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vel 8
       
      
	
	
	  消协,消费者协会的简称。现在,商品有问题找“消协”已是许多消费者的习惯,但估计很少有人知道,最早的“消协”组织就诞生在新乐。1978年12月,51岁的袁荣申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读出了改革发展的信号,这位当时的新乐县工商局局长果断决策,放开市场。短短两年,新乐市个体商户数量增长10倍。为了应对接踵出现的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等问题,1983年3月21日,袁荣申牵头成立“维护老百姓利益协会”———一间平房,4个人,中国最早的“消协”就这样开始办公。
	
	2011年03月15日 04点03分
	1
	
       
     
    
    
      
	 
	
	level 8
       
      
	
	
	  1978年以前,全国市场还都非常萧条,买东西都得凭票,集市就像摆设。1978年12月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确定了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袁荣申认真学习了全会公报,敏感地意识到“可以发展市场了”。第二天,他立即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宣读了公报的内容并讨论后,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开放市场。他向当时的新乐县委书记董桂生做了汇报。在一次县委常务会议上,所有参会人员都“站了起来,举双手赞成”。
	
	2011年03月15日 04点03分
	3
	
       
     
    
    
      
	 
	
	level 8
       
      
	
	
	  这种想法在当时看来尚有一定风险,但是袁荣申坚持下来了。在向石家庄地区工商局、省工商局汇报并得到两级工商部门支持后,袁荣申马上回到新乐,发动全县600户个体商贩尽快搞活市场,“谁能干什么,就干什么”。
就这样,新乐的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兴起了长寿、邯邰等集贸市场和几个以农畜产品为主的专业市场,如承安花生米市场,邯邰牲口市场、陈村布匹市场等。
1980年,新乐的市场全部恢复。袁荣申说,当时的市场人气非常旺,用“人如潮涌”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在集市上,推着自行车都走不动”。为了尽快活跃市场,袁荣申甚至还邀请山西、内蒙古等省区的商户过来做生意。
有一个数字可以成为当年新乐市场繁荣的注脚:1980年,新乐市场年底猪肉交易量为5万公斤。这个数字,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值得记上一笔的。
1979年到1981年,短短两年,新乐商户从600户发展到6000户,基本村村有商户。
	
	2011年03月15日 04点03分
	5
	
       
     
    
    
      
	 
	
	level 8
       
      
	
	
	  市场有了,商户有了,人气也有了,但是问题也来了。
      在当时的市场上,缺斤短两、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问题时有出现,甚至打架斗殴也经常发生。
      怎么办?不能让刚刚兴起来的市场因此毁掉。袁荣申考虑应该建一个组织,不能单纯依靠工商部门,“应该让老百姓管理老百姓”。于是,袁荣申牵头,1983年3月21日,新乐市成立了“维护老百姓利益协会”。“原来考虑叫‘维护人民利益协会’,但是考虑到‘人民’两字概括面太大,就改成了‘老百姓’。”
      名字有了,得找办公地点吧。袁荣申把当时新乐县工商局的一间屋子腾了出来,说是屋子,其实就是很小一间平房,只有4个人办公。
      后来,袁荣申在《参考消息》上发现了一个新名词,美国为维护国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民间组织,叫做“保护消费者利益协会”。报道上说,吃穿住用都是消费,每个人都是消费者。袁荣申说,“消费者”一词让他们很受启发———有针对性,不像“老百姓”那样宽泛。他马上和其他工作人员商议,要换个名字,就叫“保护消费者利益组织”。于是,1983年5月21日,“新乐县消费者协会”正式成立。
     “设备简陋,但是大家热情非常高。”袁荣申说,协会成立后,他们在市场上设立了公平秤、公平尺,消协人员在现场值班,正式办公。
      为了使消费者协会有一个办事的规则,袁荣申和同事们一起起草了16条“开展工作暂行规定”,对调解人、消费者和经营者做出了一些规定。两年后,经过修改完善,这个“16条”成为我国消费者协会的第一个章程。
      由于市场刚刚放开,很多消费者对于如何保护自身权益缺乏了解,人们甚至还不知道消费者这一名词意味着什么。消费者协会的出现,给了消费者一个“说理”的平台,同时,也培养了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有一次,一个老汉在市场上买了1斤大葱,看到我们设立了公平秤,就拿过来称了一下,一看才给了8两。”
      “去个人,”袁荣申说,他们当时就把卖葱的商贩叫过来,把事一说。“咋办?认补还是认罚?”
     “认补怎么办?认罚怎么办?”
     “认补,就把缺的东西给补齐了。认罚,就按缺一罚十。”看到消协人员态度坚决,商贩乖乖地把差额补足,买大葱的老汉高高兴兴地走了。
      还有一次,一个女顾客在百货公司买了5尺布,用消协设置的公平尺一量,4尺9,差一寸。“去个人,”袁荣申干脆地命令,消协人员带着顾客回到百货公司,把事情一说,售货员就给重新排了5尺布。女顾客特别高兴,没想到少了一寸布也还能“找补”回来。
      老百姓的口碑是最好的传播工具。一传十,十传百,消费者协会的牌子就在百姓中树立了威信,也对商贩形成了震慑,缺斤短两越来越少,市场秩序逐渐好转,走上了健康的轨道。
      新乐市消费者协会的名声越传越大,渐渐开始发挥辐射效应———
	
	2011年03月15日 04点03分
	6