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不要老是拿《三国志》说是非,断章取义而已!
三国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6
流落ka 楼主
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裴松之为之作补注。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所以裴注不仅解释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于补充原书记载的遗漏和纠正错误。同一事几家记述不同的,他都收录进来,以备参考。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评论;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加以批评。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
   针对当时史书“疏略寡要”、“时有脱漏”的问题,裴氏将补阙列为第一项,主要补记重要事件与人物。如曹操推行屯田一事,陈寿仅在《武帝纪》和《任峻传》中用50几个字略作记载,仅仅说明了“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而曹操在这一重大决策上有何认识与领导,推行中有何艰辛,推行后有何成效,陈寿则未作评叙。裴注以180字的篇幅阐明了以上问题,将屯田一事作为曹魏定国的重大国策看待,在掌握史事要领这一层面上,裴氏显然高一筹。又如诸葛亮七擒孟获一事,反映了蜀汉以“攻心为上”的和戎政策,又是进行北伐前安定后方的重要措施,陈寿一笔带过,而斐氏补充200多字,其识见亦在陈寿之上。王弼开魏晋玄学之先声,陈寿仅以23字记之。裴氏引何邵《王弼传》补其生平与学说,引孙盛《魏氏春秋》反映时人的评断,引《博物志》介绍家世,为我国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据。马钧其人其事,在《方技传》中了无涉及。裴氏以1200多字补充其生平与重大发明创造,有关指南车、翻车、连弩、发石车以及织绫机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科技生产水平,填补了科技史研究的空白。与重大事件与人物有关的重要文献亦是补阙的内容,如曹操的《明志令》、《举贤无拘品行令》、曹丕的《与吴质书》,李密的《陈情表》等,亦由裴注得以传世。 
2011年03月15日 07点03分 1
level 6
流落ka 楼主
继续拿三国志来说,不过是本末倒置!请大家多思考下,再发表自己所谓的正史!
2011年03月15日 07点03分 2
level 13
晋书才是正史
2011年03月15日 07点03分 3
level 9
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裴松之为之作补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哥[拍砖]
2011年03月15日 07点03分 4
level 6
流落ka 楼主
我不是说史书是假的,只是太简单了,你怎么知道其中的详细情况?他说什么都是一句话,你怎么判断?你只能臆测,既然是臆测,就带有了自己观点感情,那样,你说的话还是正史?
“疏略寡要”、“时有脱漏”你明白?
2011年03月15日 07点03分 6
level 6
流落ka 楼主
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唐朝房玄龄等奉诏撰写的《晋书·陈寿传》中提到的,请大家参考!
2011年03月15日 07点03分 7
level 10
[睡觉]
唐朝房玄龄撰写的晋朝陈寿的传记。 请大家参考。
2011年03月15日 07点03分 9
level 7
绝对没有100%完全正史的书        [瞌睡]
2011年03月15日 07点03分 10
level 6
流落ka 楼主
回复:11楼
我没说他写的是假的,看清楚了,我说的是,很多人拿着那简单的几句话来臆测,加工,而后,说出了自己认为的正史,~我觉得那是偏颇!《三国志》表示很无奈~
2011年03月15日 07点03分 12
level 1
“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李商隐代表晚唐人民表示毫无压力
2011年03月15日 07点03分 13
level 6
流落ka 楼主
回复:14楼
请你去看我的贴,我从来没有说过我的就是对的,更没有标榜正史,我向来都说,我有个人感情色彩掺杂~
我也是推断,分析,臆测,但是,大家要说的人心悦诚服啊,不要老是拿那几句简短的话,来评论,断章取义了~
2011年03月15日 15点03分 1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