“酒泉郡”条,而不见于《汉书·地理志》,知该县当为东汉新置的酒泉郡属县。该县位于何处?有的学者据《汉书·地理志》酒泉郡属县中有“天衣”而无“延寿”,而《后汉书·郡国志》中则有“延寿”而无“天衣”认为,西汉的天衣与东汉的延寿同属一地,只不过是不同时期的易名而已。如新版《中国历史地图集》即如此标绘,分东西汉不同时期将二县均标在今甘肃省玉门市城南约30公里的祁连山深山中同一位置。然而,笔者翻检有关史料,却从未找到“天衣”更名为“延寿”的任何记载,也从未发现二县有承袭关系的任何迹象,由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二县同在一地。二县不仅时代相异,而且在地域上亦不相同。笔者业已考出,西汉天衣县位于今玉门市城西约70公里的昌马盆地。至于东汉延寿县则另有别论。 《后汉书·郡国志》酒泉郡延寿县条刘昭注引《博物记》:“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 注地为沟。其水有肥,如煮肉洎,漾漾永永,如不凝膏,然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如其所述,石漆正是今之石油。指明延寿县位于山之北麓,境内有天然石油流出的沟谷。《太平寰宇记》卷152肃州玉门县条引阚因《十三州志》:“延寿县,在(酒泉)郡西,金山在其东,至玉石障,亦是汉遮虏障也。”表明延寿县地处酒泉郡西,且位于玉门县境内。汉唐玉门县笔者考得在今甘肃玉门市赤金镇赤金堡古城。《元和郡县图志》肃州玉门县条:“石脂水,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极明。水上有黑脂,人以草 取用,涂鸱夷酒囊及膏车。周武帝宣政中,突厥围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攻具,得水逾明,酒泉赖以获济。”此苔如肥肉,可以燃灯、作涂料、膏车、用作火具的石脂水无疑为原油,即刘昭所注引的石漆。《太平寰 宇记》卷152亦云:“石漆,延寿城中有山,出泉注地,其水肥如牛汁,燃之如油,极明,但不可食。此方人谓石漆得水则愈炽也。” 查玉门一带地貌,有两条天然原油溢出的沟道,一条今名石油河,一条今名白杨河,二河均源于祁连山北麓。石油河出山后流经今玉门市城,折而西北,经赤金镇,又东北注入花海。花海在汉晋时称为延兴海。《太平寰宇记》卷152引《十三州志》:“玉门县置,长三百里,石门周匝,山间裁经二十里,众泉流入延兴。”白杨河位于石油河东侧15——30公里处,出山后流经清泉乡、骟马城等地,没入戈壁。史籍所云的石漆、石脂水,指此二河无疑,舍此别无他处可求。东汉延寿县当位于此二河一带。《明一统志》:“石油出肃州南山”;《肃镇志》:“嘉峪关西有石漆”,皆指此二河。 《读史方舆纪要》卷63:“延寿城,在(酒泉)卫西南,后汉置县,属酒泉郡”。《重修肃州新志·赤金所》亦云:后汉延寿县“在肃州西南,今靖逆卫(今玉门镇)东南”。又云:“赤金东南一百五十里,在白杨河西,有石油泉,土人取以燃灯,即石脂水也”。以上所云均是一个大体方位。清抄本《玉门县志》(年次未详)云:“按古延寿县地,在今赤金境内。”前考已知赤金堡古城为汉玉门县址,石油河流经,则东汉延寿县县城必位于其东数十里的白杨河流经之地。因为除此二河流经之地外,余皆为茫茫戈壁滩,未有立县之处。又上引《十三州志》所云延寿县东的金山和玉石障,即今嘉峪关黑山和石关峡。《元和郡县图志》玉门县条:“金山,在县东六十里,出金”。由汉唐玉门县城今玉门赤金镇向东60里许,为今玉门清泉乡骟马城、新民堡一带,嘉峪关黑山余脉可延伸至此。同书酒泉县条:“洞庭山,在县西七十里。四面悬绝,人不能上,遥望焰焰如铸铜色。山中出金”。酒泉西70公里之处也正是嘉峪关黑山,洞庭山即金山。其山位于今嘉峪关市西北约10公里,东西长约30公里,山体南部有一条东西延伸的天然峡谷,可通车马,成为古代酒泉西出的要径,今名石关峡或黑山峡。该峡正是古之玉石障,也是五代宋初玉门关的所在。汉晋时之所以以玉石障称 之,无疑是由于西域和田之玉东运中原的孔道经由此峡,同时当地也自产玉石,早有玉石山之名。《重修肃州新志》:“嘉峪山在酒泉西七十里,即古之玉石山,以其常出玉,故名之”。金山和玉石障位置既明,依《十三州志》等所记,则东汉延寿县当位于其西面。即在嘉峪关黑山和石关峡之西的玉门市白杨河旁侧的清泉乡骟马村恰有一座古城遗址,俗称骟马城。该城位于村东部,南距国道312线仅0.8公里。城址分为内外二城。内城位于外城东北隅,余北、西、南三面墙体,基本完整,南北63米,东西58米,基宽8米许,顶宽2米,颇为厚实,残高8米许。夯筑,夯层13——18厘米,四周有角墩,角墩底部长宽各10米。南垣东部有一宽仅3米的豁口,似门。该城东面紧临骟马河(白杨河支流),东垣受河水冲刷已全部坍入河中。河床切深25米许,河面宽约50米,两岸壁立。城外存护城壕残迹。城壕距城垣16米,壕宽约20米,残深1.5——2.5米,壕内侧还筑有残宽约3米,残高0.5——1.8米的矮墙,似羊马城形制。内城地面遍布河卵石,并散落碎砖块、明代青瓷片等物,亦有汉唐时的灰、黑陶片。墙体中还偶见夯入的灰陶片。由其完整程度、保存遗物观之,内城当筑于明代。骟马城外城墙垣多毁,南北230米,东西280米,南垣、西垣见断续残墙,东垣亦全部塌入骟马河内。北垣仅残存一段宽3米、高4米、长4米的墙段,并与内城北垣处于同一直线上。外城西南部内折,西南角墩尚存,残高2米,残宽2米。
2006年05月31日 07点05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